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史下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统一的德国首都定在柏林。 

     为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从5月到9月,历经4轮“2+4”会谈终于 


… Page 264…

达成协议,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说明:苏联同意统一 

的德国可自主决定联盟的归属,并将在1994年底以前分批撤回驻民德的全部 

苏军共36万人;与会国一致确认,目前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为德国永久边 

界;从德国实现统一之日起,四大国取消作为占领国对整个德国和柏林的权 

利和职责,恢复德国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完全主权。 

     1990年10月3日,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从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历史告终,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的国土增加50%,人口增加1/4,德国东部地区进入一个全面按西 

部模式转轨的时期。然而,严酷的现实是,这种体制转换的代价和步履是异 

常沉重的。 



             六、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 



     动荡的保加利亚政局 在保加利亚,从1954年日夫科夫继契尔文科开 

始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1989年,政局长期比较稳定。日夫科夫强调同 

苏联“全面接近”,紧跟苏联,同时也提出“在运用苏联经验时要考虑到保 

加利亚的条件”。保加利亚的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贫乏,但发展农业的自然 

条件良好。据此,它在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较重视加工工业和农 

业的发展。70年代初,保加利亚提出在农村普遍建立“农工综合体”,以便 

在加工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集中化和向专业化发展。继之,又积极推行 

农业承包奖励制。这些措施使保加利亚的农业一度兴旺,并在苏联和东欧国 

家中受到赞赏和仿效。然而,保加利亚的“农工综合体”实质上是要“加速 

实现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接近和溶合”,使之成为“统一的全民所 

有制”,从而有损农民长期经营的积极性。进入80年代,又遇上气候恶劣, 

致使农业生产连年徘徊,甜菜、水果、牛羊肉等重要农副产品产量下降,工 

业发展速度减缓,市场供应日趋紧张。1986年保共“十三大”通过的“九·五 

计划”指标又层层加码,甚至提出了要将国民收入翻两番的口号。实际上, 

该计划的执行是靠通货膨胀和大举外债来维持,这几年外债已增至100亿美 

元。 

    在政治上,日夫科夫长期集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之权于一 

身,独断专行,任用亲信,竭力树立个人威信,又制造了不少新的冤案。而 

且,他提出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目标,并从1984年起对占全国约1/10 

人口的土耳其族居民施行强制同化政策,引起一些地方武装冲突和大量土耳 

其族居民外迁。这一切使保加利亚表面平静的政坛潜伏着各种危机,并随着 

苏联东欧各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剧。各种反共势力则伺机而动,致使 

一次“生态公开性”的请愿活动竟成了政局剧变的导火线。 

     1989年10月,由部分社会名流组成的“生态公开性”组织借欧洲35国 

在索非亚召开国际环保会议之机,连续举行各种集会,要求讨论环保问题并 

扩大民主与公开性,向官方施加压力。11月3日,他们又举行有数千人参加 

的示威游行,并向国民议会递交了一份上万人签名的请愿书,影响甚广。其 

后,有10多个反对派组织联合成立了“民主力量联盟”,并进一步组织大规 

模的反政府集会和游行,社会动乱日益加剧。在反对派的压力下,11月10 

日保共举行中央全会,执政35年的日夫科夫被迫辞职,由姆拉德诺夫继任。 

接着党政领导机构大幅度改组,日夫科夫被指控和监禁。1990年1—2月, 


… Page 265…

保共召开“十四大”,通过宣言和新党章,决定把保共建成“新型的政党— 

—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党”,在保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大会还决定建 

立保共最高委员会取代原中央委员会,利洛夫当选最高委员会主席。4月3 

 日,保共易名为社会党。 

     1990年6月18日,保加利亚自由大选揭晓,在参加竞选的40多个党派 

中,社会党取胜,获211席,占总议席的52。75%。民主力量联盟获144席, 

占总议席的36%。7月10日,组成了由社会党领导的新政府。8月1日,经 

各派妥协,新议会选举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烈夫为总统。但此后各派政治力 

量之间的斗争仍然激烈,社会继续动荡,经济形势继续恶化。 

     走向自由市场经济之路的罗马尼亚 在罗马尼亚,1965年3月党和国 

家最高领导人乔治乌…德治逝世后,由齐奥塞斯库接任罗共中央第一书记。 

1967年12月起齐奥塞斯库又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3年3月,他当选罗 

马尼亚首任总统。齐奥塞斯库在位共24年,他积极支持并继承了乔治乌…德 

治时期为争取和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基本路线,这是他能上台并长期在位的 

一个重要原因。他执政初期,也曾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平反一些冤假错案。 

但在苏联出兵侵捷后,他在积极捍卫罗马尼亚主权的同时,却进一步强化国 

内控制,并开始排斥异己,培植亲信。当上总统后更是大权独揽,其夫人及 

其他亲属也纷纷进入高层领导岗位,掌握了许多要害部门。 

     经济方面,1965年7月举行的罗共“九大”提出了一个庞大计划,要求 

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1990 

年或2000年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罗马尼亚长期将国民 

收入的 1/3左右用于积累并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使罗马尼亚在 1965— 

1980年的工业增长率达到11。4%,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250美元上升 

到1980年的 1500美元,但人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在60年代后期 

至80年代前期,罗共也曾多次通过“完善”经济体制的决议,提出一些改革 

措施,但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并未被触动,领导人对经济工作又任意指挥, 

各项改革决议并未认真执行。进入80年代,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食品、煤气及 

供电、供暖等都很紧张,群众罢工、游行示威等事件日渐增多。 

     1989年席卷东欧的政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这年12月16 

 日发生的蒂米什瓦拉市事件成了罗政局瞬变的先导。当晚,该市几百名市民 

为反对地方当局强制一名持不同政见的匈族新教牧师迁居,不少群众在牧师 

所在教堂四周拉成人链进行抗议。次日,抗议活动开始发展成数万人的反政 

府示威游行,并冲击党政机关与军警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国内外一些新闻 

媒介对此进行煽动性报道。20日,齐奥塞斯库中止对伊朗的访问,回国发表 

电视讲话,谴责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搅乱罗马尼亚的政局和经济,并宣布该 

市处于紧急状态。21日中午,首都也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游行,规模逐渐扩大 

至 10万人以上,与军警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示威活动向全国各地蔓延。22 

 日中午,齐奥塞斯库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国防部领导拒绝执行命令。 

首都示威群众随即冲进罗共中央和政府大厦,齐奥塞斯库夫妇乘直升机离 

去。在首都中心地区,支持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与支持示威群众的国防部 

队战斗激烈。外地一些城市也发生交火。当天下午,在距首都约70公里的特 

尔维什泰附近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并于25日经特别军事法庭秘密审判后被 

处决。 

     22日深夜,成立起以前罗共中央书记杨·伊利埃斯库为首的“救国阵线 


… Page 266…

委员会”。它宣布接管政府一切权力,实行多党制和经济改革。24日,国防 

部队控制了局势。28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 

名为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宣布实行多党制后,各式各样的新党派迅速成立并进行新的较 

量,原拥有380万成员的罗共则停止了一切活动。1990年5月20日,罗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