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汇和毫无意义的形象,作者纯粹是为了倾吐心灵中抽象的诗歌美。据说,
这一章金斯堡只花了一个下午就用打字机打出来了,颇有一点即兴而发,不
吐不快的味道。长诗的第二章则侧重描写金斯堡吸毒后处于麻醉状态时获得


的灵感。他借用《圣经》中“莫洛克”这一形象来比喻当今社会,并对之进
行无情的讽刺和咒骂,把“垮掉的一代”对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全部集中倾泻
在“莫洛克”凶神身上。在第三章中,金斯堡决心和当时正在精神病院接受
治疗的另一个垮掉派成员卡尔同呼吸,共命运,“你不安全时我也没有安全,
而你现在真的陷进了时代的大汤锅——”诗歌预示出垮掉派的前景并不美
妙。事实是,自70 年代以来,这一流派的追随者和效仿者日减,金斯堡本人
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美国公民。《嚎叫》在文学形式上和它在思想
倾向上的特色一样,显得狂荡不羁。作者模仿或者说发展了惠特曼的自由诗
体,其诗句不拘形式,任其意识自由泛滥。它完全像散文,而且长得惊人。
金斯堡写这样的长行诗是为了实验散文诗的正式结构,并根据20 世纪的口语
节奏规律,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系。《嚎叫》在韵律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诗歌中的每一行都是一个气群,一个气群构成了一个韵律小节,而一个韵律
小节又体现了一个思想灵感。金斯堡能一口气就抑扬顿挫地吟诵完毕,癫狂
的神态溢于言表,丝毫不带早期威廉斯给他影响的痕迹。总之,《嚎叫》是
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美国五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使人不
由地联想起社会经过巨大起伏后所产生的许多杰出的文学佳作。这首长诗一
经发表立刻成为广大读者争相传阅的最佳诗歌作品,与《在路上》并称“垮
掉的一代”的“生活教科书”。金斯堡曾于1984 年访问中国,还向我国大学
生朗涌了《嚎叫》里的部分章节,同时与我国学者共同研讨佛经,表明了他
在晚年对东方宗教的向往和寻求归宿的意念。

(张锦)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1957)

作者简介杰克·凯鲁亚克(1922—1969)美国小说家。生于马萨诸塞
州洛厄尔城的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工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
国海军服役,1942 年为《太阳报》的体育记者,战后从事写作。1952 年,他
在旧金山南太平洋铁路上当过搬运工,游历过美国各地和墨西哥,也曾去美
国博物馆寻根。凯鲁亚克是美国五十年代中期崛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
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8 部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性质。他的第一部
小说《小城镇与大都会》(1950)是一部按照风俗和历史事件的编年体例来
描写家庭和社会的史诗,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注意。《在路上》(1957)则
是在几个星期之内写成的,以后几年没有再修改,小说结构松散,断断续续,
描写一群年轻人的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
浑浑噩噩的状态。凯鲁亚克的第三部小说《地下室居民》(1958)叙述了一
群“垮掉分子”在旧金山整日酗酒,纵欲、吸毒的所谓生活。《流浪的达摩》
(1958)题材与上一篇小说相似,但蕴含着某种高深的东方哲理。接着,凯
鲁亚克又有两部小说闪电般地问世《萨克斯医生》(1959)和《麦琪·卡西
迪》(1959)均包含着作者的自传成份,充斥着失去信仰的年轻人的苦闷,
彷徨和消极对抗情绪。总之,凯鲁亚克的作品艺术性稍差,但对社会现实有
独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一部分西方青年的精神危机,加深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腐朽性的认识。他本人的晚年生活也很不幸,终因酗酒过度而导
致死亡。

内容概要迪安·莫里亚蒂是一个集魔鬼与英雄于一身的汉子。他20
岁刚出头,就已经有了一位名叫凯米莉的妻子和一个小女儿。他是一个不愿
有固定住所的人,到处游荡,无所事事。一天,作家萨尔带着自己的情妇美
莉尔来纽约游玩,与迪安偶然相识。从此,他们三人驾着偷来或借来的汽车,
以一百英里的时速开始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再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
行。他们有时候还搭乘别人的运货卡车,辗转前进。迪安是只要有事可干,
随时随地都可下车。常常喝得烂醉,半夜三更在街头大喊大叫什么“人类啊,
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
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一天,萨尔在奥克兰的一个公共
汽车站上,为一个异常美貌的女人所吸引,他很快脱离了这一临时纠合的小
群体,紧紧地跟在这个女人的后面,经过一番交谈,两人竟成了好朋友。他
们先是冒着酷暑炎热在辽阔无边的棉花田里打短工摘棉花,而后又象泼水似
的把挣来的钱一下子花得精光。就这样,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几个星期的露水
夫妻生活,终于扬手告别。萨尔只得又回到迪安一伙里,发现队伍在沿途不
断地扩大,新泽西州有一个叫做卡罗·麦克斯的知名人士也加入了进来。迪
安的行动几乎没有任何计划性,漫无目的,一切凭意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次,他竟然把偷来的汽车一直开到他们借宿的旅馆门口,把车子一扔,就
自顾自地找地方睡觉去了,剩下几个人莫名其妙地在车上白等了大半天。还
有一次,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他们来到皮肯兹河谷,迪安向萨尔和美莉尔
大声喊道:“难道不应该把那种叫做衣服之粪的捞什子干净彻底地脱掉吗?”
于是他们就一丝不挂地走在岩石中间,而且边走边唱,使一些来此旅游的人
大吃一惊,只好转过脸去,不忍熟视。“疯了似地生活,疯了似地闲扯”,
是迪安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这伙人的人生准则。他们拒不承担任何社会


职责和义务,更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只要能获得他们一时之间认为绝对重要
的东西,他们甘愿忍受贫穷、痛苦和困顿,既可以欣喜若狂地十几个小时连
续跳爵士舞,还可以连续数月以冰淇淋为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萨尔行进到墨西哥突然染了一种无名的热病,整日发着高烧,烧得糊里糊涂。
一天晚上,迪安来到他的床前,对他说道:“可怜的家伙,真的病倒了,美
莉尔会照顾你的。我方才收到了妻子同意离婚的信,所以,今夜必须马上回
纽约,是啊,我该走了,害热病的萨尔,再见吧!”

作品鉴赏发表于1957 年的《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成名作,也是整
个“垮掉的一代”的奠基作。它集中体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的特点。
全书共分五部四十二章,主要写“我”(指作家萨尔)同一个狂热的“垮掉”
分子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几个“垮掉”分子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
的穿梭旅行。他们失去了精神生活的土壤,失去了灵魂的故乡,长期漫游、
浪迹天涯,企图在节奏强烈的摇摆舞,狂热的爵士乐,酗酒吸毒,偷窃纵欲
的生活里,寻求自我,把握自我。小说主要描写了两种“垮掉”分子,一种
是所谓的“热派”:这种人自甘堕落,不可救药,在“硕大的当今世界”中
尽情纵乐,直至自身的彻底毁灭。另一种是所谓的“冷派”,他们试图在东
方的禅宗和与之有关的哲理中寻求慰藉,以修身养性,默念互爱等更为精神
方面的东西来代替西方文明的实利主义。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迪安似乎是属
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人物,他迷惘过,也沉论过,但毕竟没有一垮到底。从
作品的结局看,他完全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劳动者的道路。

因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者,要靠劳动谋生,养家活口,再加上他周围的
追随者也开始对其生活方式提出规劝和责难,所以他最终会变得对生活严肃
起来。凯鲁亚克在其所涂抹的一片阴霾中还是给我们透出了一丝晨曦,对迪
安·莫里亚蒂这个人物,作者始终抱有一种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人道主义
的感情,感伤主义的情思再加上全书洋溢的一股浓烈的抒情气息,可能就是
《在路上》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确有一点想追求什么的朦胧的愿
望,但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浪漫主义的理想或激情。我们反复阅读《在路上》
就会发现,隐藏在作者的象征主义手法背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