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寺监丞、法寺官、六院等,武臣自准备将领、正副将已上,其部将、巡尉、指
使以下,并归部注。”从之。
三年,右仆射朱胜非等上《吏部七司敕令格式》一百八十八卷。自渡江後,
文籍散佚,会广东转运司以所录元丰、元吏部法来上,乃以省记旧法及续降指
挥,详定而成此书。
五年,诏:自今注拟,并选择非老疾及不曾犯赃与不缘民事被罪之人。时建
议者云:“州县亲民,莫如县令。今率限以资格,虽贪懦之人,一或应格,则大
官大职得以自择。请诏监司、郡守条上剧邑,遴选清平廉察之人,如前日预十科
之目者为之。”
二十二年,右谏议大夫林大鼐上言曰:“中兴之初,恩或非泛,人得侥幸,
有以从军而改秩者,有以捕盗而改秩者,有以登对而改秩者。今则朝廷无事,谨
惜名器,改秩无他,惟有荐举一路,而贪躁者速化,廉静者陆沉。臣欲取考第员
数增减以便之,增一任者减一员,十考者用四,十二考者用三,十五考者用二。
如减举法行,须实历县令,不得仍请岳祠。其或负犯殿选,自如常坐。士有应此
格者,行无玷阙,年亦蹉跎,无非孤寒老练安义分之人。望付有司条上,以弭奔
竞。”议者以进士登科、门荫子弟,才沾一命,不复参部,多于堂除,有紊铨法。
诏禁之。
二十九年,敕令所删定官闻人滋请:“凡在官者历任及十考已上,无公私过
犯,虽举削不及格,许降等升改。或疑其太滥,则取吏部累年改官酌中人数,立
为限隔,举状、年劳,参酌并用。”於是天子以其议下近臣,而中书舍人洪遵、
给事中王希亮等上议曰:“自一命已上仕於州县之间,虽有真贤实廉,势不能自
达於上,故为之立荐举之法。必使之历任六考,所以迟其岁月而责其赴功,必使
之举官五员,所以多其保任而必其可用。若举之而非其人,有才而不见举,是则
监司、郡守之罪,而非法之不善也。今如议臣所请,则有力者惟图见次,无才者
苟冀终更,率不过出官十馀年,可以坐待京秩,此不可一也。今欲酌每岁改官之
员,减其分数,以待无举削者,则当被举之人,必有失职淹滞之叹,此不可二也。
京官易得,驯至郎位,任子之恩,愈不可减,非所以救末流之弊,此不可三也。
夫祖宗之法,非有大害未易轻议,今一旦取二百年成法而易之,此不可四也。臣
以为如故便。”滋议遂寝。
三十一年,诏:“初官有出身三考,无出身四考,方听受监司、郡守京削之
荐。”
三十二年,吏部侍郎凌景夏言:“国家设铨选以听群吏之治,其掌於七司,
著在令甲,则所守者法也。今升降於胥吏之手,有所谓例焉。长贰有迁改,郎曹
有替移,来者不可以复知,去者不能以尽告。索例而不获,虽有强明健敏之才,
不复致议;引例而不当,虽有至公尽理之事,不复可伸。货贿公行,奸弊滋甚。
尝睹汉之公府则有辞讼比,以类相从,使不良吏不得生因缘;尚书则有决事比,
以省请谳之弊。比之为言,犹今之例。臣谓今吏部七司亦宜许置例册,凡换给之
期限,战功之定处,去失之保任,书填之审实,奏荐之限隔,酬赏之用否,凡经
申请,或白堂,或取旨者,每一事已,命郎官以次拟定,而长贰书之於册,永以
为例。每半岁则上於尚书省,仍关御史台而详焉。如是,则巧吏无所施,而铨叙
平允矣。”
先是,刘珙为吏部员外郎,有才智善,摘检奸弊。一日,命中庭张幕设案,
置令式其中,使选集者得出入纟番阅,与吏辩,吏愕眙不能对。时议翕然称之。
孝宗隆兴元年,诏:“选人历十二考已上,无赃私罪,与减举主一员。”
用闻人滋之言也。旧举主须员足,乃以其牍上,若举主物故或罢免则不计。
故有得荐牍十馀而不克磨勘者。淳熙中,始有逐旋放散之令,人皆便之。
乾道二年,令科举前一岁,量留司户、薄、尉、职官、教官窠阙,以待黄甲
进士。又诏:“见任在京监当、六部架阁等,如系京朝官以上,须实历知县一任,
始听关升。通判资序初改秩者,如之。”是时多以堂除理实历,越次关升,故有
斯诏。
先是,有出身人许注教官,理为作县。是岁,诏:“自今有出身,曾任县令,
初改官,许注教官,馀并先注知县。”自是改秩者,无不制邑矣。
淳熙元年,参知政事龚茂良言:“官人之道,在朝廷则当量人才,在铨部则
宜守成法。夫法本无弊,而例实败之。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例者,因人而
立,以坏天下之公者也。昔者之患,在於用例破法;比年之患,在於因例立法,
故谓吏部者,‘例部’也。今《七司法》,自晏敦复裁定,不无疏略,然已十得
八九,有司守之以从事,可以无弊。而循情废法,相师成风,盖周例破法其害小,
因例立法其害大。法常靳,例常宽,今至於法令繁多,官曹冗滥,盖繇此也。望
诏有司裒集参附法及乾道续降申明,重行考定,非大有抵捂者弗去,凡涉宽纵者
悉刊正之。庶几国家成法,简易明白,赇谢之奸绝,冒滥之门塞矣。”於是诏从
修焉。既而吏部尚书蔡以改官、奏荐、磨勘、差注等条法,分门编类,冠以
“吏部条法总类”为名。十一月,参知政事龚茂良进《吏部七司敕令格式申明》
三百卷,诏颁行焉。
三年,吏部言:“六十不得入选,今文臣武臣皆有隐减年甲之弊。”诏禁之。
时州郡上阙状稽违,多畀人私摄,乃诏下诸道转运司,州委通判,县委县丞,监
司委属官,以时申发,稽违隐漏者罪之。
光宗绍熙二年,吏部侍郎罗点言:“铨量之法,得以察其人物,其功过而
进退之,而有司奉行,浸成文具。群趋而进,一揖而退,是非贤否,一不暇问;
甚者循习旧例,才注差遣,更不铨量。伏请自今令长贰从容接谈,稍问以事,除
癃疾已有定法,如绝不通晓及有过尤者,别与注拟。”从之。
宁宗庆元中,制:“初改官人必作令,谓之‘须入’。中兴以来,数申严其
令。今除殿试上三名、南省元外,并令作邑。”自後虽宰相子、甲科人,无不宰
邑者矣。
●卷三十九·选举考十二
○辟举
三代以前,天下列国有三卿、五大夫、一十七士。大国三卿,二卿命於天子,
一卿命於其君;小国三卿,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君。公、侯、伯之大夫再
命子,子、男之大夫一命。其士以下皆不命,皆国君专之。汉初,王、侯国百官
皆如汉朝,唯丞相命於天子,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及景帝惩吴、楚之乱,杀
其制度,罢御史大夫以下官。至武帝,又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
擅补。其州郡佐吏,自别驾、长史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辟。”历代因而不革。
汉初,掾吏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後皆
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世祖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
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
行。自今以後,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
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於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
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建武二年,卫飒辟大司徒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
安帝元初六年,诏三府选掾属高第,能惠利牧养者五人。
旧任三府选令史,光禄试尚书郎,时皆特拜,不复选试。李固与吴雄上疏,
选举补置,可归有司。帝感其言,自是稀复特拜,切责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称
善。杨秉亦言所徵皆特拜不试为非。
翟为侍中,时尚书有缺,诏将大夫六百石以上试对政事、天文、道术,以
高第者补之。自恃能高,而忌故太史令孙懿恐有先用,乃绐懿曰:“图书有汉
贼孙登,将以才智为中书所害,观君表相,似当应之。”因对之涕泣。懿忧惧移
病不试,由是对第一,拜尚书。
按:东汉用人,多以试取之。诸科之中,孝廉、贤良、有道皆有试,迁官则
如博士,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