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案”,翌年5月30日,新加坡举行了自治后的第一次大选。创建于1954
年的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得议会51个议席中的43席,上台执政。该党秘
书长李光耀组建第一届自治政府,任总理。为了有利于继续争取独立,新加
坡与马来西亚合并,1963年9月16日宣布作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但
由于双方的发展路线不同,1965年8月9日分离,新加坡宣告成立独立的共
和国,人民行动党在以后的大选中多次获得国会的全部席位,李光耀蝉联总
理。李光耀是华人后裔,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后赴英留学,加入工党,接
受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回国后从事律师和工会的工作。他十分重视法制
建设,强调民族和解,善于处理劳资矛盾。他领导下的政府机构比较精干,
… Page 281…
严格要求公职人员廉洁奉公,实行高工资,保证效率,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
定。
新加坡面积小,人口多,资源匮乏。独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经济衰退、
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严重的困难局面。新政府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制定了
一个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1959—1967年底
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和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口
替代”工业。在此期间,先后制订和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颁布了《新兴工
业法令》、《土地扩展法》(1959)、《经济扩展奖励法》(1967)等法令,
减免所得税,从而为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61年在一片野草丛生的
沼泽地带兴建了裕廊工业区,此后不断增建开发区。与此同时,大力进行交
通、邮电、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发展旅游、金融、外贸等事业。
1968—1979年为第二发展阶段,实行由进口替代转向适应外部需求为主
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加坡最先建成了
亚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最大的樟宜飞机场。1979年新加坡成为仅次于鹿特
丹的世界第二大商港。至此,失业问题不仅已基本解决,甚至还出现了劳动
力短缺的情况。
1979年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新政府为适应世界高技术迅猛发展的
形势,适时地提出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发展资本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增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
工业企业。1985年8月,政府又提出实施“第三次经济发展战略转变”,逐
渐将重点转向优先发展国际通讯、金融和咨询等服务业。新政府重视发展教
育和智力投资,制订了中、长期教育和训练计划,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在青
年农民中推行强制性教育,中学入学率达到83%。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的结果,使它的高技术产业以年均30%的速度发展,高科技队伍20年内增
长了12倍,成为东南亚的“硅谷”。著名的“肯特岗科技园”从1984年起
启用。80年代,新加坡的制造业已形成以炼油、造船、电子电气等三大行业
为核心的多部门综合体系,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第二大海上钻油台输
出国,以及世界重要的电气电子产品出口国。黄金外汇储备1963年仅有4。3
亿美元,1980年增至65。7亿,1988年又猛增至171亿。贸易出口总额1960
年为11。36亿美元,1988年增至401。37亿美元。1990年新加坡外汇市场交
易额居亚洲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市场。新加坡港吞吐量达5。37
亿登记吨,远远超过鹿特丹 (3。39亿吨)而居世界第一。
90年代新加坡进入稳定成长阶段,1991年10月政府制定了《经济策略
计划书》,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国际经济联系,保持每年4—6%的经济
增长速度,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科技、通信、金融、运输、设计和服务中心,
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到1。7万美元。1991年来新加坡的旅游者达541。4万人,
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整个岛屿已变成绿色的“花园城市”。政府在
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大部分居民
住进政府建造的设备齐全、价格低廉的公共套房,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居亚洲之首。
虽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着对外资过分依赖的弱点,但它的成就却是主
要的。新加坡政府正确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传统与现代化以及本国与邻国等关系。它强调政治稳定要靠经济建设的成果
来保障;不放松政府对企业自由发展的宏观导向;在现代化中仍要保留民族
… Page 282…
的优良文化传统;不向邻国炫耀财富,谨慎地处理与邻国的互助合作关系,
从而为其经济发展争取到了和平的安定环境。
南朝鲜的经济发展与民主运动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由于美国的控制和
李承晚政府的腐败而社会混乱,经济困难,到1958年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
年的水平。这里本是粮仓,历来出口大米,但这时却要从美国进口大批粮食。
国际收支逆差巨大,通货膨胀严重,从而触发了1960年的“4。16运动”。
这次由汉城开始、后来形成全国规模的群众性运动终于迫使李承晚下台。
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一伙少壮派军人集团在美国支持下
发动政变,推翻了李承晚政府的继承者张勉政权。1963年10月,朴正熙正
式就任总统,先后颁布《反共法》、《国家保安法》,建立庞大的宪兵、特
务组织和“五户联保组织”,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但他注重发展经济,认为
这是“至上课题”,并准备用“胜共统一”取代李承晚的“北进统一”政策。
他说过:“胜共统一的成败决定于经济建设”,“民族的活路在于经济现代
化”。他上台后不久就成立了由副总理主持的经济计划院等机构,以加强政
府对经济建设的干预,建立“由政府指导的资本主义体制”。1961年8月颁
布了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1962—1966),目标是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以奠定“经济自主”的基础。从此开始了韩国的经济起飞时期。为了解决资
金问题,朴正熙政府扩大了与美、日政府的合作,进行日韩关系正常化的会
谈,从而引起了国内民主力量的激烈反对。1964年爆发了“6·3”人民运动,
1965年6月22日《韩日基本关系条约》签订后又爆发了百万人的抗议运动,
当局以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了大批青年学生和民主人士。
1964年,当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经济开发战略”,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大力引进
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加工进口原材料,然
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以此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实行“不均衡增长”战
略,在一定时期进行“倾斜式”投资,在发展中求均衡。具体作法是:“先
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内需服从于出口”,“重
点支持大型企业”,“首先发展首都圈和东海岸地区,以先进工业区带动其
它地区”。1964年9月14日公布《出口产业基地开发建设法》,建起了包
括蔚山工业区在内的27个出口工业区作为“高速发展的旗手”。政府投资的
60%集中在电力、公路、铁路、港口、通讯等“社会间接资本”方面。这一
开发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五”期间国民生产总产值年平均增
长率为 7。7%,“二·五”(1967—1971)为 10。5%,“三·五”(1972
—1976)为11%,“四·五”(1977—1981)的第四年( 1980)高达11。6
%。196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到1980年猛增至 1508美元;
是年钢产量为860。6万吨,造船52。2万吨,汽车产量12万辆,被国外报刊
称为“亚洲的又一个日本”。
80年代,韩国进入经济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的阶段,主要针对经济起飞
阶段出现的弊端进行调整。过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