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运动期间,镇上工厂主支持农民斗争,借款给他们,目的要农民把稻谷卖
给他们,进而迫使农民破产,流入城市,为他们做工。斯列为了打击代布,
一面大办慈善事业,树立威信,一面让长老会革除代布的种姓。环绕5 个乡
村的河水泛滥,代布与伊尔沙德等人组织抢险活动。河坝决裂,大水淹没农
田和房舍,成万上千人无家可归。维希瓦纳特在加尔各答从事募捐活动,帮
助代布等人的救灾活动,斯利也开仓救济。眼看着自己梦想的世界日益崩溃,
尼亚耶勒德出家修行,而维希瓦纳持参加共产党,以身殉职,巴特姆出走,
进城谋生,阿尼鲁特回乡,带领无地农民进城当工人,代布参加国大党,1930
年被捕入狱,1933 年被释放,仍从事乡村教育,伊尔沙德一面执教,一面进
修考法律,梦想成为农民的法官。。
作品鉴赏这部小说是全景式的小说,它把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
活画面,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注重情节,只注重主题的平行展示或
对立法的揭示。这里,既有农民与地主的阶级斗争,经济斗争,又有工业文
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这两个主题互为渗透,互为陪衬,从
而勾勒了三、四十年代印度农村的整个生活面貌。本书的两个主题尽管互相
辉映,但仍有侧重。《群神》尽管不注重情节,人物纷杂,但中心人物还是
有的,小说基本上是环绕两个中心人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斗争而展开故事
的。一方以代布为代表,一方以斯利为代表,前看代表民主、自由,后者代
表专制、臣迫。代布是农村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既生活在贫困农民之中,
面对残酷的现实,又受象尼亚耶纳德那样人的教育,恪守传统习俗,他仗义
执言,嫉恶如仇,又笃信宗教礼仪,中庸之道。他过分超脱,过分理想比,
他可以不顾家庭,全身投入民众服务事业,他可以不顾血肉之躯的情欲,拒
巴特姆于门外。斯利是农村暴发户的典型,通过偷盗、盘剥、掠夺,升为二
地主,一面烧香念佛,一面肆无忌弹地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凶残、毒辣、
贪婪、欺诈、好色,仿佛世上暴发户的一切劣迹都集于斯利一身。有趣的是,
暴发户写得如此残忍,毫无人住。而真正地主在达拉巽格尔笔下往往是文质
彬彬,富有人性。由于缺乏内心世界的开掘,由于只局限他们的外在活动的
粗略勾勒,代布和斯利两个人物缺乏立体感,缺乏深度和力度,两个人物仿
佛代表两种符号。据印度评论家认为,婆罗门弓亚耶纳德是作者的理想人物,
他智慧过人,品行高尚,乐于助人,恪守传统一切礼仪,但随着小说的发展,
生活把他淘汰出局,把他的作用和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写得最为生动的人
物是阿尼鲁特夫妇和杜尔伽。阿尼鲁特有一付魁梧体格,一手好技艺,豪爽
又重义,但在封建的压迫和剥削下,他走向破产的绝境;其妻巴特姆怯于封
建礼仪,满足不了阿尼鲁特的欲火,把自己深情埋在心底。杜尔伽伦为倡妓,
放荡不羁,喜笑怒骂,但心地善良,不仅卖身养活其母,帮助哥嫂,还卖身
帮助代布、阿尼鲁特等人。她爱着代布,但深怕“沾污”代布名声而远离他。
这里,作者似乎把服务、牺牲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品质,不仅构成代布、
耶丁,伊尔沙德的行动准则,也构成普通百姓如杜尔伽、阿尼鲁特、巴仕的
深层意识。它再次显示作者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作者在这些作品里不仅有
追缅往昔、向往未来的历史意识,而且总是从一个特殊视角——农业文明与
工业文明的抗衡、渗透、替换——观察社会变迁、人生沉浮和精神困惑的情
态。村落象征着绵长的印度农业文明,给予人们以生存条件和观念。但进入
现代工业文明时期,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立的工厂替代广柔的衣
田,喧闹的节奏代替宁静的旋律,竞争机制替换和谐关系,物质或感官享乐
置换虔训的宗教信仰。这里,达拉巽格尔的创作倾向与美国福克纳十分相似,
他们似乎都“向后看”,都把同情的泪洒在落后的庄园主或地主身上,但都
无回天之术,挽救他们心爱的主人公必然失败的厄运;他们都寻求一种精神
支撑点,从传统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依托,保持自己精神的纯洁性;他们部颂
扬正义、仁慈、服务、牺牲的人格,又讥讽祖先沿袭下来的历史重负。福克
纳创造了约克纳帕塌法体系的各类人物,同样达拉巽格尔创造了比尔普姆体
系的各类人物;他们又都描绘民俗遗风、歌舞节日、宗教信仰、人情世故、
神话传说,作品渗透着民挨文化意识。他们之间的歧异也与相似之处那么鲜
明;福克纳把原始民族的淳朴人性和野性当作高尚的人性,而达拉巽格尔则
把具有传统文化教养的地主阶级的人性看作是模范人性。他揭示野性,只是
为了披露现氏人兽性的根源,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倘若福克纳开创了美国
南方文学流派,并影响世界文学,达位巽格尔的影响也不局限于孟加拉地区,
而遍及全印度文坛。他为印度的区域文学流派奠定了基础,自五十年代直至
今日,这个流派已成为国内外引人瞩目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群体。因此,印度
评论家认为,达拉粪格尔是当代继普列姆昌德、萨拉特之后的最重要现实主
义作家。正因为他创造了比尔普姆体系的各类人物,后来的厉效者也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体系的人物,不仅丰富了印度文坛的人物画廊,也向我们提供认
识今日印度城乡生活的完整画面和完整心态的生动形象。艺术上,达拉巽格
尔不是以情节取胜,也不以描写人物见长,而以透明的主题取胜。他的长篇
小说没有中心情节,而是平行情节,这是平行主题所规定的,所制约的。没
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多中心人物。小说形象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而往
往是一座城镇,一个乡村,一条河水,一则传说或一个剧团。小说不是通过
一个透视点,一个层次,而是通过多透视点,多层次描绘历史风貌,社会变
迁,人生沉浮,他前期作品的结构简单平直,后期作品由于运用时空颠倒、
回忆倒叙等手法而垦网络伏的立体框架结构。他的语言不是书面语言,而是
地方语言,这种语言主动、形象,富有泥土气息。
(如珍)
伊朗文学
萨迪克·赫达亚特哈吉老爷(1945)
作者简介萨迪克·赫达亚待(1903—1951),伊朗现代著名小说家。
德黑兰贵族家庭出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早在留学欧洲期间,就写出讽刺
喜剧《开大辟地的传说》和历史悲剧《萨珊姑娘帕尔雯》(1928)。归国后,
与好友伯佐尔格·阿拉维等4 人组建“拉贝”文学小组,为引进西方文学的
表现方法与守旧派展开论战。三十年代是赫达亚特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他
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活埋》(1930)、《三滴血》(1932)和《谈影》
(1933),中篇小说《阿拉维耶夫人》(1933),讽刺故事集《萨哈布的狂
吠》(1934),游记《伊斯法罕一半个世界》(1932)和历史悲剧《马齐亚
尔》(1933)等作品。此外,还出版了童谣、谜语和民歌集《乌萨纳》(1931),
撰写了论述古波斯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尼兰格斯坦》(1933),完成
了《哈亚姆的诗歌》(1934)等学术著作。1936 年,因不堪忍受礼萨王的独
裁统治,移居印度两年,在孟买创作了著名小说《瞎猫头鹰》,随后用法文
写成《桑潘盖》和《痴迷》两篇小说。用西方现代派手法写成的《瞎猫头鹰》
格调低沉,色彩暗淡,给人以压抑之感,这是赫达亚特前期小说创作的显著
特点。从印度回国后,他广泛搜集各地民歌和民间故事,相继写出论文《民
歌》(1939)、《论〈维斯与位明〉》(1945)和《民俗学一大众文化》(1945),
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此同时,还翻译出版了附有评注的《伊朗城镇考》
(1942)和《阿尔达希尔·帕帕克的业绩》(1943)等七篇帕拉维语文献,
显示出他对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文化的深厚造诣。礼萨王下台后的1942 年,
赫达亚特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野狗》问世,次年写出幻想故事《生命水》,
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苏联的向往。1945 年,在去苏联鸟兹别克短期旅游之
后,发表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