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里的工作并为排演莎士比亚的名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积极准备时,
罗马尼亚政治形势发生了分裂。哈丽雅特发现在布加勒斯特交朋友很难。她
觉得相处最舒服的是盖伊的同事克菜伦斯·劳森,后者宣称对盖伊非常崇拜,
同时又对哈丽雅特产生了浪漫之情。克莱伦斯称盖伊是圣人,指责哈丽雅特
总期望丈夫就范于中产阶级婚姻生活的观念,因而毁坏了他的完美。盖伊导
演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公演那天,巴黎陷入德军之掌。这真是具有
讽刺意味的巧合。第二部《被毁的城市》:罗马尼亚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
而哈丽雅特也为对盖伊的信任以及自己为婚姻生活的献身感到茫然。既然不
能分享他对工作的热情,她要么离开他,要么就与他一起逃离罗马尼亚到其


他处重新生活。盖伊在他们的住处收藏了一名罗马尼亚军队的逃兵,名叫萨
沙·德鲁克,是犹太人。哈丽雅特常与他在一起打发时光,并渐渐地,放弃
了她的英国道德观和社会优越感。她甚至开始同情在罗马尼亚和希腊避难的
雅基莫王子,这位王子的父亲是白俄,母亲是爱尔兰人,他的性格与哈丽雅
特的偏狭和自我中心主义颇为相仿。不久,铁卫军夺取了政权,卡罗王辞位,
其子米歇尔即位。德国人似乎已做好跨入罗马尼亚国界的准备。在一次党卫
军大搜捕中,躲藏在普林格尔家中的萨沙被抓获。正当德军开始向前推进时,
哈丽雅特离开布加勒斯特前往希腊,想在雅典为盖伊找到工作。第三部《朋
友们与英雄们》:普林格尔夫妇已到达希腊,又重新体验了在罗马尼亚已经
历过的亡命国外的生活。初到雅典,他们似乎感到离战争远了。盖伊找到了
一份教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与名义上司格雷西总无法安然相处。直到平
克罗斯伯爵被战争困于希腊,担任了该校董事之后,盖伊才当上主要讲师。
随即,他又全身心投入英文课的准备工作中。他对希腊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
又在考虑排演另一出话剧。他想到的剧目是莎土比亚的《奥赛罗》,这是个
颇具讽刺意味的选择,因为其时,哈丽雅特已结识了查尔斯·沃登少尉并似
乎已倾心于他。哈丽雅特最初认为沃登是个浪漫英雄,就象那些与一次大战
联系在一起的、步入标志死亡的战壕的诗意形象。但是,当他试图引诱她进
入感情与性的漩涡时,她才看清他是个多么自私、狭隘和贪婪的人。相反,
盖伊却是宽宏的,他对她被沃登吸引表示同情;丈夫的爱终于使哈丽雅特回
到了他的身边。她发现了她的婚姻中感情支柱的价值。夫妇二人决定离开战
火纷飞的欧洲大陆,到非洲去主活。爱情的坚定使他们感到安全,这种安全
感使他们即使不是乐观的。也是充满希望地准备迎接非洲风光。当德寇铁蹄
踏过希腊边界时,普林格尔夫妇乘上最后一批逃难船,从雅典驶往开罗。

作品鉴赏《巴尔干三部曲》是奥丽维亚·曼宁的代表作,也是非常著
名的战争文学作品。英国小说家兼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认为《三部曲》是
描写二次大战欧洲战事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曼宁的作品不同于伊夫林·沃的
《换了戎装》(1952)、《军官与绅士》(1955)和《无条件投降》(1961)
三部曲(即《荣誉之剑》),她描写巴尔干半岛的战争风云,既不用喜剧的
口吻,也不采用追溯的方式。她不象沃那样,用战前的生活与战时生活进行
对比。她的关注点总是现在。另一方面,尽管她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不乏
讽刺和喜剧性,但她不象沃那样伤害他们。评论家们说,《巴尔干三部曲》
的成就在于,曼宁在如此之长的创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驾驭叙述的能力。
而这些创作非常重要的主要原因却是,它们抓住了历史上这一独特的时间和
空间,并使它们合理地存在了。罗伯特·彼得森在分析《巴尔干三部曲》的
写作技巧时说道,哈丽雅特与盖伊的关系变化正喻示了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
连续性。曼宁在处理这一重大主题时,主要运用了叙述视角的变化,在每一
部作品中,角度略显不同。她在每部作品里,都严格把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
视角限制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中心人物的意识中,然后再以陪衬人物对照他
们,以表现中心人物的能力和局限。在《风云际会》中,第三人物叙述者进
入了哈丽雅特与雅基莫夫王子的头脑中,王子是哈丽雅特在这部书中最主要
的陪衬人物。在《被毁的城市》结尾部分,曼宁又把视角从啥丽雅特那里移
向盖伊的头脑中,以表现哈丽雅特正经历着一场精神崩溃。她对他们处境危
险的预感越来越强烈,盖伊决定尽早把她送往希腊。在第三部中,曼宁又把
叙述者推给哈丽雅特,使她对丈夫的理解变得较为可信。查尔斯·沃登上前


线以后不到一星期,英国士兵的后撤使哈丽雅特相信沃登已死。盖伊安慰她,
她终于感到丈夫对他们婚姻的奉就是非常深刻的。曼宁所采用的叙述手法,
使三部曲中许多小角色的塑造也颇为鲜明突出。雅基莫夫联系的罗马尼亚贵
族、布加勒斯特的英国侨民以及在雅典准备上前线的英国士兵都是个性鲜明
的人物。曼宁有一双细致的眼睛、聪敏的耳朵,因而她作品中的人物好象并
来经她帮助便会呼之欲出。她尤其擅长塑造一系列可爱但却软弱的小伙子,
以做盖伊的陪衬。第一位是克莱伦斯·劳森,他既崇拜盖伊,又与他的妻子
发生爱情。劳森的形象后来在第三部中又分裂成本·菲利浦、查尔斯·沃登
和艾伦·弗雪温。菲利浦是个空谈马克思主义者,他满足了盖伊内在的关于
政治的对话。哈丽雅特更是在几个人物中寻找着与丈夫的对比。在三部曲中,
视角的轮换建立了一种复合眼光的小说模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以这种
模式来考察他们各自的处境的。比如,在《被毁的城市》将近结尾时,视角
向盖伊的转换,就使哈丽雅特的情况得以客观地传达。同时,这使曼宁能够
站在盖伊的角度描写故事的发展,也使读者看清了哈丽雅特对丈夫的理解是
多么不完全。三部曲是一部婚姻的画卷,这场婚姻经受了政治、军事和社会
各种冲突的风云变幻。曼宁用普林格尔夫妇的故事揭示了生活的重要性,揭
示了人性情感的价值以及忠贞的宝贵。彼得·斯特劳布曾评价道:普林格尔
夫妇所经历的连续不断的毁灭——巴尔干的毁灭、普林格尔夫妇旧价值观的
毁灭以及他们对别人依赖的毁灭——实际上,都是所谓的“浪漫”(即愉悦
的意义扣愉悦的结局)可以控制生活这种观念的毁灭。真正能够控制生活的
是非浪漫的、不可逆料的和无法确定的,这在曼宁的三部曲中表现出极大的
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战争时期无论以什么方式生活,都只能是使生活延缓。
他又说道,在现代小说中,这种寓意恐怕是最为独到的。变化成为不可预料,
而机会却可能把握;任何浪漫幻景都要对更为黑暗的现实负责。当小说结束
时,人们不可能对普林格尔夫妇再做思索。他们不再是小说他的,虚构的,
也不再是历史性的。

(于晓丹)


穆丽尔·斯帕克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1961)

作者简介穆丽尔·斯帕克(1918,2。1—),英国小说象。出生于苏
格兰爱丁堡。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基督教长老会会员,喜爱艺术。斯帕克
受教于爱丁堡詹姆斯·吉列斯柏女子学校。1937 年,18 岁的斯帕克离开家乡
前往非洲罗得西亚,次年与S。O。斯帕克结婚,有一儿子。不久婚姻破裂。1944
年她返回英国,在英情报局工作。战后定居伦敦。1947—1949 年,她任《诗
歌评论》编辑,曾发表诗集《吹牛者》(1952),五十年代主要从事文学评
论,发表数部有关十九世纪作家的论著。同时也写短篇小说,其中《塞拉夫
与赞比西河》获195l 年《观察》杂志“圣诞短篇小说奖”。此后她受麦克米
兰出版社的鼓励开始写小说,但斯帕克一直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被称为“诗
人小说家”。1954 年她入罗马天主教,后来发表的小说几乎都涉及罗马天主
教问题,由此,也有人不无贬意地称她为天主教作家。实际上,斯帕克在其
创作中更注重艺术的独特性。1957 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安慰者》一举成功。
之后她几乎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