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所以教养之意,上与三公,其事大体重,均非有司簿书期会之可领。要当识先
王之意,虽非六官之所掌,而所以设教,未尝有理无事、有体无用,本末亦自备
见,但不在官联、官属之中。舜之时,自国子之外,略不见其掌教之官,然‘庶
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
而之。’如此之备。在周人,学官虽不领於一属,然而‘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
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终始备具。至於不率教者屏之远
方,终身不齿,这又见体用本末无穷。大抵学校大意,唐、虞、三代以前不做官
司看,秦、汉以後做官司看了,所以後世之学不可推寻,求之唐、虞、三代足
矣,秦、汉之事当束之不观。今所详编者,要当推此意。大抵看後世秦、汉一段,
错认教为政,全然背驰。自秦至五代,好文之君,时复能举,如武帝表章《六经》,
兴太学,不足论;如光武为诸生投戈讲义,初见三ń,亦不足论;如後魏孝文迁
都洛阳,欲改戎狄之俗,亦不足论;如唐太宗贞观之初,功成治定,将欲文饰治
具,广学舍千二百区,游学者至八千馀人,亦不足道。这个都是要得铺张显设以
为美观。惟是扰攘之国、僻陋之邦、刚明之君,其视学校若弊屣断梗,然而有不
能已者,见得理义之在人心不可已处。今时学者,多是去看武帝、光武、魏孝文、
唐太宗做是,不知这个用心内外不同,止是文饰治具,其去唐、虞、三代学校
远。是扰攘之时、刚武之君、偏迫之国本不理会,如南、北朝,虽是草创,若
不足观,不是文饰,自有一个不能已处,其去唐、虞、三代学校远。惜乎,
无鸿儒硕师发明之。这般处学者须深考,其他制度一一能考,亦自可见学校之所
以得失,三代以上所以设教命官至理精义,要当深考。”
●卷四十三·学校考四
○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於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官谓礼、乐、诗、
书之官。《周礼》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
此之谓先师之类也。若汉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
亦可以为之也。不言夏,夏从春可知也。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己,无迎尸以下
之事。疏云:以其释奠直奠置於物,无食饮酬酢之事。释奠所以无尸者,以其主
於行礼,非报功也)。”
正义曰:“所教之官,若春诵、夏弦,则太师释奠也;教干戈,则小乐正、
乐师等释奠也;教礼,即执礼之官释奠也。皇氏云:‘其教虽各有时,其释奠则
四时各有其学,备而行之。’”“四时在学释奠,犹若教书之官,春时於虞庠之
中,释奠於先代明书之师,四时各然;教礼之官,秋时於瞽宗之中,释奠於其先
代明礼之师,如此之类是也。”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於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谓天子命之教始立
学官者也。先圣,周公若孔子。疏云:立学为重,故及先圣;常奠为轻,故唯祭
先师)。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注谓“国无先圣、先师,则所释奠者,当与邻国
合。”朱文公《礼书》谓:“以下文大合乐考之,有合当为合乐。”)。有国故
则否(注谓:“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鲁有孔子,则各自奠之,不合。”
朱文公《礼书》为:“国故当为丧纪凶札之类。”)。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大合乐,谓春人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於是时也,天子视学。遂养老,
谓用其明日也。)
长乐刘氏曰:“周有天下,立四代之学,虞庠则以舜为先圣,夏学则以禹为
先圣,殷学则以汤为先圣,东胶则以文王为先圣,各取当时左右四圣成其德业者
为之先师,以配享焉。此天子立学之法也。”临邛魏氏曰:“《记》曰:‘凡学,
春官释奠於其先师。’释者曰:‘若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
《书》有伏生。’又曰:‘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曰:‘若周有周公,鲁有孔
子,各自奠之,不合也。’至於祀先贤於西学,祭乐祖於瞽宗,传者亦谓各以所
习之学祭先师。夫周公、孔子,非周、鲁之所得而专也,而经各立师,则周典安
有是哉?古者民以君为师,仁鄙、寿夭,君实司之,而臣则辅相人君以师表万民
者也。自孔子己前,曰圣曰贤,有道有德,则未有不生都显位,没祭大者,此
非诸生所得嗣也。自君师之职不修,学校废,井牧坏,民散而无所系,於是始有
师、弟子群居以相讲授者。所谓各祭其先师,疑秦、汉以来始有之,而《诗》、
《书》、礼、乐各立师,不能以相通,则秦、汉以来为士者断不若是之隘也。此
亦可见世变日降,君师之职下移,而先王之道分裂矣。然而春秋、战国之乱,犹
有圣贤为之师,秦、汉以来,犹有专门为之师,故所在郡国尚存先师之号,奠祠
於学,故记人识於礼,而传者又即其所闻见以明之也。”
《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礻马於所征之地
(礻马,师祭也。其礼亡)。受命於祖(告祖也),受成於学(定兵谋也)。出
征,执有罪,反,释奠於学,以讯馘告(释菜、奠币,礼先师也。讯馘,所生获
断耳者)。”《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
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东序,释奠於先老。”
《周礼》:“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太祝
“大会同,造於庙,宜於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奠(《曾子问》曰:
“凡告必用牲币,反亦如之”)。”甸祝“舍奠於祖庙,祢亦如之。”(贾公彦
曰:“非时而祭曰奠,以其不立尸。奠之言停,停馔具而已”。)
《仪礼》“宾朝服,释币於祢,又释币於行,遂受命。上介释币亦如之。”
“释币於门。乃至於祢,筵几於室,荐脯醢,觞酒陈(主人酌进奠一献。言陈者,
将复有次也。先荐後酌,祭礼也。行释币,反释奠,客出谨入也),席於阼,荐
脯醢,三献。”
《礼书》曰:奠者,陈而奠之也。郑氏曰:“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无
迎尸以下事(贾公彦曰:“奠之为言停,停馔具而已”)。”考之《仪礼》,聘
宾归“至於祢,荐脯醢,觞酒陈”,陈者,所以奠之也,则释奠,设荐馔酌奠而
已,可知也。《特牲馈食》“奠觯於尸”,未至之前则释奠无迎尸,可知也。古
者释奠,或施於山川,或施於庙社,或施於学。《周官》太祝“大会同,造於庙,
宜於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奠”,甸祝“舍奠於祖庙,弥亦如之”,
此施於山川庙社者也。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
瞽宗”。《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於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
必释奠於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天子视学,
大昕鼓徵,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圣、先师焉。有司卒事,反命。东序,
释奠於先老。”《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於学,以讯馘告。”此施
於学者也。山川、庙社之祭,不止於释奠,学之祭,释奠而已。贾公彦曰:“非
时而祭曰奠。”此为山川、庙社而言之也。学之释奠则有常时者,有非时者。
《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於先圣、先师,秋冬亦如之。”郑氏曰:“不
言夏,夏从春可知。”此常时之释奠也。凡始立学,天子视学,出征,执有罪,
反,以讯馘告,必释奠焉,此非时之释奠也。释奠之礼,有牲币,有合乐,有献
酬。太祝“造於庙,宜乎社,过大山川则用事,反,则释奠”,此告祭也。《曾
子问》曰:“凡告,必用牲币。”《文王世子》:“凡始立学,释奠、行事,必
以币。”此释奠有牲币之证也。《文王世子》:“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此释
奠有合乐之证也。《聘礼》:“觞酒陈、席於阼,荐脯醢,三献。一人举爵,献
从者,行酬,乃出。”此释奠有献酬之证也。然山川、庙社之释奠皆有牲币,学
之释奠非始立学则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