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中和思想上的难题。她们一直在苦苦探求,不愿盲从,也不肯随遇而安。
然而她们这样的女性并不“自由”,相反却陷在重重困境之中。首当其冲的
是思想危机。象许多在“红色”三十年代成人的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安
娜们曾热忱介入谋求变革的政治活动,后来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困惑,被深
重的失望和疑虑所折磨。但另一方面她们对资本主义现状仍多有批评,不能
无视世间的剥削压迫、冲突动乱而心安理得地吃一份中产阶级的黄油面包;
对世界大同的理想,对左派事业仍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联系。
由于思想上的惶惑,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信心也几乎消磨殆尽,这尤
其体现在安挪的“写作心理障碍”中。安娜很鄙薄她的第一部小说,认为这
类畅销作品歪曲、粉饰了生活的真相,将有关种族压迫的残酷而又平淡的现
实转化成老式的感伤浪漫故事。她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以致不再能
动笔创作。在私生活里“自由女性”们也是四面作难,进退维谷。象安娜笔
下那位爱上了一名有妇之夫的爱拉一样,她们不愿作者式的贤妻良母,又尚
未摆脱渴求保护和依傍的心情;既要应对男友离弃或“不忠”时的嫉妒心与
失落感,又要对付把她们当做侯补消遣物的那些妻儿俱全,功成名就的“体
面”男人们。养育子女是另外一种挑战。安娜的女儿决心反母亲之道而行之,
上寄宿学校,作个从众随俗,循规蹈矩的“正常人”。而莫莉的儿子则既继
承了母亲们的激进思想、批判精神,又继承了她们的惶恐疑惑。他时而愤世
忌俗,时而消极绝望,以至企图自杀,造成双目失明。安娜深感到自己被困
于重重矛盾之中,人格分裂,无所适从,于是求助于一位绰号叫“甜大妈”
的心理医生,向她吐述自己的焦虑,描述各式各样的梦,并倾听她的分析。
她之所以同时使用四个笔记本,把经验分为往事与现今,政治与私生活,实
在的与虚构的,是试图在纷坛混乱的生活中找出一些条理。但是,这种把生
活划分成许多“部类”的作法无疑又加深了她的精神分裂。在这种状况下安
娜结识了一个新男友,即与她的经历和思想状况近似的美国人索尔。他们互
相爱恋、扶持,又互相折磨、互相憎恶,经历了某种精神崩溃。“金色笔记”
一节似乎表明他们从这种近乎疯狂的共同经验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完整性”
和一些新的力量。他们俩分别从对方得到灵感,确定了自己下一部作品的题
目,并决心“继续斗争下去”。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中安娜和莫莉照例
地又在厨房会面。直到小说收场,她们只设想出一些妥协的、权宜的作法:
莫莉准备和一名“进步的”生意人结婚;她的儿子决定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
业,以财产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拟去夜校为少年犯人授课,并参加工
党。对于这些,她们自己也持讥讽、怀疑的态度。这是对那节“金色笔记”
畅想曲所揭示的希望的某种“冷处理”。很显然,安娜们的难题和危机都没
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作品鉴赏莱辛早年作品深受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影响,《金
色笔记》一书精心构思的多重奏式的复合结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引起很多
批评家的注意。这部作品常常被认为是莱辛对文学和小说的一种再思索。它
强调理性化的语言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差距和矛盾。语言总是力求趋近一种秩
序,一种解释,而生活本质上就是亦此亦波,亦因亦果的说不清的混沌整体。
所以安娜的四个笔记本的内容成了对她的原始意图的嘲弄:如对政治的关心
并未能被拘在“红色笔记”里,蓝本中记述的安娜的个人危机是与红本中的
政治问题交错纠结,互相呼应的。而她的私人笔记有时又竟成了报刊新闻报
道剪贴簿。在这篇小说里,“故事”被打成了碎片,分裂成许多片断的记录
和叙说,其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具有权威性。“自由女性”从传统的全知角度
以第三人称叙事方式描写安娜和莫莉的生活,但是安娜的四个笔记本表明,
人的思想和活动是如此多面化并且矛盾重重,不可能被干净利落地收入任何
“全知”叙述中。“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和关系也变得难以确定。黄色
笔记中的爱拉是个虚构人物。但她的处境和心态十分地近似安娜本人。难怪
安娜在另一处又说:爱拉就是安娜。而试图“写实”的文字却注定要背离真
实。安娜惶恐地发现,不仅她的小说《违禁的爱》有歪曲之嫌,就连理应最
真实的私人日记(“蓝色笔记”)“也一样虚假”。有时她在日记中巨细无
遗地详录一天的活动和心理感受,但又不认为这些吃喝拉撒睡的细节的总和
就是她的生活的“真相”。于是又把这一切划去,换上“寻常一天”,“万
事如旧”等同样令她不安的表述方式。在蓝色和金色笔记本中安娜的歇斯底
里的美国男友名为索尔,但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中提到这么个人物时,他
根本不叫索尔,也并不那么疯癫。“自由女性”的叙述具有传统小说的权威
语调,好象是客观的,可信的。然而小说其他部分中又暗示它不过是安娜的
另一部作品。全书收客着许多有时互相印证,有时互相抵牾的重叠交错的叙
述,却没有什么被绝对地肯定或否定,也无从判断孰“真”孰“假”。但是
另一方面,在莱辛的作品里形式是和内容融合一体的,艺术的疑惑和问题也
是生活的疑惑和问题,作为“主人公”的安娜思想陷入重重危机,找不到可
以当做人生蓝图的现成的情节模式。不论在社会活动和私生活中她都不知当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四分五裂的“故事”讲述的正是这种四分五裂、迷惑
不安的人生。从某个意义上说,所有笔记本中支离破碎的片断记述又都具有
“真实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或表现了主人公(有时也兼叙述人)
的精神困境。安娜们作为具有正义感的独立不羁的“自由女性”在思想上和
实践中都无所归依,彷徨痛苦,但又不肯就此彻底放弃信仰,消沉绝望。安
娜的一本本笔记就录记了她们痛苦求索的思想轨迹。这部小说虽然高度关注
艺术形式问题,却显然并非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莱辛仍一如既往地关心让会
和人生。也正因此,《金色笔记》不仅得到文学批评家们的重视,更在左翼
(或前左翼)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妇女当中引起了相当大
的反响和共鸣。
(黄梅)
约翰·韦恩打死父亲(1962)
作者简介约翰·韦恩(1925—),英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1925
年3 月14 日出生在斯托克一个富有的牙医家庭,其童年生活在自传《轻快地
奔跑》(1962)中有生动的描述。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写诗,与当时被认为
是“运动派”诗人的金斯莱,艾米斯和菲利普·拉金同出诗集《五十年代诗
人》。1947 年从牛津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当过大学讲师。1959 年后成为专业
乍家。他写过剧本、文学传记,出版过诗集《基石上刻的字》、《向上帝哭
泣》、《荒野小路》、《致五位艺术家》等;他的文学评论也很有特色,较
著名的有《初步评论文集》、《论文学与思想》、《塞缪尔·约翰逊集》等。
韦恩最大的成就是小说创作。他的成名作《每况愈下》(1953),模拟流浪
汉小说的形式,描写一个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生,挣脱家庭和社会地位
的羁绊,尝试各种职业,以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万花筒般动荡不定的英
国社会。主人公一方面努力探索人生价值,一方面倾泻着内心的愤怒。该小
说被认为是“愤怒的青年”的第一部小说。韦恩也因此被认为是五十年代“愤
怒的青年”的代表之一。韦恩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传统,在《打死父亲》
(1962)中反映了两代人的矛盾和种族歧视问题,在《山里的冬天》(1970)
里,描写大资本的势力无孔不入地侵蚀到每个偏僻的角落,表现了人民的不
满情绪。他的长篇小说还有《生活在现在》(1955)、《竞争者》(1958)、
《年轻的客人们》(1965)、《较小的天空》(1967)、《赦罪僧讲的故事》
(1978)等。短篇小说集有《叔叔及其他故事》(1960)、《救生员及其他
故事》(197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