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川谷不通、五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汉初唯有太傅、太尉,後
加置太师、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哀帝时,议以汉旧无司徒,故定三公之号曰
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史记》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王莽居摄,置四辅官(初,王
莽为左辅,甄丰为右弼,甄邯为右丞。後又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
位上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後汉唯有太傅一人,谓之上公。及
有太尉、司徒、司空(光武初诏司徒、司空二府去“大”,无称爵),而无师、
保(董卓盗为太师,非汉本制)。太尉公主天(部太常、卫尉、光禄勋),司徒
公主人(部太仆、鸿胪、廷尉),司空公主地(部宗正、少府、司农),而分部
九卿(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风俗通》云,三公一岁其
食万石也。)盖多以九卿为之。若天地灾变,则皆册免,自太尉徐防始焉(後汉
本制,日食、星流及大雨雹等灾变者,惟免太尉。自徐防为太尉,凡天地灾变,
三公皆免。至魏黄初二年,始罢此制)。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
交戟叉颈而前(使虎贲执刃夹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
汗流洽背,自此不复朝觐也)。朝臣见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舆为下。凡
拜公,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事卿赞拜,御史授印绶,公三让,然後受。
至安帝时,三府任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其灾眚变咎,则责免公台。灵帝
临朝,始遣使者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也。至献帝建安十三年,
乃罢三公官。魏初复置,与後汉同(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然皆无事,
不与朝政(高柔上疏云:“今公辅之臣,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非
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初封司空崔林为安阳亭侯。三
公封列侯,自林始也(林字德孺。裴松之曰:“汉封丞相己为荀悦所讥。魏封三
公,其失同也。”)。黄初二年,又分三公户邑,封子弟各一人为列侯。末年,
增置太保。晋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
阳王子初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ダ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
八公,同时并置,惟无丞相焉,时所谓“八公同辰,攀€附翼”者也。遂以太傅、
太保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盖居者甚寡(诸公,品第一,
食俸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疋,秋二百疋,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
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以後不及田者,食俸一年。又给虎贲二十人,特班剑。
给朝车驾安车黑耳)。其太尉、司徒、司空,自汉历魏,皆为三公。及晋迄於江
左,相承不改(上公、三公之制不改)。前代三公册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
之制也。自魏末废而不行,至晋拜石鉴(字林伯)为左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
始有诏令会,遂以为常(十六国姚泓僭号,受经於博士淳于岐。岐病,泓亲省疾,
拜於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宋皆有八公之官,而不言为八公也(《宋志》
曰:“三公黄ト,前史无有义。按《礼记》:‘士与天子同,公侯、大夫则异。’
郑元注云:‘士贱,与君同,不嫌也。’夫朱门洞启,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
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ト,以示谦不敢斥天子。宜是汉旧制。”音毕)。齐时
三公,唯有太傅。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
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从公开府者,亦置官属。陈以丞相、太宰、太
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为赠官。三公之制,开黄ト,厅事置鸱尾。後魏以
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
司空谓之三公。北齐皆有三师、二大、三公之官,并置府。其府三门,当中门黄
ト,设内屏。三师、二大置佐吏,则同太尉府。後周置六卿之外,又改三师官谓
之三公,兼置三孤以贰之(少师、少傅、少保)。而以司徒为地官,大司马为夏
官,司空为冬官,如姬周之制,无复太尉、三师之号。宣帝又置四辅官(以大冢
宰越王盛为大前疑,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隋国公杨坚
为大後丞)。隋置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但与天子坐而论道。置太尉、司徒、
司空,以为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北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
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僚佐,置公则坐於尚书都
省。朝之众务,总归於台阁矣。炀帝即位,废三师官。唐复置三师,以师范一人,
仪刑四海。置三公,以经邦论道,燮理阴阳(祭祀则与隋制同),并无其人则阙。
天宝以前,凡三师官,虽有其位,而无其人。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
师,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不置官属)。
五代时,多以畀藩镇及赠官:罗绍威(太师)、韩建(司徒)、马希范、张全义、
安元信(并太师)、冯行袭(太傅)。
    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
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赴上於尚书省(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
自太傅迁太尉。检校亦如之)。太尉旧在三师下,由唐以来,至宋朝加重,加以
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己任司空、司徒,则
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师则为异数,自赵普以开国元勋,文彦博以累朝耆德,
方特拜焉。虽太傅王旦、司徒吕夷简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致仕。熙宁二年,
富弼除守司空、兼侍中、平章事,辞司空、侍中,从之。三年、曾公亮除守司空、
检校太师、兼侍中,以两朝定策之功辞相位也。六年,文彦博除守司徒、兼侍中。
九年,彦博除守太保、兼侍中,辞太保,从之。元丰三年,曹佾为检校太师、守
司徒、兼中书令。九月,诏检校官除三公、三师外并罢(宋朝检校官一十九:三
公三师六,左仆射至水部员外郎,共十三。官制行,左仆射以下为职事官,故罢)。
又以文彦博落兼侍中,除守太尉;富弼守司徒,皆录定策之功也。六年,彦博守
太师致仕。八年,王安石守司空,曹佾守太保。元元年,文彦博落致仕,太师、
平章军国重事;吕公著守司空、同平章军国重事(旧制,将相皆以阶官守三师或
三公。元丰改官制,文彦博常以河东节度使守太师,王安石以观文殿大学士守司
空。元初,彦博罢节度使,入为平章军国重事,即去守字。及公著为司空,学
士院草制,误存守字,是日三省被旨贴麻改正)。崇宁三年,蔡京授司空,行尚
书左仆射。大观元年,京为太尉;二年,为太师。政和二年,京落致仕,依前太
师,三日一至都堂洽事。九月,诏以太师、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为三师,
古无此称,合依三代为三公,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
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罢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
少,为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三公任真相。三公自祖宗以来,罕尝备官。独宣
和末,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计也。太师三人:蔡京、童贯、郑绅;太傅四人:
王黼、燕王俣、越王、郓王楷;太保十一人:蔡攸、肃王枢至仪王Ф。渡江
後,以用兵故,秦桧为太师,张俊、韩世忠为太傅,刘光世为太保。乾道初,杨
沂中、吴并为太傅。绍兴初,史浩为太师,嗣秀王为太保,盖自绍兴後,三公
未尝备官。
    按:三公、三师官之滥授,莫甚於宣和以来,所授者皆非其人,固不待言,
而名体尤有未正者。盖郓王、肃王辈为之,是以子为师傅也;童贯为之,是以厮
役为师傅也。《朝野杂记》载嘉定初,皇子薨,讨论赠典,吏部引元丰故事,欲
赠太师、尚书令,而倪正父引王禹玉等议,以为皇子以师傅名官,於义未安。然
不知宣和时,皇子已有生为师傅者矣。
    旧检校官十有九,元丰官制,惟存三师,後更定官称,三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