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立即着手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他认真研究了有关中国问题的各项文件,详细
了解了包括越南、泰国在内的中国战区情况,以及缅甸的情况,并且与向中国提供
租借物资的各部门取得联系。
史迪威深深感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作为他赴华使命的最紧迫问题,
是关于缅甸的防御。当时从仰光到昆明的滇缅路运输,是向中国提供援助物资的唯
一国际通道。保持这一运输通道畅通,才能支援和推动中国积极对日作战,从而减
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但是,缅甸战局正处于危险之中。1月20日,已占领
泰国的日本第15军以第33、第55师团越过泰缅边境,攻入缅甸南部。驻缅英军兵力
薄弱,斗志涣散,无力抵挡日军攻势。中英两国虽签订有“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但在协防缅甸问题上却是困难重重。
早在一个月前的中英美三国重庆会议上,蒋介石就提出要派遣中国军队入缅布
防。但是,傲慢的韦威尔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他当着蒋介石的面,用轻蔑的口气
说:“要中国人来保卫缅甸,实在是大英帝国的耻辱。”蒋介石只好命令已经开始
动员的中国军队。暂勿入缅”。日军进攻缅甸后,英国入慌了手脚,急忙向中国求
援,但却坚持要把中国入缅部队交给英国人指挥。蒋介石虽然保卫缅甸心切,但决
不愿受制于英国人。他之所以接受史迪威指挥中国入缅部队,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
用美国人对付英国人。史迪威的面前不仅有严重的敌情和战争,而且面临着同盟国
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勾心斗角。
1月29日,史汀生和宋子文以换文的形式,就史迪威的任务和职权达成了正式协
议。同一天,美国公开宣布了史迪威的赴华使命。像是为史迪威壮行和撑腰,美国
国会于2月初通过了一项前所未有的5亿美元对华巨额贷款。陆军部还准备通过海运,
向中国派去400名教官和技术人员,帮助训练中国军队,教会他们使用美国的武器装
备,并向他们传播美国的战术和技术。
史迪威进入了最后的准备。他以原第3军军官为主,组织了随行的参谋班子。第
3军参谋长赫恩准将和步兵主任赛伯特准将,成为他的主要助手。原在步兵第15团工
作过的军官怀曼上校和博特纳上校,也调到了他的身边。军事情报处的中国科科长
罗伯茨上校,担任了参谋班子的情报处长。出生于四川,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过
的戴维斯,被借调来担任政治军官。多恩上校继续做他的副官,另外,还调来了一
位年轻的夏威夷华人迪克·扬上尉。这个由35人组成的参谋班子,成为史迪威率领
赴华的全部美国军队。
出发之前,罗斯福总统于2月9日中午亲自召见了史迪威,他总喜欢表现得比别
人更了解、更重视、更关心中国,丘吉尔对这一点有很深的感触,其实这主要是美
国的战略需要。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如果中国人屈服了,你想想那会发生什
么?那会有多少个日军师团腾出手来,他们会攻占澳大利亚,唾手可得地夺取印度,
直接冲向中东……。那将是日本和德国的大规模钳形攻势,他们将在近东的某个地
方会师,彻底切断俄国的对外联系,把埃及孤立起来,封锁地中海的全部航道。那
时候美国还能干些什么呢?”
史迪威是第一次与总统会面,但他并不为此感到荣幸,因为他对罗斯福没有什
么好感。史迪威倾向于共和党人,对这位民主党的总统怀有政治上的抵触情绪。同
时,罗斯福是海军出身,史迪威认为他总是“把海军视为掌上明珠,而把陆军当作
后娘养的”。此外,罗斯福夸夸其谈,从不容别人插嘴的习惯,也使沉默寡言,绝
不多说一句废话的史迪威感到无法接受。
他们这次20分钟的会面像往常一样,由罗斯福滔滔不绝的谈话垄断了几乎全部
时间。史迪威觉得他讲话的样子像是对选民发表政见演说,是“漫无边际的奢谈”
和“一大堆空话”。罗斯福并不想听听史迪威的看法和建议,也不想了解这位史汀
生和马歇尔十分赏识的陆军将领。本来他们两个人对中国是抱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
的,如果他们加深一点儿互相了解,或许能够在对华问题上达成更加一致的基础,
但是,这个机会失去了,这给史迪威的赴华使命留下了严重后患。
史迪威好不容易找个空子,向罗斯福问了一句:“总统是否有信要带给蒋介石?”
事先他通过史汀生向罗斯福提出了这一要求,希望罗斯福能给蒋介石写一封私人信
件。显然,罗斯福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摇摇头,稍稍停顿了一下,想找出
几句振奋人心的话来结束他们的会面。他说:“告诉蒋介石,我们永远支持中国的
事业,我们一定会坚持到底,直至中国收复全部失地。”
两天以后,即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乘坐的飞机离开华盛顿,开始了飞向中国
的航程。两年多以前,他乘船横渡太平洋,从中国回到美国,那时太平洋还保持着
宁静,现在即使是飞机也不敢从太平洋上空飞过了。欧洲和北非的上空也不安全,
他只有绕道南美飞越南大西洋,穿过非洲再转向东方。史迪威的心清很不平静,自
从受命以来一直困扰着他的许多疑团,依然萦绕在他的心头。“模糊不定的任务性
质,无法预料的条件和形势,这一切都造成了沉重的思想压力。中国人会积极行动
吗?他们会不会袖手旁观?英国佬愿不愿同我们合作?”正是:名将未成“体育家”,
终作“祭品”来中华;力挽强弓欲射日,旁顾左右箭难发。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
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四章 兵败缅甸
日军凶诈大奔袭,中英交恶错战机;
强将难驭远征军,英雄无奈扼腕惜。
话说史迪威乘飞机离开美国之后,先是南跨加勒比海,飞往巴西的纳塔尔,从
那里向东飞越大西洋,到达非洲的利比里亚;尔后再绕道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北上,
于2月21日晚飞抵埃及首都开罗。
第二天,飞机在开罗加油、保养,史迪威则利用这个机会,去美国驻埃及的军
事代表团了解非洲的战场形势。此时,英军在埃及的战况正急转直下,处于不利的
态势。在上一年11月,英军从埃及向利比亚境内的德、意军队发动攻势,但很快就
被挫败。1个月前,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开始反攻,英军节节溃退,损失惨重。
听到这个情况,史迪威不由得眉头一皱,心里一阵悸动。几天前,他刚刚接到
消息,新加坡的英国守军8万余人于2月15日缴枪投降,日军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
入侵缅甸的日军,也于2月9日突破萨尔温江,正在向锡唐河一线推进。一旦日军占
领缅甸,下一个目标就是印度。如果日军攻下印度,德军占领埃及,那不就要出现
轴心国东西对攻、打通欧亚的钳形攻势了吗?史迪威既感到焦虑,又感到困惑,
“我的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世界正在崩溃吗?”
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赴华使命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在同盟国的战略全局当中,推
动中英合作,确保缅甸无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守住缅甸,才能保证美
国的租借物资大量运往中国,使中国战场更有效地牵制住日军,减轻太平洋上的压
力;只有守住缅甸,才能阻止日军西攻印度,避免同盟国被德日军队拦腰斩断。但
是,在日军攻势极为凶猛,同盟国节节失利的情况下,要守住缅甸绝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飞机从开罗起飞以后继续东行,经巴格达、沙迦、卡拉奇等城市,于2月25日中
午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
新德里位于印度原都城德里的西南,是英国人在1920年开始修建的一座新兴城
市。这座城市建筑宏伟,街道宽阔,绿树成荫,市容整洁,显露出借人的现代气息,
但是,在其背后却隐含着浓郁的殖民主义色彩。当时,印度人的反英情绪正在高涨,
尼赫鲁领导的国民大会党发起了对英国的“不合作运动”,甚至有不少人主张亲日
反英。
就在史迪威到达新德里之前,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对印度进行了十几天的访问。
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劝说英国人改变对印度的政策。允许印度在战后成为英
联邦的自治领地;另一方面,则是游说尼赫鲁、甘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