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自置门下省以来,驳议甚少。又门下不可得直取旨行,虽有驳议,必须却送中
书取旨,中书或不舍前见,复行改易。又内批文字及诸处奏请,多降付三省同共
进呈,则门下之官己经商量奏决,若後有驳正,则为反复。近日中书文字有急速
者,往往更不送门下省。然则门下一官殆为虚设,徒使吏员倍多,文书繁冗,无
益於是。臣等今众共商量,欲乞依旧令中书、门下通同职业,以都堂为政事堂;
每有政事差除及台谏官章奏,己有圣旨三省同进呈外,其馀并令中书、门下官同
商议签书施行。事大则进呈取旨,降敕;事小,则直批状指挥,一如旧日中书、
门下故事。并两省十二房吏人为六房,同共点检钞状,行遣文书。若有溢员,除
拣选留住外,并特与减三年出职,不及三年应出职者,与减磨勘年限。若政事有
差失,委给事中封驳;差除有不当,委中书舍人封还词头;又两省谏官皆得论列,
则号令之出,亦不为不审矣。如此则政事归一,吏员不冗,文书不繁,行遣径直,
於先帝所建之官并无所变更,但於职业微有修改,欲令於事务时宜差为简便耳。”
    石林叶氏曰:“本朝沿习唐制,官制行,始用《六典》别尚书、门下、中书
为三省,各以其省长官为宰相,则侍中、中书、尚书令是也。既又以秩高不除,
故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
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然左、
右仆射既为宰相,则凡命令进拟,未有不由之出者,而左、右仆射又为之长,则
出令之职自己身行,尚何省而覆之乎?方其进对,执政无不同,则所谓门下侍郎
者亦预闻之矣,故批旨皆曰“三省同奉圣旨”。既以奉之,而又审之,亦无是理。
门下省事,惟有给事中封驳而已,未有左仆射与门下侍郎自驳已奉之命者。则侍
中、侍郎所谓省审者,殆成虚文也。元间,议者以诏令稽留,吏员冗多,徒为
重复,因有并废门下省之意。後虽不行,然事有当奏禀,左相必批送中书,左相
将上而右相有不同,往往或持之不上,或退送不受,左相无如之何,侍郎无所用
力,事权多在中书。自中书侍郎迁门下侍郎,虽名进,其实皆未必乐也。”
    致堂胡氏曰:“古者论一相而止。至成王时,虽以周公位冢宰,然亦与召公
同相为左右。此《尚书》之序,孔子之言也。何者?周公不敢自圣独专相事,又
将训後世,为人心不同而大贤难得,则参错并用,犹驱车,犹植屋,兼取众力,
相辅相正,归於无失而己矣。故自汉以来,或置左、右丞相,或并置三公,不拘
一相之文。至唐而法意尤密,既有左、右仆射,又有侍中、中书、尚书两令,左、
右丞,及以官未及而人可用者参预朝政;而其大纲,则俾中书出令,门下审驳,
分为二省,而尚书受成,颁之有司。当贞观之时,君明臣忠,朝希秕政,不数年
坐致太平,其集材并用之效如此。诸葛武侯曰:‘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ハ而获珠玉也。’鸣呼!为君如太
宗,为臣如武侯,公心望治,可为後世法也。若弃数百年成规,合三省为一,以
一相专之,而官属如故,略无可否,见姓署名,是中书、门下之名存,而基命驳
正之实亡矣。岂非舞文便私之甚哉?”
    按:温公所言,以三省同取旨为是,盖主於合也。致堂所言,以三省各振职
为是,盖主於分也。其旨似异。盖门下审覆之说始於唐,然唐以中书门下为政事
堂,则己合而为一矣。但门下省之官,有给事中任出纳王命之事,有散骑常侍、
左右司谏任谏争阙失之事,皆所谓覆审。而贞观时,太宗又命谏官随宰相入阁议
事,有失辄谏,则门下省无不举职之官矣。坐庙堂者,商订於造命之初,毋或擅
权而好胜。居纠驳者,审察於出令之後,不惮纠过以弼违,则上下之间始无旷职,
而三省之设不为具文。固不必为宰相者各据一省,显分尔汝,然後谓之称其职也。
盖元丰官制之行,王为首相,蔡确为次相。确奏乞以首相兼门下侍郎,次相兼
中书侍郎,其实以唐制有中书造命之说,於是奏事取旨皆次相,而首相并不得预,
盖阴倾而夺之权。及温公为门下侍郎,尝恳确,欲数会议,各尽所见,而确终
不许。此小人擅权之常态。於是门下省又以审覆驳正为己任。若各逞私意以为举
职,则为中书长官者执造命之说,而必摈门下,使不得预取旨之权;门下长官者
执审覆之说,而必驳中书己取旨之事。则两省之分,所以使之自为仇敌矣。其实
两省属官既各有司封驳者,则都省共同奏事取旨施行,事有不当而後省留黄缴驳,
乃不易之法。
    ○侍中
    侍中者,周公戒成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任以为左右,即其任也(《汉官》
曰:“选於侯伯,转补衮阙。言其道可常尊,故曰常伯。”《周礼》有太仆,千
宝注云若侍中)。秦为侍中(《晋志》曰:“黄帝时,风后为侍中。”此皆出於
兵家及谶纬之文,不足徵也。刘昭释太尉,其义详矣),本丞相史也,使五人往
来殿内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汉侍中为加官。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
中常侍,皆为加官(《汉仪注》:“诸吏给事中曰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
右曹。”)。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
中(无员。将谓郎将以下也。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皆得有此加官),多至数十人。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汉侍中冠武弁大冠,亦曰
“惠文冠”,加金,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服则左貂,常侍服则右貂。金
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取居高食洁。貂取外劲捍而内温润。此本赵武灵王胡服之
制,秦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便繁左右,与帝升降。旧用儒者,然贵子弟荣
其观好,至乃襁抱坐受宠位,贝带脂粉、绮襦纨、冠(惠帝时,侍中
冠,贝带,傅脂粉。张辟疆年十五,桑弘羊年十三,并为侍中。,思俊切。,
鱼奇切。似凤皇,神鸟),直侍左右,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
(苏则与吉茂同隐於太白山,後则为侍中。侍中旧亲省起居,故谓之“执虎子”。
茂见则,嘲曰:“仕进不止执虎子。”则笑曰:“诚不能效汝蹇蹇鹿车驱。”)。
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本有仆射一人
(秦、汉以侍中功高者一人为仆射),後汉光武改仆射为祭酒,或置或否,而文
属少府,掌赞导众事,顾问应对(桓帝末,侍中皇蝉参乘,问貂何法,不知所
出;又问地震,云不为灾。还宫,左迁议郎)。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负国玺,
操斩白蛇剑参乘;馀皆骑,在乘後。献帝即位,初置六人,赞法驾则正直一人
负玺陪乘(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参乘,不带剑,馀皆骑从)。
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後选侍中,皆旧儒高德,学识渊懿,仰占俯视,切问近对,
喻旨公卿,上殿称制。秉笏陪见,旧在尚书令、仆射下,尚书上。司隶校尉见侍
中,执板揖。侍中旧与中官俱止禁中,因武帝时侍中马何罗挟刃谋逆,由是出禁
外,有事乃召之,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官止禁中。章帝元和中,
郭举与後宫通,拔佩刀惊上,举伏诛,侍中由是复出外。秦、汉无定员(蔡质
《汉仪》曰:“员本八人。”《汉官》曰“无员”。侍中舍有八区,论者因言员
本八人。其省门题“尚书寺”,此孝明帝治於东宫尚书模也),魏、晋以来置四
人,别加官者则非数(王粲为侍中,《曹植集》赠粲诗曰:“戴蝉珥貂,朱衣皓
带。入侍帷幄,出拥华盖。”)。御登楼,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
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及江左兴宁四年,桓温奏省二人。後复旧(晋武帝
时,彭权为侍中,帝问侍臣:“髦头之义何也?”权曰:“《秦纪》云秦国有奇
怪兽,触山截波,无不崩溃,唯畏髦头,故使持之以卫至尊也。”又褚翼字谋远,
为侍中。苏峻作乱,王师败绩,火及宫室,手抱天子登太极殿。峻兵入,叱翼令
下,翼不动,曰:“苏冠军来觐至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