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穆斯林教对历史基督教的指控可归纳为如下:基督教是白种欧洲人的部落宗教。从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起,基督教教会就唆使、支持白人对非洲的蹂躏,并将之宣布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几个世纪以来,在地球的每个角落,教会一直是白人统治力量的得心应手的工具。

  在白人统治的巩固过程中,教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一切最终诉诸鞭子和枪支。更为残酷的是受害者的冷漠,顺从,甚至心甘情愿的对自己所受奴役的合作。为了巩固这种默从,奴隶主白人宗教的恩典被赠予给黑人们。黑人被教育去卑微地,毫无怨言地承受奴隶主的残忍暴行。

  这种灌输的持久的影响,在今天的“被洗过脑”的黑人基督徒中很明显。

  他已经相信自己的低人一等,他的尊严被无所不在的耻辱感所粉碎。而且还有,穆斯林教徒声称,是基督教会教会黑人鄙视自己的黑肤色,而尊崇白的肤色。

  所有这些,正如马尔克姆从未停止证实过那样,对潜在的穆斯林变化来说听起来都是真的,这与他的经历,对白人世界的知识相符。它是一揽子都来了,确切地说,还包括大量的魔力,清教徒的狂热,无知和痛恨。马尔克姆开始意识到,这个派别的奇异的特征限制了他的成长,模糊了他的中心洞察力。若这些被摒弃,效果会如何·这样一个运动,将会出现,被剥夺了种族主义,隔离主义和盲目的仇恨,而同时又保留有穆斯林神话的爆发力和解放精神。这一方向正是马尔克姆·X在他死前一年或更多一点时所努力的方向。

  当他从去麦加朝圣归来时,他对报道者们声称,“在过去,是的,我曾对所有白人做了全面的指控。我再也不会对此而负罪——因为我现在知道有些白人确实是真诚的,有一些确实能够对一个黑人像兄弟一般。”

  马尔克姆对自己对白人新的姿态的解释,不应该只从表面上接受。无论多么令人满意,那些在异国参观所带来的随意的所遇之事,并不能构成他的深刻的个性变化的充分的基础。在马尔克姆心中所发生的事情可能在麦加被验证了,但在芝加哥就已发端了;也就是说,他被依利加·穆罕默德所背叛和被穆斯林教派所驱逐。

  一直有争议的是有关马尔克姆所受的人性恶的教育。12年中他支持鼓吹白人都是恶魔这一魔鬼信仰。然而当背叛出现时,总是由于一个黑人,在马尔克姆的世界中,绝妙的是总是某个黑人。在这种创伤的影响下,白人等于罪恶的简单平衡式必须失去平衡。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天性不能可靠地从肤色推断,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詹姆斯·鲍得温所说的人类心灵的神秘难解之谜语。

  正是这种对抗,这种内心的成长,使得马尔克姆下一阶段的政治发展成为可能。由于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词,这可以被描述为策略性黑人民族主义。

  在走向生命旅程的终点时,马尔克姆写道,他现在想建立“一个全部是黑人的组织,这一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建立一个有诚实的黑人白人兄弟情谊的社会”。

  根据马尔克姆的书,我们有可能会更好地了解SNCC的年轻斗士们与他们从前的父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之间的竞争。因为这些年轻人已抛弃了基督教良心的呼吁,这也即他们新的口号的含义。“要自由!”

  是向白人们发出的,这也是“现在给我们的自由”的一个简便的说法。而“黑色即力量!”是向黑人发出的,这是为了动员他们所有的社会力量为了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发出的号召。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心理的。这与黑人霸权地位丝毫没关系,而更多的是有关人性和自力更生。

  (罗伯特·布恩,1966年9月11日)  


 罪恶感的愉悦——《波特诺的怨诉》,菲利普·罗斯着
  罪恶边缘的不安全感,当它在美国犹太人心中开始形成——以及改变——的时候远比,呃,说实话,远比一锅鸡汤、一块肝脏来得重要得多。因为有罪的感觉像感恩节的南瓜馅饼一样是美国人的传统。而且,就生活在本土大地上的犹太人而言,是他们首先创造了罪恶感的无穷蕴藏——“原罪”的神学观念:也是一个犹太人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说,他根据一种长期的罪过和相信罪恶两者之间的转移、互换的信念,建立了自己的临床依据。

  因此不足为奇的是,一种特殊的罪恶力量的混合通常驱动着小说中美国犹太人的角色,忽而把他们送上狂喜的巅峰,忽而把他们转入痛苦的深渊。

  美国的犹太作家有了这样的主题,但是尽管他们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富有想象力的追问,却仍然缺乏一种理想的形式。现在,随着《波特诺的怨诉》的问世,菲利普·罗斯(《再见,哥伦布》、《放任》、《当她是个好女人的时候》的作者)最终寻求到了所有怀有罪恶感或自觉有罪的美国犹太人故事的存在之完美形式。他做到这一点,只不过简单地,却也是英明地把他的美国犹太人英雄——显然亟需治疗的英雄——放到了心理分析的诊台上(该诊台相当于当代美国犹太人的忏悔箱),让他的犹太英雄在这儿咆哮、呓语、痛心疾首。其结果,不仅在长久灰暗的幽默领域取得了成功,该小说幽默而煞费苦心地推进着,而且还具有普遍的感染力,潜在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也许是这是一部极妙的有趣的书,荒诞而充满深情,放荡而引人捧腹。

  小说结尾的一开始,用了一位助理分析医生唯一的一句台词:“噢,也许现在!”、“可以开始了!”

  对这部人们期待已久,交口称赞的小说最后部分的含意,我深有同感。

  如果这部小说被视为同类作品的典范,小说化探索的顶峰,那么我想,正如我已极力说出的那样,它正是那类美国犹太小说家自二战以来以一种或另一种姿态孜孜以求创作的作品——这样它或许很可以被称为一篇杰作。可是又怎么样呢 ?它可能仍然只是一条死胡同。

  不过呢,假如通过这种决定性的倾泻,注入一件决定性的循环主题的容器,这样负罪感(尖叫、刺耳,歇斯底里、过分夸张和精神亢奋)就被成功地诠释,而未来的美国小说将因它而变得更加安静,精巧,更理智,更多思考,那么这部小说真可以被判定是一部里程碑之作。

  (乔治·格瑞菲德,1969年2月23日)  


 真正的魔力——《百年孤独》,加·加西亚·马尔克斯着
  一提到魔幻境界,即使所谈及的是一部现代小说,人们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精灵、月光和光滑的山脉。除了矮人和仙女外,人们还会联想到神奇的业绩和道德的启示,但不会联想到太多的幽默,几乎绝不会联想到性。这种观念看来似乎是要完全忘却世俗生活。至少,这就是关于魔幻境界的一个设想。

  哥伦比亚小说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显然持不同的看法。在《百年孤独》中,他创造了一个无所不包的魔幻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与说谎者,然而同时又非常非常现实。在这部小说中,恋人们可以将彼此理想化为脱离肉体的灵魂,可以在吊床里愉快地嚎叫,或者,浑身涂满了梨酱,赤裸着滚到前廊上去。主人公可以穿越丛林,作堂吉诃德式的历险,尽管他永远也无法达到他的目标,然而描绘其惊险经历的语言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远征的人们脑海里充满了对于原罪以前的潮湿而寂静的天堂的最古老的回忆。他们的靴子陷进沼泽,他们用大刀砍烂血色的百合和金色的蝾螈。

  一周过去了,他们几乎没讲一句话,像梦游人似地穿过一个悲哀的世界,只能见到发光的昆虫微弱的光亮,他们的肺里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血腥的味道。

  这就是一个了解世俗生活的诗人的语言,他不认为尘世生活是幻想家的敌人,他对它毫无畏惧。

  在《百年孤独》接近尾声处,小说的一个人物发现了一张记载着他的家族史的羊皮纸文稿,这份记载是一个吉卜赛老人在“一百年以前”预先作下的。文稿的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来记载事件,而是让在一个世纪里发生的日常琐事在同一时刻里并存。这种叙事手法是魔法师的花招,它把回忆与预言,幻想与现实混同起来,使得它们看起来往往是一样的。简而言之,这份文稿与马尔克斯的这部令人震惊的小说十分相似。

  要想以一种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