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鉴赏《一幅画》是一部立意新颖,富于哲理的长篇小说、探讨了
美和生活、美和道德、人和历史等重要现实问题。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可以
概括为:美是人类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美,生活将黯淡失色。与美紧密联系
着的是善,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只有具有高尚情操和心灵美好的人才


能感受和理解美,珍惜它的存在,而美将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更加完善和充
实。功利主义只能使人失去美感,与美绝缘,导致精神贫乏,感情枯竭,人
性扭曲和畸形变态。任何一种审美观念,对待美好事物的态度都将受到历史
的检验,虽然囿于各个时代的不同条件,后人对前辈不必苛求,但部负有历
史责任。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是从道德和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美的。长篇小说以
《河畔》这幅画为中心,从环绕这幅画的矛盾冲突,演变为维护一切美的斗
争。《河畔》在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遭遇以及引起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
的情节基础,在这幅画的周围聚合着不同的人物形象,交相烘托,互为对比。
天才画家阿斯塔霍夫,怀着美好的理想,不断求索,终于在现实中发现了美,
并把自己的纯真感情倾注在画笔上,创造出高于现实的艺术美——《河畔》
这幅名画。他的悲剧是他的杰作没有被同时代人理解和承认。他虽然一时遭
受挫折,但在道义上他是胜利者,他没有屈服于压力,放弃对美的追求。波
利瓦诺夫以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阿斯塔霍夫的创作,几乎扼杀了《河畔》这
幅传世之作,使它长期埋没,也伤害了画家美好的感情。波利瓦诺夫的功利
主义使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后来的转变是善的胜利,人性的回归。乌瓦
洛夫是属于实干家一类的人物,他情明能干,善于管理,可以象机器一样操
纵指挥。他对日穆尔津河湾景色的官僚主义态度反映了他性格的冷漠严酷、
偏执狭隘以及思想上的僵化、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洛谢夫则不同,他感情
丰富,热爱故土家园,对美有根强的感受力。他高度评价《河畔》,并为雷
科夫市争取到了这幅画。在保护日穆尔津河湾的问题上虽育动摇,但在图奇
科洼的美好感情的影响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历史责任感和道义的力量
终于在他身上占了上风,在保护日穆尔津河湾的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虽然
他在官场上是失败者。阿斯塔霍夫和波利瓦诺夫、乌瓦洛夫和洛谢夫的矛盾
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两代人为追求美,保护美,保护人性的完美发展而进行的
斗争。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当代生活的描绘与历史的回顾穿插交叉,结合为
一个整体,使作品对现实的反映达到了新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说,在30 年代
争取美的斗争还主要局限于对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理解和保护,那么,在七
十年代它已发展为对自然的保护,提出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和自
然的关系、生态平衡的问题。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还
深入探讨了问题的历史渊源,把各个时代人物的命运、性格、心理放在历史
发展的背景上,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剖析,使事件的描绘
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相结合,为保护体现美的名胜古绩、艺术品而进行的
斗争和因此而引起的道德冲突,突兀起伏,构成了一幅波谰壮阔的画卷。在
小说中,作者以优美清新的笔调,描写了《河畔》这件艺术品和日穆尔津河
湾的秀丽景色,景物的描绘一般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观赏景物时的情绪的刻
画紧密相连,达到情景交融,富有抒情意味。小说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
但又饱含深沉的感情。这些艺术手段成功的运用造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
魅力。

(冯增义)


弗·费·田德里亚科夫六十支蜡烛(1980)

作者介绍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维奇·田德里亚科夫(1923—)出身
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参加过卫国战争,受伤后复员,
曾做过团的工作。50 年代初期,田德里亚科夫就开始创作。不过,当时评论
界认为他受了“无冲突论”的影响,然而,他并不气馁,继续大胆地去开掘
生活的底蕴。1954 年中篇小说《阴雨天》、《不称心的女婿》和1956 年《死
结》、《路上的坑洼》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几部真实揭露50
年代苏联农村矛盾的特写体小说,由于它们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采取了尖锐
的批判态度,很快使田德里亚科夫得到社会的肯定,视誉为最早揭开农村“秘
密”的作家之一。1959 年召开全苏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时,他已被公认为是
一位“有胆量的艺术天才”了。到了70 年代,田德里亚科夫一方面仍保持了
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一方面文加强了作品人物在道德上的内心反省,从而
突出了道德主题。这不仅加强了小说的深度,而且也使作家的艺术才华驰骋
于一个新的天地。他的《毕业典礼之夜》、《惩罚》、以及《六十支蜡烛》
就是以道德和精神探索为特色的。作者强调了目前对青年教育的落后状态“,
认为学校不能只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发扬学生身上的人性美。田德
里亚科夫在谈到自己选取令人震惊的素材时,说到了他的创作思想:“艺术
家应该比事实更真实,他不应该仅仅反映生活中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而且应
该对它们加以夸大并推向极端。”然而,由于田德里亚科夫对社会问题所持
的尖锐态度,他的作品在苏联评论界一直存在着评价上的分歧。

内容概要老教师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叶切文60 岁了。为表彰他
40 年来的努力工作和杰出贡献,卡拉西诺城的父母宫、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
给他嘉奖,并在水晶饭店为他祝寿。当晚,叶切文坐在灯下,怀着兴奋而满
足的心情拆阅来自全国各地的贺信与贺电。这中间,就有他英勇牺牲的学生
格里沙·布哈洛夫生前的战友海军中校佩什涅夫寄来的感谢信和格里沙生前
曾佩戴过的短剑。但有一封印有著名疗养地索契风光的信,却使老教师如坠
云雾之中,甚至感到阵阵恐惧。写信人自称“是个酒徒”,“一个没有事业、
没有家庭的人,甚至连个小偷、罪犯都算不上”,并强调他“之所以落到这
种地步,都是由于您,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叶切文!”那人甚至扬言要
杀掉叶切文,铲除他这个“多年来的社会传染病疫源地”。信的落款是“您
从前的学生”。叶切文惊讶万分:自己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真心为学生着
想,耗尽了毕生的心血,难道这样的老师还会招致学生的仇视乃致谋杀吗?!
这是可笑的恶作剧呢,还是自己的一生中真有值得反省和检点的地方?叶切
文开始回忆往事,对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进行总结。他出身穷苦,中学毕业
后回到母这任教,至今已有40 余年。每天,他都是“7 点起床,不慌不忙地
洗脸,仔细地修面”,当他迈进学校大门,从举手敬礼的少先队员石膏像旁
穿过前厅时,“存衣室前的挂钟总是差7 分9 点”。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规
定“每周交一篇作文”。他的学生在考试中也总是“以知识广博而令人惊讶”。
列娜·肖洛霍娃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她有着“迷人的眉毛,生机勃然的体态”,
学习成绩优秀,是“全班最好的学生”。她对任何课程都同样喜欢,同样感
兴趣,对伊凡雷帝的评价也是那么冷静而客观:“伊凡雷帝反对世袭贵族的
斗争具有进步性。。”总之,她永远是个按照“老师的意志”行事的学生,
无怪乎叶切文给她的评语是“天资异常聪明,品行无比端庄,待人热情诚恳”。


而廖瓦·鲍恰罗夫就不怎么讨人喜欢了。这是个“天才出众,才能非凡,能
独立思考的学生”,往往是“教师还在竭力启迪学生们理解,廖瓦已闲得难
受了”。由于他太爱“独立思考”,有时甚至会提出“表面看来并无恶意”
的问题难为老师,因此总不受老师喜爱,甚至差点被开除学籍。当然,叶切
文也是他捉弄的对象。可是,不管廖瓦如何爱标新立异,谋杀老师的勾当他
是无论如何不会干的。难道这个未露面的凶手会是安东·叶尔金吗?这个叶
切文若干年前的学生,比起廖瓦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学第一天,他
便在老师坐的椅子上涂了一层柏油,使老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