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9 168
167 166 165
164
163 162 161
160 159 158
157 156
155
154
153
152 151
150 149
148
147 146
145 144
。
。
143 142 141 140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33 132 131 130
。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22
121
120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二 三 四
十二 十三 十四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哀王安世元年。即戴王贺元年。安世子
'130' 二 三
六 七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七 八 九
四 五 六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十五 十六 十七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十一 十二 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九 来朝。 十 十一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十一 十二 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来朝。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来朝。
【注释】〔1〕“彭城”,故址在今江苏徐州市。本书《纪》、《传》皆言楚王韩
信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史记志疑》云:“楚王韩信都下邳,《纪》、《传》 甚明,此言彭城,误。盖信废改封刘交,始都彭城耳。”〔2〕“临淄”,故址在今山 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3〕“吴”,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4〕“寿春”,故址在今 安徽寿县。《史记志疑》云:“英布初为九江王,继为淮南王,皆都于六,《纪》、《传》 甚明,而此独言都寿春,误。盖以后之王淮南者都寿春,而没其始都之地也。”〔5〕 “蓟”,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6〕“邯郸”,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7〕“淮阳”, 故址在今河南淮阳县。《史记志疑》云:“梁王彭越都定陶,此云淮阳,误。而《史诠》 谓当作‘睢阳’,亦误。盖至孝文子梁孝王武始徙都睢阳耳。”〔8〕“陈”,故址在 今河南淮阳县境。〔9〕“马邑”,故址在今山西朔县。《史记志疑》云:“韩王信未 尝更封代王,此《表》失列韩国,与代共在一格,故妄以韩为代耳。当改‘代’作‘韩’。
又信都阳翟,后乃徙马邑,已辨其误于《月表》中。”〔10〕“信”,即齐王韩信。汉 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在楚汉战 争中,刘邦屡用其策,战功卓著,后被刘邦封为齐王。汉四年(公元前二○三年)汉王 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详见本书《淮阴侯列传》。〔11〕“英布”,汉初诸侯王。六县
(今安徽六安东北)人,曾坐法黥面,故又称黥布。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属项羽。在 楚汉战争中归属刘邦,并从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汉四年(公元前二
○三年)七月,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封英布为淮南王。详见本书《黥布列传》。
《史记志疑》云:“‘十月’乃‘七月’之误。”甚是。〔12〕“张耳”,汉初诸侯王。 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朝末年他与陈余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 项羽分封诸王时他被封为常山王。后又投奔刘邦,又改立为赵王。汉四年(公元前二○ 三年)十一月,以故秦之邯郸、巨鹿、常山三郡封张耳为赵王。详见本书《张耳陈余列 传》、《汉书?高帝纪》。〔13〕“齐王信徙为楚王”,此《表》及本书《淮阴侯列传》 皆云徙信为楚王在汉五年(公元前二○二年)正月,《史记志疑》云:“《汉书?高帝 纪》汉六年十月,人告信反,十二月执信废之。《史?本纪》以告反亦书于十二月,已 属误端,而此又书反废于五年,尤误。”〔14〕“卢绾”,汉初诸侯王。丰(今属江苏) 人。秦末随刘邦起义于沛(今江苏沛县),入汉中,为将军。后从刘邦破燕王臧荼。后 被封为燕王。本书《韩信卢绾列传》云汉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八月封卢绾为燕王。
《史记志疑》云:“封绾在后九月,非九月也。《月表》、《将相表》、《汉异姓表》 甚明。此及《汉书?高帝纪》言九月,与《绾传》言八月,同误。”〔15〕“彭越”, 汉初诸侯王。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秦末聚众起兵,楚汉战争时,率兵归属刘邦, 屡建战功。后又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后被封为梁王。事详《汉书?韩 彭英卢吴传》。〔16〕“吴芮”,汉初诸侯王。初为秦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北)令,被 称为番君。秦末率越人起兵,并派部将梅鋗领兵从刘邦入关。项羽分封诸侯时被封为衡 山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事详《汉书?韩彭英卢吴传》。〔17〕“交”,即刘 交。高祖之弟。本书《楚元王世家》云:“汉六年,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 三十六县。”〔18〕“肥”,即刘肥。高祖之子。《汉书?高帝纪》载:汉六年(公元 前二○一年)春正月壬子,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七十三县立子肥为 齐王。《史记志疑》云:“《汉书?纪》《表》作‘正月壬子’,是也。此作‘甲子’, 误。”〔19〕“刘贾”,本书《荆燕世家》云:汉六年(公元前二○一年)春,“废楚 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世家》又云: “荆王刘贾者,诸刘,不知其何属初起时。”《汉书?荆燕吴传》云:“荆王刘贾,高 祖从父兄也。”师古注:“父之兄弟之子,为从父兄弟也。言本同祖,从父而别。”〔20〕 “成王臣”,即吴臣,吴芮子。芮死,子臣嗣。详见《汉书?韩彭英卢吴传》。〔21〕 “废”,《史记志疑》云:“张敖以高祖九年废,《史》、《汉》《纪》《表》《传》 甚明,此与《异姓表》误在八年。”〔22〕“隐王如意”,高祖之子。《史记志疑》云: “考《汉书?高帝纪》,高祖七年十二月,代王喜弃国自归,即于是月辛卯立如意为代 王,至九年正月赵王张敖废,乃徙代王如意为赵王。此表于代王格内既不书如意王代, 而如意之王赵亦不言自代徙,岂非疏乎?”〔23〕“(淮南王英布)反诛”,高祖十年
(公元前一九七年),彭越、韩信相继为刘邦所杀。因此淮南王英布亦举兵反叛。后战 败逃往江南,被长沙王臣诱杀。见本书《黥布列传》。〔24〕“(梁王彭越)反诛”, 高祖十年(公元前一九七年)秋,彭越太仆告发彭越与其将扈辄谋反,高祖囚之雒阳。 吕后令其舍人复告彭越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事详 见本书《魏豹彭越列传》。〔25〕“中都”,故址在今山西平遥西南。〔26〕“国除为 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荆王刘贾与战,不
胜,走富陵,为英布所杀。国除为郡。事详见本书《荆燕世家》。〔27〕“厉王长”, 即刘长。此年英布反叛,战败逃往江南,被长沙王臣诱杀。改立刘邦子刘长为淮南王。 事详见本书《淮南衡山王列传》及《黥布列传》。《史记志疑》云:“案‘十二月’当 作‘七月’,英布以七月反,厉王即以七月封,《史》、《汉》《高纪》甚明,《通鉴》 从之是已。此作‘十二月’,与《史?淮南王传》、《汉书?诸侯王表》作‘十月’并 误。”〔28〕“恢”,即刘恢。彭越谋反被诛后,改封高祖子刘恢为梁王。见《汉书?高 五王传》。《史记志疑》云:“刘羲叟《长历》三月丙辰朔,无丙午。恢、友同封,友 于三月丙寅日封,则恢之封亦必是丙寅日矣。”〔29〕“友”,即刘友。高祖十一年(公 元前一九六年),赵王如意被吕太后毒死后,乃立高祖子刘友为淮阳王。事见《汉书?高 五王传》。〔30〕“更为吴国”,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 王故荆地。见本书《荆燕世家》、《吴王濞列传》〔31〕“灵王建”,高祖十二年(公 元前一九五年),燕王卢绾亡入匈奴。立高祖子刘建为燕王。见《汉书?高五王传》。
〔32〕“哀王回”,成王臣子。成王臣死,子回嗣。见《汉书?韩彭英卢吴传》。〔33〕 “初置鲁国”,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