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侯,邵陵伯申党淄川侯,期思伯公祖句兹即墨侯,雩娄伯荣期厌次侯,钜野伯
县成城武侯,临淄伯左人郢南华侯,渔阳伯燕源侯,荥阳伯郑国朐山侯,
阳伯秦非华亭侯,乘氏伯施之常临濮侯,朱虚伯颜哙济阴侯,淳于伯步叔乘博昌
侯,东武伯颜之仆冤句侯,卫伯蘧瑗内黄侯,瑕邱伯叔仲会博平侯,开阳伯颜何
堂邑侯,临济伯狄黑林虑侯,平陆伯わ巽高堂侯,汶阳伯孔忠郓城侯,重邱伯公
西举如临句侯,祝阿伯公西箴徐城侯,南陵伯琴张顿邱侯。
又诏封元圣文宣王庙配飨先鲁史左邱明瑕邱伯,齐人公羊高临淄伯,鲁人
梁赤龚邱伯,秦博士伏胜乘氏伯,汉博士高堂生莱芜伯,九江太守戴圣楚邱伯,
河博士毛苌乐寿伯,临淮太守孔安国曲阜伯,中垒校尉刘向彭城伯,後汉大司
农郑众中牟伯,河南杜子春缑氏伯,南郡太守马融扶风伯,北中郎将卢植良乡伯,
大司农郑康成高密伯,九江太守服虔荥阳伯,侍中贾逵岐阳伯,谏议大夫何休任
城伯,魏卫将军、太常、兰陵亭侯王肃赠司空,尚书郎王弼封偃师伯,晋镇南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当阳侯杜预赠司徒,豫章太守范甯封钜野伯。命三司使、
两制、待制、馆阁官作赞。
大中祥符二年,诏太常礼院定州县释奠礼器数,礼院言:“先圣、先师每座
酒樽二、笾八、豆八、簋二、二、俎三、一、洗一、篚一(樽皆加勺、幂,
各置於坫)、巾共二、烛一、爵共四、坫共二,或有从祀之处,诸座各笾二、豆
一、簋一、一、俎一、烛一、爵一,乞颁下。”从之。
绍兴七年,有司奏,释奠初依奏告制,後比拟旧例,视感生帝而加鼎三
(实以羹)、登一(实以脂肝)。十哲、从祀九十八位,其用羊、豕各一,每
位笾二(栗、鹿脯)、一(稷)、簋一(黍)、俎一(羊、豕腥肉)、爵一
(实以清酒)。
五年,诏改元圣文宣王谥为至圣文宣王,避圣祖名也。大禧元年,以文宣王
四十六代孙光禄寺丞圣袭封文宣公。
判国子监孙言:“释奠,旧礼以祭酒、司业、博士为三献,新礼以三公行
事。近年只差献官二员通摄,伏恐未副崇祀乡学之意。望令备差太尉、太常、光
禄卿以充三献。”诏可。又诏《释奠仪注》及《祭器图》,令崇文馆雕印,颁行
下诸路。
欧阳氏《襄州城县夫子庙记》:“释奠、释菜,祭之略者也。古者士之见
师,以菜为挚,故始入学者必释菜以礼其先师。其学官四时之祭乃皆释奠。释奠
有乐无尸,而释菜无乐,则其又略也。故其礼亡焉。而今释奠幸存,然亦无乐,
又不遍举於四时,独春、秋行事而己。自孔子没,後之学者莫不宗焉,故天下皆
尊以为先圣,而後世无以易。学校废久矣,学者莫知所师(一有则字),又取孔
子门人之高弟曰颜回者而配焉以为先师。隋、唐之际,天下州县皆立学,置学官、
生员,而释奠之礼遂以著令。其後州县学废,而释奠之礼,吏以其著令,故得不
废。学废矣,无所从祭,则皆庙而祭之。荀卿子曰:‘仲尼,圣人之不得势者也。’
然使其得势,则为尧、舜矣。不幸无时而没,特以学者之故,享弟子春秋之礼。
而後之人不推所谓释奠者,徒见官为立祠而州县莫不祭之,则以为夫子之尊由此
为盛,甚者乃谓生虽不得位,而没有所享,以为夫子荣,谓有德之报,虽尧舜莫
若,何其谬论者欤!祭之礼,以迎尸、酌鬯为盛,释奠荐馔,直奠而已,故曰祭
之略者。其事有乐舞、授器之礼,今又废,则於其略者又不备焉。然古之所谓吉、
凶、乡射、宾燕之礼,民得而见焉者,今皆废失,而州县幸有社稷释奠、风雨雷
师之祭,民犹得以识先王之礼器焉。其牲酒器币之数,升降俯仰之节,吏又多不
能习,至其临事,举多不中而色不庄,使民无所瞻仰,见者怠焉,因以为古礼不
足复用,可胜叹哉!”
按:古者入学则释奠於先圣、先师,明圣贤当祠之於学也。自唐以来,州县
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矣。然考之前贤文集,如柳子厚《柳州文宣王
庙碑》与欧公此记及刘公是《新息县盐城县夫子庙记》,皆言庙而不及学,盖衰
乱之後,荒陋之邦,往往庠序颓圯,教养废弛,而文庙独存。长吏之有识者,以
兴学立教其事重而费钜,故姑葺文庙,俾不废夫子之祠,所谓犹贤乎已。然圣贤
在天之灵,固非如释、老二氏与典祀百神之以惊动祸福、炫耀愚俗为神,而欲崇
大其祠宇也,庙祀虽设而学校不修,果何益哉!
●卷四十四·学校考五
○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仁宗景元年,诏释奠用登歌。
陈《乐书》曰:“成周之制,大胥春入学,释菜、合舞,秋颁学,合声。
故《礼记·文王世子》:凡释奠,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又曰:释奠於先圣、先师、先老,终之,遂发咏焉,登歌《清庙》,下管《象》,
舞《大武》而已。《月令》:仲春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盖学校之於天下,
礼乐之所自出,小有释菜,而以食为主,大有释奠,而以饮为主。其习舞与声,
而大合六代之乐一也。北齐天子讲毕,以太牢释奠孔子,配以颜回,设轩架之乐,
六佾之舞。唐开元中,释奠文宣王始用宫架之乐。然孔子,人臣也,用轩架足以
为礼,用宫架则过矣(宫架,天子之制,四面皆县钟磬,备六律、六吕,如宫室
之有墙,故谓之宫架。轩架,诸侯之制,三面县,去中吕、蕤宾、林锺,缺其一
面,如轩车之有藩,故谓轩架。图见《乐书》)。圣朝春、秋上丁,释奠於东序,
上戊,释奠於西序,并设登歌之乐,不用轩架,而用判架(判架只东、西两面县
而已,南、北皆缺,又去黄锺、大吕、应锺也)。抑又不施於堂下而施於堂上,
於其庭又不设舞焉,是有歌奏而无舞,非古人习舞合乐之意。而正之,以广礼
乐之教於天下,实圣朝急务也。”
皇三年,诏:“兖州仙源县自国朝以来,世以孔氏子孙知县事,使奉承庙
祀,近岁废而不行,非所以尊先圣也。今後宜复以孔氏子弟充选。”
至和二年,诏封孔子後为衍圣公。
集贤殿学士刘敞言:“据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祖无择奏:‘伏见至圣文宣
王四十七代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乃是其人未死己赐谥矣。臣窃观前史,孔子之
後袭封者众,在汉魏则曰褒成褒、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後魏曰崇圣,北齐曰恭
圣,後周及隋封以邹国,唐初曰褒圣,或为君,或为侯、为公、为大夫,使奉祭
祀。唯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遂以均为褒成君,至唐开元二十七年,追
谥为文宣王,又以其後为文宣公,是皆以祖之美谥而加後嗣。生而谥之,不经甚
矣。欲乞明诏有司,详求古训,或封以小国,或取尊儒褒圣之义,别定美号,加
於封爵,著於令式,使千古之下,无以加於我朝之盛典也。’奉圣旨,送两制详
议。臣等谨按:汉元帝初元元年,以师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
而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八百户祀
孔子。’及霸卒,子福嗣,福卒,子房嗣,房卒,子莽嗣,皆称褒成君。至平帝
元始元年,始更以二千户封莽为褒成侯,而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以此观之,
则褒成者,国也;宣尼者,谥也;公爵者,爵也。褒成宣尼公犹曰河献王云耳。
盖推宣尼以为褒成祖,非用褒成以为宣尼谥也。唐世不深察此义,而以褒成为夫
子之谥,因疑霸等号封褒成者,皆袭其祖之旧耳,故遂封夫子文宣王,而爵其後
文宣公。考校本末,甚失事理。先帝既封泰山,亲祠阙里,又加文宣以“至圣”
之号,则人伦之极致,盛德之显名,尽在此矣,尤非其子孙臣庶所宜袭处而称之
者也。臣等以为无择议是,可用。其文宣王四十七代孙孔宗愿,伏乞改赐爵名,
若褒成、奉圣之比,上足以尊显先圣,有不可阶之势,下不失优孔氏,使得守继
世之业,改唐之失,法汉之旧。《传》曰‘必也正名’,又曰‘正稽古立事,可
以永年’,此之谓也。”
英宗治平元年,诏勿以孔氏子弟知仙源县,其袭封人如无亲属在乡里,令常
任近便官,不得远去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