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打一个相似的比喻。 人的人格结

 247

    2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构,好比是海岛,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下的部分代表个体无意识,而所有的海岛的共同基础——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便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不是坐在书房里玄想出来的,而是在他的私人诊所里,在对无数个病人的诊治中,在总结了诸多的临床实践之后,才得出来的——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界的公认。 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依据的则主要是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 荣格注意到:某些表现在古代神话、部落传说和原始艺术中的意象,反复地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文明民族的野蛮部落中。 比如,在许多的民族的远古神话中,都有力大无比的巨人和英雄,都有预卜未来的先知和智慧老人,都有半人半兽的怪物和给人带来灾难的美女……此外,在宗教和原始艺术中,还常常有以花朵、十字、车轮等图形所象征的意象,荣格把它们称之为“曼荼罗式样”

    ,并认为他们遍布世界各地。 荣格举例说,在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有一种抽象的图案:圆圈中一个双字。 这种图案叫“太阳轮”

    ,荣格接着指出:“它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曾经出现过,今天我们不仅在基督教的教堂内,而且在西藏的寺院里也能找到它。”

    “太阳轮”

    产生于车轮还不曾发明出来的年代,当然不可能起源于任何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象征。 据此,荣格推断,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正如所有的海岛都坐落在共同的海床之上。 这种原始意象是一种集体的梦,集体的幻觉和想象,它们超越个体,超越民族,它们反复出现,揭示

 248

    走出“爱洛斯”342

    出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正像个体的梦、幻觉和幻想揭示个体的无意识心理一样。在荣格的人格理论中,与集体无意识紧密相关的还有一个概念:原型。 原型类似于前面所说的原始意象,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模式。 荣格认为,原型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切心理反应的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荣格指出:

    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 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 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

    这样一来,从根本上影响个体人格生成与发展的,就不仅仅是个体在其婴儿期和童年期所形成的爱洛斯本能和冲动,而是还有一种更为原始、更为广泛、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早已形成的无意识心理模式——原型。《打开柜门》一章,在谈到个体的人格冲突时,有“阴阳之界”一说,讲的是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的互相渗透。 用荣格的人格心理学来解释,“阴阳互渗”则是一对相关的原型。这对原型叫阿妮玛和阿力姆斯(Ani-ma—Animus)。

    阿妮玛是男性中的阴性原型,而阿力姆斯则是女性中的阳性原

 249

    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型。 这一对原型的遗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从生理因素的间接支配来讲,是受性染色体和性腺所决定;从心理遗传来讲,则是男女两性交往的种族经验的遗存。 后一点很好理解:在整个时代,和女性在一起生活,男性阴性化;和男性在一起生活,女性则阳性化。按这种原型理论,人不分肤色国别中外古今,只要呱呱落地,就无可逃遁地具有了或阿妮玛或阿力姆斯原型。 这种原型的存在,决定了任何个体都具备“异性化”的潜在可能。“可能”最终是否成为“现实”

    ,就看个体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后天环境。贾宝玉在大观园里整天与众金钗在一起厮混,释放自己的“阿妮玛”

    ,成了女性味十足的男子;而花木兰与男子一起驰骋疆场,得以尽情地舒展潜意识中的“阿力玛斯”

    ,扮成男性而终未被“识破”。

    进一步说,男女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隔膜,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相互补充与相互悖逆……从根本上说,都与“阿妮玛——阿力姆斯”这对原型有关。如果说,弗洛伊德已经把他的人格心理学思想,扩充到一个宽广的领域;那么荣格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 荣格与弗洛伊德一样,也是职业的精神病医生和职业的心理学家,但荣格的人格理论,广泛地涉及社会学、神学、宗教、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多种领域。 荣格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250

    走出“爱洛斯”542

    2阿德勒:自卑与超越A阿尔弗莱德。 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

    ,和弗洛伊德既是“老乡”又是“校友”还是“同行”。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里的得力干将,却也是弗洛伊德集团中的最早的分裂者。导致阿德勒“另立山头”的,是他们两人在人格理论上的严重分歧。 同为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注重于致病的生物性因素,把一切病因都归结于性本能;阿德勒则始终没有忽略社会因素,越往后越强调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比如,他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社会兴趣”。从这一点出发,两人的观点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和生物性因素的作用,关注人的非理性一面;阿德勒却强调意识和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关注人的理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把方向指向过去,人格的生成与流变,由遗传性本能和早期经验所决定;阿德勒则把方向指向未来,人有部分决定自己人格发展的有能力和自由。 弗洛伊德把人分成不同的部分来认识,强调人格构成要素的个别性特征;而阿德勒则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打开柜门》一章中所举的“M比N多一笔”的例子。 这个例子是要说明男子比女人多那么一点点,弗洛伊德将之称为“阳具钦羡”

    ,这实际上是关于性别差异的自卑感。 阿德勒从这一点上受到启发,但他又决不能同意把“自卑”的产生完全归之于性。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事实,不仅

 251

    6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仅是由于性别差异,也不仅仅是由于生理缺陷。 这种带有普泛性的自卑感形成于人的童年时期。 儿童身体弱小,必须依赖成人才能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到成人的控制。 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来逃避他们的“义务”或“责任”时,他们便会有发展成神经病的倾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卑感会继续存在下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情结”。

    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生活,支配着人格的发展。 自卑感的存在,促使人格主体不断奋进,不断超越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人格主体,只有在向上的超越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人格高度,才会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阿德勒所说的这种自卑感和这种由自卑感所导致的向上超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格生成与流变的真正动力。 有了自卑感,人才有了补偿或超越的需求;而不断地补偿不断地超越,又会带来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和优越新的目标努力。 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一推一拉,一张一弛的过程,反反复复,持续不断,便形成人格流变的能源与动力。 推而广之,它甚至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原因。 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似乎都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础之上。 正如物理学上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人类的踽踽前行,也要依赖于“自卑感”这种反作用力。就个体的人来说,导致心理自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生理缺陷、身体羸弱、无知、无力、无能、被人轻视、羞辱、恐惧、不安全、不快、受攻击……自卑造成一种心理紧张,形成一种心理需求:要超越这种缺憾,要努力达到与之相对应或者相替换的优越。 古希腊的德莫斯赛因斯(Demosthenes)

 252

    走出“爱洛斯”742

    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 美国总统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