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月下旬,工程到了收尾阶段,史迪威把剩余的工作托给一位助手,自己则开始
就地环游。他先是骑马向南进吕梁山区,经中阳到石楼,这一带几个县当年有义和
团起义,打着“兴中灭洋”的旗子,攻下隰州城,惩办助“洋鬼子”肆虐的官员。
返回来他顺三川河而西,经柳林到军渡渡口观赏黄河最窄区段的壶口瀑布,最后是
沿黄河东岸北进,在颇为繁华的碛口镇小憩。镇上的行政官员,希望史迪威把公路
延长到镇上。
    史迪威不是作家,但有作家的头脑和观察力,以及比作家还勤快的动笔习惯。
回到自家的“别墅”之后,他情不自禁地就自己在工地和此行的见闻与感受,以
《中国生活散记》为题,写了一篇又一篇的纪实小品。对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描绘得
栩栩如生,有许多对话十分精彩,使人感到谈话人就在眼前,像契可夫笔下的农民
一样有声有色、神态逼真。美国的《亚洲》杂志发表了其中一篇有关筑路的文章,
他还获得了100美元的酬金。
    8月1日筑路工程圆满完成。史迪威全家回到北京。使馆的同事们对他在军阀混
战中完成了一项建设事业给予高度评价;在驻京记者群里,他的冒险业绩,被传扬
得带了不少传奇色彩。
    11月,一批外国记者和国际赈济委员会成员,跟着史迪威到了山西汾阳城,参
加汾离公路通车仪式。一项不大的,但却不寻常的交通建筑工程传遍了黄河两岸,
大江南北。想不到,过了11年,也即1932年,史迪威见英文版的《字林西报》报道,
汾离公路由干无人保养,“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十分惋惜。
    1921年冬天,是他一家在北京度过的第二个冬天。仆人们把防寒的事情做得使
他们全家人都很满意。家里的温馨气氛,使他常常想起童年时代扬克斯的家。和在
东交民巷参加同事们的聚会相比,他更愿意同家人在一起。孩子们长大了,他已接
进中年,作父亲的责任心和乐趣也明显增加了。儿子和女儿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他
编写图文并茂的动物寓言诗,引发孩子们动脑筋,还教他们念、写汉字。念、写当
中,他顺口讲些中国的笑话、故事,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乐趣。他很重视让孩子们
锻炼身体,除了在院于里做游戏,有时还带他们到城墙上漫步、到十三陵远足。
    过感恩节的时候,他特意让厨师到全聚德买来烤鸭,使节日增添中国色彩。北
京过春节的热火情景也吸引了孩子们。他在家里挂起了大红灯笼,贴上“福”字,
带孩子们到隆福寿、护国寺逛庙会,像北京人一样迎接春天的到来。
    1922年春天,与山西省相邻的陕西省最高首脑冯玉祥将军同国际赈济委员会谈
判成功,要修一条由潼关到省会西安的公路。他们一致要求,仍然由史迪威少校任
筑路总工程师。
    史迪威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看来,老本杰明博士的信条“男子不工作就是
罪过”,在他身上的烙印是很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闲不住了。尽
管他知道在中国野外工作生活很苦,他还是毅然告别温馨的家,乘火车出发了。
    火车到河南省灵宝县不能再往前走了,冯玉祥将军派来的一支骡马大车队在迎
候他。从这里到西安,有整整8天的路程。史迪威为了免受坐铁轮大车的颠簸之苦,
一路上多是步行。到达临潼时,一队哨兵拦住了他们。原来,冯玉祥将军特意安排
他们在华清池洗个温泉澡。这是史迪威离开北京以后一次最快乐的享受。
    第二天,他轻轻松松走进了汉唐古都西安。城墙又高又厚,城内竟有荒芜的大
片空地。粉刷过的墙上,用蓝色颜料写着各种劝世箴言,“耕地、织布、读书”,
“不要吸烟,不要饮酒”,“公平交易”,“孝敬父母”等等。使他感到振奋的是,
在街上行进的队伍,唱着基督教的圣歌,队列整齐,官兵精神饱满,枪擦得很干净。
给他的印象是:这里比山西有朝气。
    冯玉祥的司令部设在老皇城。冯玉祥生于1882年,比史迪威大1岁,今年41岁。
他身高体胖,住在一座小砖瓦房里,说话慢吞吞的。史迪威感到他是位实实在在、
没有架子、易于结识的人。交谈中,他对公路能不能筑成并不那么热心,热心的是
军火问题。他要史迪威先参观他的武器库、兵营和工场。
    在兵营里每所房子的墙上,都画着陕西、中国和世界地图。每个士兵房子里都
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用鲜红的颜色划出了近50年内丧失的国土。
    操场上,士兵们正练习单杠大轮转动作,其熟练程度让人吃惊!冯玉祥自豪地
问史迪威:“你告诉我,世界上还有什么团体的人,能一个个地到单杠上去作大轮
转动作?”更令人吃惊的是,有的士兵在读圣经。许多士兵能读书、写字。在工场
里,官兵在学鞋匠、木匠、铁匠、裁缝等手艺,带队军官和他们一起干活。史迪威
发现,有的中尉、少尉是由二等兵、军士直接提升的,冯将军告诉他,晋升上尉后,
要上半年的教练课。史迪威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军官受到的理论训练太少。
    由于冯玉祥信奉基督教,是有名的基督将军,外国报界特别推崇他,描写他爱
穿棉大衣,外出骑自行车,跟随他的卫队也骑自行车,他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但
是,冯玉祥邀史迪威吃饭并不是普通士兵的伙食,而是有肉丸子汤、新鲜蔬菜、鸡
肉、烧羊肉、炒鸡蛋和馒头。也许这是接待贵宾的饮食规格。
    冯玉祥调集出40名军士,做筑路工程的监工和工头。史迪威同承包人、中外工
程师及助手查询并商量施工事项后,便带着他们到城北工地,一面筑路,一面培训,
成果是令人满意的。他看到这些人守纪律,团结好,特别能干,对筑路工程充满信
心。
    然而800多名劳工的工具不齐全,只有镐头、木锹、土筐,连一个夯石都没有,
工程很难上轨道。工人水平太低,有的事讲过十几遍还是干不好,工头们也感到很
失望。史迪威不辞劳苦,精心筹划、指挥,使混乱局面慢慢变得井井有条了,工程
在不断进展。
    史迪威怎么也想不到,恰在这时爆发了直奉战争,奉系张作霖的部队已于4月1
4日开进山海关。冯玉祥属直系,受吴佩孚统辖,他接到部队调动电令后,3个小时
内便把2个师3个旅和卫队团集结完毕,向河南开进。
    渭河河津一片混乱,七八条渡船上挤满了骡马、大车和民工。史迪威来不及下
船,船夫们一面推动船尾离岸,一面呼叫着拦阻人们继续上船,但挡不住,以致挤
得船上的人掉进河里。史迪威也被挤下了河里,一个不相识的船工把他背上了岸。
他站定一看,工头们不见了,后来的大车被军队征用,劳工们散掉了,筑路工程不
得不作罢。史迪威十分恼火!
    冯玉祥的参谋长来邀请他一起到河南去,史迪威决定返回北京。来人一再劝解、
挽留,他不为所动,收拾好行装就上路。刚走出两英里,一位通信参谋骑自行车赶
来,上气不接下气地交给他一条毛毯,说是冯玉祥的临别赠礼。随后又领他到了潼
关东面一座旧寺庙里,冯玉祥将军要在这里为史迪威举行送别宴会。
    广场上集合起了一个团,冯将军请史迪威检阅。他陪史迪威登上几张方桌、条
案搭起的检阅台,把史迪威介绍给官兵,称他是欧洲大战的营长,擒住了德国造毒
气弹的凶手,得了美国总统的勋章,他会说四国话,是我们的好朋友。史迪威知道,
他的介绍一半是尊重自己,一半是给他的官兵壮声威。
    送别宴会比欢迎宴会的饭菜更简单,而且气氛冷峻。冯玉祥感叹公路修不成了、
不能修了!他历数张作霖勾结日本的十大罪状,以表明他出师的大义。他向史迪威
许诺,打败奉系再修公路。史迪威直言不讳地表示:你们打内战,老百姓悲叹,中
国地盘被争来夺去,哪里也修不成公路;你离开陕西,陕西会回到老路上去。周围
的人都看到了他为中国的命运感到忧虑。
    史迪威一行用了18天时间,在风陵渡渡口过了黄河,穿过中条山和火焰山之间
的平地,沿汾河河谷北上,一直步行到太原市,才登上去北京的火车。京汉线上,
火车多次给张作霖的运兵列车让路。不久,奉军又失败北归。
    6月,史迪威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威妮和孩子们如释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