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人的肤色之差竞成了人的等级之差;在这个社会里
毛利人被看作是二等公民,他们含垢忍辱,受尽冷遇,在所谓的“都市天堂”
里背负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十字架。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内塔,一个毛利
姑娘的成长,特别是她进城后的一联串逆遇,有力地揭露、抨击了这种人歧
视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社会制度,把矛头直相当时的统治阶级,同时作者
在内塔这个人物上又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小说通过内
塔不幸遭遇这一条主线,并又从几个侧面:汉纳厨娘的经历,饭店女招待雪
莉的感受以及迈拉和椿雷斯的堕落告诉读者,内塔的遭遇是成千上万个都市
毛利人的必然遭遇,她的厄运决非偶然、个别的现实,而是整个毛利民族在
这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是整个社会,乃至统治阶级所持的偏见和种族歧视观
念的结果。在都市社会里,毛利人处处低人一等,即便在爱情关系上也不例
外。内塔在求生的同时,还遭到两个白人男人的肆意凌辱,当阿瑟给予她相
对稳定的生活时她渴望有个真正的家,然而她的这一并不过份的愿望,只是
普通人的生活权力却成了一片幻想,可望不可及,遭到两个白人情人对她的
身心摧残后,内塔就自甘堕落酗了酒。内塔命运如何,我们可作种种猜测,
但有一点可以深信不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条件下,内塔永远也享受不到
与白人一样的同等待遇,《毛利姑娘》在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也有一定
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制造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而只是象
讲故事一样,以有声有色的叙述来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为主人公的遭遇悲
叹,不平,并欲知主人公的命运如何,有恨不能一气读完之感。小说以内塔
的出生至全书结尾,没有跳跃性的叙述,通篇注重白描写实,结构紧凑,主
题突出。小说中还完全采用了与写实手法相适应的语言:朴素流畅,且口语
化,使人物形象更为准确鲜明。《毛利姑娘》无论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典
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角度来看,都堪称为批判现
实主义的佳作。小说60 年代初在伦敦首次发表,后又陆续泽成各种文字,它
之所以产主如此广泛的影响绝非偶然,那是因为作家作为现实生活忠实的反
映者能切中时弊,对症而发,提出了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使一个普通毛
利姑娘的故事具有控诉社会的典型意义。
(任荣珍)
奠里斯·吉普卢姆(1978)
作者简介莫里斯·吉(1931—)出生于新西兰北岛瓦卡塔尼市的一个
木工家庭。1954 年获奥克兰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学任教。从1955 年
开始,除做一些零工维持生计外,以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作。1961 年去英国,
在伦敦的一所中学里教书。1962 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重大季节》,获新西
兰文学基金奖。同年,回国。1964 年,作为罗伯特·彭斯研究员基金奖的获
得者,他在奥塔戈大学从事一年的专业创作。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第二部小
说《一朵特殊的花》(1965)。1972 年又出版了第三部小说《在父亲的书斋
里》,第四部小说复于1973 年问世,书名《抉择的比赛》。至此,作为一个
小说家,他已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78 年,《普卢姆》的出版,把他的创作
生涯推向了高峰。这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接连三次获奖,即英国詹姆斯·泰
特·布拉克纪念奖(1978)、新西兰巴克兰文学奖(1979)和詹姆斯·沃蒂
年度书籍奖(1979)。《普卢姆》三部曲的第二部《梅格》和第三部《唯一
的幸存者》分别干1981 和1983 年出版。这是新西兰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某
个新西兰家庭三代人生活经历的作品。莫里斯·吉在当代新西兰小说家中可
算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他还创作短篇小说、电视剧本
和儿童文学,其作品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主题,广泛而深刻。他通
过对人类经历与社会生活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问题。他擅长于
塑造人物,常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来描绘各类
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因此,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内容概要时间:1893 年,地点:克赖斯特彻奇城。乔治·普卢姆在球
场上第一次碰到年轻端庄,气质典雅的姑娘伊迪。两人一见倾心,彼此相爱。
第二年春天,他们便在长老会的圣安德鲁教堂举行婚礼,这时,他们正由圣
公会教徒转变为长者会教徒。婚后,普卢姆辞去律师职务,因受神的感召,
立志献身于宗教事业。经过考核,他如愿以偿,被长老会接纳为传教士,派
往西部海岸上的小镇库马拉去履行圣职,库马拉镇偏僻冷清,居民多数是矿
工。当时,教会为了考察传教士的虔诚和素质,一般都是先派他们去条件较
差的边远地区去传教布道。普卢姆和妻子伊迪虽然过着清贫生活,但他们志
同道合,以苦为乐。白天,普卢姆挨家挨户去宣传教义,晚上,则孜孜不倦
地攻读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神学著作。他工作出色,很诀就赢得新的圣职,迁
到厄姆斯利。在厄姆斯利任牧师期间,他博览群书,集思广益,在教堂里一
面虔诚地宣传宗玫思想,一面有力地抨击社会弊端。厄姆斯利的教徒,大部
分是商人或农场主。他们利欲熏心,让自己的孩子半夜起来挤牛奶、做衣活,
一直干到早晨上学为止。有的孩子甚至来不及吃早饭就赶去学校上课,在课
堂里往往呼呼入睡。普户姆号召教徒们停止使用这类苦力,因为上帝指出奴
役任何形式的苦力都是一种罪过。在厄姆斯利传教期间,虽然阻力重重,他
终于一一克复,并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因此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久,他
全家迁居到索普,在圣安德鲁教堂担任牧师。1902 年,他加入社会主义党,
并参加优生学教育协会,又成为伦敦理性主义者出版协会的会员。他认为,
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是普及优生学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不论是男人还是女
人,在思想、身体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健全的。他阅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文献,
了解了乌托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说。在当时的新西兰宗教社会里,
他的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特别是,陇在教堂里公开表态,
支持索昔码头工人罢工,这更加激怒了孜会。执行理事会对他的工作极为不
满。向他提出警告,劝他立即悬崖勒马。普卢姆与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未作丝毫让步。他认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与教义并不冲突,更不曾把教
区的教徒引入异道。1910 年,当时著名的理性主义者约瑟夫·麦凯布在新西
兰为伦敦理性主义者出版协合作巡回演讲,普卢姆邀他到圣安德鲁教堂做了
两次演说,题目为《人类的进化》和从《当代科学与神学的矛盾》。普卢姆
作为大会主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要解放宗教,使之合理化”,“不要
盲目信教,不要相信迷信,要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宗教信仰”,并表示赞同麦
凯布的观点。这如同重磅炸弹的爆炸,使长老会成员惊恐不安,唯恐这种邪
说把教徒们引人歧途。摆在昔卢布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自己的信
仰,要么放弃教职,他最后选择了后者。这时候,昔卢姆和伊迪已主了12
个孩子。普卢姆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抚养孩子的重担全由伊迪负担。伊
迪为了孩子,自己省吃俭用。普卢姆辞去圣职,全家移看到美国加利福尼亚,
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普卢姆全家又回到新西兰的克
顿斯特彻奇。普卢姆在全国作巡回演讲,反对战争,主张和平,1981 年,他
在索普所作的两次演讲,被指控为“煽动性的言论”,判处监禁28 个月。他
的家庭再次陷入极其艰苦的处境。在监狱服刑期间,普卢姆的身体受到严重
摧残,基本上丧失了听力。伊迪在继父韦利斯的接济下独自支撑家庭,忍辱
负重,毫无怨言。这时,孩子们在学校里都受到歧视,遭人辱骂。13 岁的女
儿里培卡不幸溺水身亡,给了伊迪非常沉重的打击。普卢姆出狱后,在奥克
兰郊外买了一幢房子,以溺死的女儿命名,以资纪念。普卢姆一边写作,一
边读书,他的孩子们相继离家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