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滋甚。所以然者,盖由每次科场及第进士,大率皆是国子监、开封府解送之人,
则人之常情,谁肯去此而就彼哉!夫设美官厚利进取之涂以诱人於前,而以苛法
空文禁之於後,是犹决洪河之尾而捧土以塞之,其势必不行矣。”
    参知政事欧阳修上言:“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於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
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
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
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於其。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
於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传》曰:‘无
作聪明乱旧章。’又曰:‘利不百者不变法。’今言事之臣偶见一端,即议更改,
此臣所以区区欲为陛下守祖宗之法也。臣所谓‘偶见一端’者,盖言事之人,但
见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进士尔。殊
不知天下至广,四方风俗异宜,而人性各有利钝。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
学少;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所以科场取士,东南多取进士,西北
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取之。今以进士、经学合而较之,
则其数均;若必论进士,则多少不等,此臣所谓偏见之一端,其不可者一也。国
家方以官滥为患,取士数必难增,若欲多取西北之人,则须多减东南之数。今
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盖已痛裁抑之
矣。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馀人,是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
十倍假借之矣。若至南省,又减东南而增西北,则是已裁抑者又裁抑之,已假借
者又假借之,此其不可者二也。东南之士於千人中解十人,其初选已精矣,故至
南省,所试合格者多;西北之士学业不及东南,当发解时又十倍优假之,盖其初
选已滥矣,故至南省,所试合格者多;今若一例以十人取一人,则东南之人合格
而落者多矣,西北之人不合格而得者多矣。至於他路,理不可齐,偶有一路合格
人多,亦限以十一落之,偶有一路合格人少,亦须充足十一之数,使合落者得,
合得者落,取舍颠倒,能否混淆,其不可者三也。且朝廷专以较艺取人,而使有
艺者屈落,无艺者滥得,不问缪滥,只要诸路数停,此其不可者四也。且言事者
本欲多取诸路土著之人,若此法一行,则寄应者争趋而往,今开封府寄应之弊可
验矣。此所谓法出而奸生,其不可者五也。今广南东、西路进士例各绝无举业,
诸州但据数解发,其人亦自知无艺,只来一就省试而归,冀作摄官尔。朝廷以岭
外烟瘴,北人不便,须藉摄官,亦许其如此。今若一例与诸路十人取一人,此为
缪滥又非西北之比,此其不可者六也。凡此六者乃大概尔,若旧法一坏,新议必
行,则弊滥随生,何可胜数!故臣谓且遵旧制,但务择人,推朝廷至公,待四方
如一,惟能是选,人自无言,此乃当今可行之法尔。若谓上习浮华,当先考行,
就如新议,亦须只考程试,安能必取行实之人?议者又谓西北近虏,士要牢笼,
此甚不然之论也。使不逞之人不能为患则已,苟可为患,则何方无之?前世贼乱
之臣,起於东南者甚众,其大者如项羽、萧铣之徒是已;至如黄巢、王仙芝之辈,
又皆起乱中州者尔,不逞之人,岂专西北?矧贡举所设,本待材贤,牢笼不逞,
当别有术,不在科场也。惟事久不能无弊,有当留意者,然不须更改法制,止在
振举纲条尔。近年以来,举人盛行怀挟,排门大噪,免冠突入,亏损士风,伤败
善类,此由举人既多,而君子小人杂聚,所司力不能制,虽朝廷素有禁约,条制
甚严,而上下因循,不复申举。惟此一事,为科场大患,而言事者独不及之。愿
下有司议革其弊,此当今科场之患也。”
    按:分路取人之说,司马、欧阳二公之论不同。司马公之意,主於均额,以
息奔竞之风;欧阳公之意,主於核实,以免缪滥之弊。要之,朝廷既以文艺取人,
则欧公之说为是。盖士既求以用世,则奔名逐利,所不能免,不必深訾,至於弃
亲匿服、身负过恶者,皆素无行检之人,此曹虽使之生长都城,早游馆学,超取
名第,亦未必能为君子。若以为远方举人,文词不能如游学京师者之工,易以见
遗,则如欧、曾、二苏公以文章名世,诏今传後,然亦出自穷乡下国,未尝渐染
馆阁,习为时尚科举之文也,而皆占高第。然则必须游京师而後工文艺者,皆剽
窃蹈袭之人,非颖异挺特之士也。
    神宗熙宁二年,议更贡举法,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初,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俱本於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罢,
取元解明经人数增进士额。诏两制、两省、待制以上,御史、三司、三馆议之。
韩维请罢诗赋,各习大经,问大义十道,以文解释,不必全记注疏,通七以上为
合格;诸科以大义为先,黜其不通者。苏颂欲先士行而後文艺,去封弥、誊录之
法。直史馆苏轼上议,略曰:“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责实。使君相
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於学校贡举乎!虽
用今之法,臣以为有馀。使君相无知人之明,朝廷无责实之政,则公卿、侍从常
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
使三代圣人复生於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何必由学乎!且庆历尝立学矣,天下
以为太平可待,至於今惟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
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置官立
师,而又时简不帅教者,屏之远方,徒为纷纷,其与庆历之际何异?至於贡举,
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故事,兼采誉望而罢
封弥;或欲变经生朴学,不用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未知其二者也。夫欲兴
德行,在於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
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
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德行之弊,一至於此!自文章言之,
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论策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
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近世文章华丽无如杨亿,
使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通经学古无如孙复、石介,使复、介尚在,则迂
阔诞谩之士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於天下,而必欲废
之?”
    上读轼疏曰:“吾固疑此,今得轼议,释然矣。”他日以问王安石,安石曰:
“不然。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
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
贡举法不可不变。”赵是轼言,安石曰:“若谓此科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
他路,其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於是卒如安石议,罢明经及诸科,进士罢诗赋,各占治《诗》、《书》、《易》、
《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
经,大义凡十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中书撰大义式颁行。
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取诸科解名十
分之三增进士额,诸科如许用旧业一试後,非尝应诸科人得创以诸科求试。其
京东西、陕西、河北、河东五路之创试进士者,及府、监、他路之舍诸科而为进
士者,乃得用所增之额以试,皆别为一号考取,盖欲优其业,使不至外侵,则常
向慕改业也。
    按:科举不足以尽取人之法,然自隋唐以来,入官者皆以是为进身之阶,及
其人之贤否,则初不缘此。柳子厚《送崔符序》言:“今世尚进士,故天下举归
之,而更其科以为得异人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