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和初,诏:“诸学生言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
上第十六人为郎中,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永寿二年,
诏复课试诸生,补郎、舍人。其後复制:“学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
故;其不能通二经者,须後试复随辈试之,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其已为
文学掌故者,满二岁,试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後试
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太子舍人。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岁,试能通四经者,
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後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郎中。满二岁,
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後试复随辈试,第复高
者亦得补吏。”
其後纲纪隳紊,凡所选用,莫非情故,乃立三互法(详见《举官门》)。
灵帝熹平五年,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馀人,徐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
郡国文学吏。党人既诛,其高明善士多坐流废。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
相告讼。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添书经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
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古文,
谓孔子壁中书。篆书,秦始皇使程邈所作。隶书亦程邈所献,主於徒隶,从简易
也)。
鸿都门学 初,灵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
本颇以经术相招,後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
松、贾护,多引无行趋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
之,待以不次之位。蔡邕上封事言:“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孝武之时,郡
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於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康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
馀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
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
氏。臣每受诏於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
难复收改,但守奉禄,於义已弘,不可复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会诸儒於石渠,
章帝集学士於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若乃小能小善,
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光和元年,遂置鸿都
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
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後又诏中尚方
为鸿都文学梁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像立赞,以劝学者。尚书杨球奏曰:“臣闻
《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後嗣何观!’按松、览等皆出於微篾,斗筲
小人,依凭世戚,附权豪,俯眉承睫,徼进明时。或献赋一篇,或鸟篆盈简,
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亦有笔不点牍,辞不辩心,假手请字,妖伪百品,莫不
被蒙殊恩,蝉蜕滓浊。是以有识掩口,天下嗟叹。臣闻图象之设,以昭劝戒,欲
令人君动鉴得失。未闻孺子小人,诈作文颂,而可妄窃天官,垂象图素者也。今
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书奏不省。
先公曰:“鸿都门,汉宫门也。太子保之废,来历与九卿朝臣俱诣鸿都门,
证太子无过,即其所也。太学,公学也;鸿都学,私学也。学乃天下公,而以为
人主私,可乎?是以士君子之欲与为列者则以为耻,公卿州郡之举辟也,必敕书
强之。人心之公,岂可诬也。虽然,有所由然也。在昔明帝之朝,幸辟ń辩说,
讲白虎观,称制临决也,先儒戴氏论曰:天下是非析於理,不析於势,君子论学,
无庸於挟贵为也。天子之尊,群臣承望不及,是是非非,岂能尽断於天下之理乎?
明、章皆崇儒重道之君也,尊礼师傅,是正经义,岂不尽善尽美哉;明帝临幸辟
雍,自为辩说,已失人君之体矣;章帝患《五经》同异,博集诸儒会议白虎观,
天子称制临决,去圣久远,《六经》残阙,诸儒论难,前後异说,而欲以天子之
尊临,定是非於一言之,难矣哉。鸿都之兴,蔡邕言之,以为章帝白虎释义,
其事优大。彼灵帝之童心稚识,何足语此。愚谓启帝之私心者,往往自白虎观之
称制临决始。”
按:灵帝之鸿都门学,即西都孝武时待诏金马门之比也。然武帝时,虽文学
如司马迁、相如、枚皋、东方朔辈,亦俱以俳优畜之,固未尝任以要职。而灵帝
时,鸿都门学之士至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则其人品可知。然当时
太学诸生三万馀人,其持危言核论,以激浊扬清自负者,诛戮禁锢,殆靡孑遗,
而其在学授业者,至争第,相更告讼,无复廉耻。且当时在仕路者,上自公卿,
下至孝廉、茂材,皆西园谐价,献修宫钱之人矣。於鸿都学士乎何诛!
献帝初平四年九月,试儒生四十馀人,上第即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
罢之。
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
营求粮资,不得事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安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悯焉。
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时长安中为之谣曰:“头白皎然,食不充粮。裹衣
褰裳,当还故乡。圣主愍念,悉用补郎。舍是布衣,被服元裳”)。”
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先公曰:“试士科选也,观礼文字也,天下承平,行之可也。是时奸凶乱朝,
杀戮宰辅,诸侯据地,笺虐王臣,盗贼未平,道路不通,国家岌岌有危亡之形。
而献帝方为此举,何其不知务。汉祚至此时,己如日薄桑榆,如人迫耄荒,乃不
自哀,而哀耆儒之不遇邪?”
东汉以博士入官:
蔡茂 承宫 郎ダ 曹褒 卢植 戴凭 欧阳歙 牟长 杨伦 魏应
●卷四十一·学校考二
○太学
《魏志·王肃传》注:“自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
纪纲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後,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
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太
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
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
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又虽有精者,而台阁举格太高,加不念统其
大义,而问字指墨法点注之,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
而来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圆丘,普延学士。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
万馀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
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嗟夫!学业沈陨,
乃至於此。是以区区私心,常贵乎数公者,各处荒乱之际,而能守志弥笃者也
(数公,谓董遇、贾洪、邯郓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
黄初五年,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梁》博士。时慕学者始诣
太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一经者罢遗(选举补官,并如後
汉建和之制)。
明帝太和二年,诏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四年,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後生进趣,不
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
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齐王正始中,刘馥上言:“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一十馀年,而成者盖寡。
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实;
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
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陈荣辱之路。”
明帝时,高柔上疏曰: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而使迁除限不过长,
惧非所以崇显儒术,帅励怠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