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其中不少是名篇佳作,如中篇小说《叶甫盖妮娅·伊万诺芙娜》(1963), 
剧本《侵略》(1942),《金马车》(1946)等。列昂诺夫的创作反映了苏
联社会发的重要阶段,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对苏联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内容概要波丽娅·维赫罗娃中学毕业后,怀着一个少女特有的浪漫主
义激情,从延加河畔的洛什卡列夫市来到莫斯科,投考建筑学院。她父亲维
赫洛夫是莫斯科林学院教授,由于他长期与波丽娅母女分居,学术观点不断
遭到批判,引起了波丽娅的怀疑。她企图亲自了解父亲的为人。到莫斯科后,
波丽娅住在女友家里。当天她就去父亲住所。观察结果与她的想象大相径庭,
房间里并无豪华的陈设,照片上的维赫罗夫也没有教授的风度,却象是一个
有些知识分子气的工匠。波丽娅和姑母塔伊西卡谈了一回儿就离开了。维赫
罗夫回来后从他姐姐那里知道,女儿已经来过,并对他有怀疑,心里很是难
过。便认真回忆、检验自己的一生。这是少有的不眠之夜,幸好第二天是星
期天,但就在星期天中午,广播了德国进犯苏联的消息。维赫罗夫出身农家,
故乡克拉斯诺维舍尔依山傍水,森林环绕。农村生活和秀丽的景色培养了他
对大自然、尤其是对森林的热爱。童年时期他对商人滥伐森林就非常痛恨。
生活的艰辛使维赫罗夫和母亲一起离乡背井,投奔在彼得堡当茶役的叔父。
以后,母亲就在森林经营学教授图利亚科夫家里帮佣。一次,偶然的机会使
图利亚科夫对热爱森林的维赫罗夫发生了兴趣,安排他进了利西诺林业学校
当公费生。五年的学习结束后,他母亲和叔父都已不在人间了。这时,身无
分文的维赫罗夫,依靠了一位不肯吐露姓名的好心人的资助,于1908 年进了
彼得堡林学院。他与几位同学成了莫逆之交,其中核心人物是布尔什维克瓦
列里·克拉伊诺夫。1911 年瓦列里被捕,维赫罗夫受到株连,被判2 年放逐。
1911 年—1916 年夏,他经历了放逐、流浪、应征入伍、参加战争、负伤退役、
复学、完成最后的学业等事件,并利用一切可能,考察俄罗斯森林。林学院
毕业后,他获得了离他故乡不远的舒帕金纳林务官的职务。到任后,他恪尽


职守,同时开始著书立说。1920 年秋他完成了《俄罗斯森林的命运》一书。
该书以无可辩驳的数据和材料,描绘了俄罗斯森林遭受破坏、浪费的生动画
面。维赫罗夫呼吁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年砍伐量不得超过年增殖量。
在个人生活方面,也出现了变化。维赫罗夫在自己的林管区内认识了地主萨
佩金家的养女叶莲娜,对她有很多帮助并爱上了她。1921 年夏维赫罗夫接到
去莫斯科林学院任教,担任图利亚科夫助手的调令,临行前向叶莲娜求婚,
两人一起离开林管区,在莫斯科成了家。在林学院,维赫罗夫最困惑的是同
窗好友格拉齐安斯基成了他的论敌。后者以发展并加速建设为名,提出必须
伐林,认为森林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他们俩的论战使他们成为林学界的两颗
新星。格拉齐安斯基以打棍子起家,得到某些人的欣赏而春风得意;而维罗
赫夫则顶着横加在他头上的罪名而困惑不解。但他的正确主张也不乏支持
者。1936 年林学院专门为维赫罗夫举行了学术答辩会,格拉齐安斯基企图一
举搞跨维赫罗夫,但出乎意抖的是教研室第二天选举主任时,维赫罗夫乃以
多数票当选。到了卫国战争前夕,他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和理
解。波丽娅对突然爆发的战争感到迷惘,甚至恐惧。但随着战争逼近莫斯科,
她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责任,因而更急于搞清父亲是否有问
题,使自己问心无愧。她了解到父亲已于1941 年夏天入党,她从维赫罗夫给
新生开的森林学导论课中强烈感受到他那颗热爱祖国、竭尽全力护卫俄罗斯
森林的赤诚的心。姑母塔伊西卡也向她谈了她母亲离开幸福家庭的原委。她
母亲叶莲娜在维赫罗夫的帮助下,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视野的扩大,把轻
而易举得来的幸福看成不堪忍受的心理负担,她意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劳
动肯定自己的价值,因此她带着6 岁的波丽娅回到故乡,参加工作,以实现
自己的生活追求。这样,维赫罗夫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热爱祖国、正直、勤
劳的学者的面貌已经清楚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维赫罗夫和格拉齐安斯
基争论的实质,但对此问题她已无能为力。她很快上了前线,在野战医院工
作,经受了战火的严峻考验,后来又奉命潜入敌占区路什卡列夫,历尽艰险,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还遇见了在前线英勇作战的维赫罗夫的养子谢尔盖,
他告诉了她从已经牺牲的装甲列车政委莫尔希欣那儿听到的有关格拉齐安斯
基的一些情况。莫尔希欣研究过青年革命运动史。他根据历史资料和与格拉
齐安斯基的谈话,断定他是活动于1910 年前后、专拉青年下水的行帮组织“青
年俄罗斯”的成员并与宪警有联系。实际上,1911 年宪警中校昌德维茨基巧
使美人计,使这个养尊处优、爱慕虚荣、不讲原则的神学院教授的儿子就范。
他泄露了瓦列里的身份,导致瓦列里和其他人被捕。十月革命后,格拉齐安
斯基利用在档案馆工作之便,销毁了有关材料。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除了维
赫罗夫,已所剩无几了。格拉齐安斯基对维赫罗夫长达20 年之久的批判隐藏
着他险恶的用心——把知情人置于死地。也就是他利用与波丽娅偶然谈话的
机会,暗示维赫罗夫接受过来历不明的资助,从而加深了她对父亲的怀疑。
1942 年春天,延加河畔的大片地区收复,波丽娅到莫斯科受勋,父女再次见
面。这时她对父亲的误会已经冰释。在重返前线前,波丽娅当面斥责了卑鄙
狠毒的格拉齐安斯基。他的精神崩溃了。最近他一直心神不定,不仅是维赫
罗夫得了最高勋章,这意味着他的失败,更使他震惊的是西方谍报机关通过
昌德维茨基提供的情况来找他了。惊恐不安的格拉齐安斯基不久便自杀。那
年春天,维赫罗夫重返故乡,见到了叶莲娜。她因人们需要她而感到幸福。
此时俩人都很激动,彼此心照不宣,再次结合已为期不远了。


作品鉴赏在苏联“无冲突论”盛行的五十年代初期,《俄罗斯森林》
的出现犹如喷涌而出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肺。它以尖锐的矛盾冲突,广阔的
生活画面、人生的哲理探讨为世人所瞩目。小说集中表现了维赫罗夫和格拉
齐安斯基环绕俄罗斯森林而展开的矛盾冲突。格拉齐安斯基是混入革命队伍
的蛀虫。他利用流行一时的极左思潮,以革命的词句,诬陷维赫罗夫的合理
利用森林资源的主张是限制木材生产,破坏建设,力图从政治上将对手置于
死地。这个华而不实,口蜜腹剑、玩弄权木的学问受到某些人的赏识,居然
青云宜上,红极一时。他在学术论争中的恶劣行径完全是由他的世界观所决
定的。他一贯奉行的生活原则是个人中心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他青
年时期混迹于进步学生界是为了沽名钓誉,投机革命,一旦形势有变,便向
反动势力投降,不惜出卖同志以保护自己。他心目中根本不存在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在爱情上极端自私、虚伪。在小说中,他华美的外衣逐渐被剥去,
终于露出了本相,他那不光彩的结局也是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他相对立
的是维赫罗夫。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俄罗斯森林;作为一个学者,他在
森林学的园地内辛勤耕坛,以森林卫士自居,就是在逆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
观点;他为人正直、善良,甚至对批他达20 年之久的格拉齐安斯基都待之以
诚,从不怀疑他的险恶用心;他乐于助人,对爱情执着、真诚。他追求的是
完美、和谐;他的生活准则是无私的奉献。他们俩环绕着俄罗斯森林的论战
不仅是学术观点之争,实际上也是两种世界观、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两种
道德观念的斗争。与展现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结合在一起的是青年一代在卫
国战争期间的成长。环绕上述二条主线,作者不断插叙一些次要人物的身世
和命运,如叶莲娜,佐洛图欣、克尼舍夫、佐洛金斯卡亚等等。这种多层次
的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