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英九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往往安排一个安慰性的高职。有关介绍文章称马英九出身于国民党高官家庭,这个高官,实际上是后来才出现的,甚至当他读大学的时候,父亲都不能算是国民党的高干。
  另一方面,蒋经国不用这些和父亲有密切关系的人,却又大力提拔这些人的后代。这种对老人的安慰方式,也是蒋经国独创的。像陈诚的儿子陈履安、连震东的儿子连战、宋达的儿子宋楚瑜、马鹤凌的儿子马英九等一批所谓的国民党中生代,便是这样被提拔起来的。
  马英九回忆,他第一次见到蒋经国,是在进入初中时。那时,父亲调了职,离蒋经国的核心更远了一步,但行政职务上是更上了一层楼,家里的住房,也随之改变了,从万华搬到了台北长安东路一段八号。而长安东路一段十八号,则是蒋经国的官邸,两家之间,隔着十个号码,因为单双记号,实际上,中间只隔了五个号。因为蒋经国的官邸很大,所以,彼此相距比想象中的要远一些,有二百米左右。但是,马家住的是楼房,而且是四楼,蒋经国住的却是别墅,有一个很大的院子,站在马家四楼上,可以看清院子中的一些动静。
  此时,马英九对于蒋经国,也只能远观,而不可能近看。他并没有真正看到蒋经国本人,只是看到他所乘的黑色大轿车经常出入。
  但是马英九有件事,却让蒋家院子里的人虚惊一场。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马英九玩鞭炮,其中有一个冲天炮,他当时也没有想太多,点着火以后,站在楼梯上,对着外面空旷处,结果,轰的一声,那只冲天炮竟然飞进了蒋经国的院子。如此一来,普通的一件事,倒成了一起政治事件,蒋家院子里的警卫大为紧张,立即就此展开一番调查。后来发现只不过是一只冲天炮,意识到可能是孩子的闹剧,一场危机才算是过去了。
  马英九对蒋经国的崇拜那时候的蒋经国,在孩子马英九的眼里,不仅是个大人物,而且是个大英雄。那是因为在当时,为了让蒋经国今后能够顺利登基,受国民党控制的台湾媒体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蒋经国。使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深入人心。蒋经国在苏联当人质时期,确实吃过不少苦,也非常脚踏实地,甚至广泛接受了平民化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加入了共产党。这个时期,他值得宣传的东西,是非常多的,也很能获得台湾民众的好感。回国之后,蒋介石派他去赣南,国民党于是不遗余力地宣传他治理赣南的政绩。客观上说,蒋经国治理赣南,虽然获得了“蒋青天”的好名声,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功绩,很多都是吹出来的表面文章,好看而不中用,尤其是对普通老百姓,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在那时建立了一个太子班底,以及着手抓青年工作,为以后顺利掌权奠定了基础。
  后来,蒋经国受命到上海去整顿上海经济。这重样没有什么功绩和建树,当然,败不在蒋经国,而在其父亲蒋介石,因为那个经济整顿案本身就是一大问题,再加上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所以,蒋经国上海打虎,结局的失败,是必然的。但同一件事,却可以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宣传。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时,那种不畏强权,敢于太岁头上动土的精神,以及他所表现的铲除腐败的决心,便被国民党的宣传机构大书特书,大肆宣扬,年轻人对过去的真实情况不大了解,自然容易受其迷惑和蒙蔽。
  此外,蒋经国初来台湾时,加强党工,有效地控制了台湾,对于台湾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初来台湾时,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几年前,国民党从日本人手里接过了台湾的统治权,随即将大陆那套腐败而且专制的统治带进了台湾,引起了台湾民众的极大不满。为了牢牢地控制台湾,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及白色恐怖,对反对人士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血洗,造成了台湾民众尤其是本地族群同统治集团之间尖锐的对立。在消弥这种矛盾方面,蒋经国确实起到了一定缓和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蒋经国在台湾的民望非常高,人们将他看成是改革派以及温和派的代表。在他的身边,也确实集中了一批台湾本土出产的精英人物。这一切,为蒋经国日后成功掌权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后蒋经国时代留下了诸多变数。
  当时的蒋经国是马英九心目中的成功者和英雄,与英雄为邻,那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虽然马英九本人没有谈到与蒋经国为邻这件事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但可以肯定,这确实是一股激励的力量,加上父亲不断在他耳边讲叙蒋经国的种种功绩,让他以蒋经国为榜样,马英九的心灵深处,确实有了某种认同,这为日后他的父亲建议他弃文从政而他也乐于服从,起到了潜在的推动作用。
  几年后,马英九进入高三,这个学年对于马英九来说,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他在这一年加入了国民党,另一件则是他拿定了从政的决心。
  马英九的家庭有了那样的背景,他能够入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只要他愿意,在国民党党章所规定的年龄范围内,随时都可以。而当时的现实还不仅如此。国民党退到台湾的时候,整体只有 200万人,只是台湾本土籍人士的五分之一,加上这批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年龄已大的老兵,而另一些国民党大佬级人物,他们的后代中,有些留在了大陆,有些去了香港甚至是国外,使得国民党外省籍出现了断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蒋介石在发展国民党员的时候,政策向外省籍人士倾斜,新发展的国民党党员,台籍人士仅占其中的 30 %,外省籍占 70 %。有了这样一些前提,马英九这种既是外省籍,又是精英分子,同时还是先进分子的青年,就不是他是否积极申请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而是国民党要努力拉他入党了。
  加入国民党,是从政的一级台阶。日后,马英九在台湾政坛平步青云,许多人不是太理解。实际上,仅仅看一看台湾国民党的结构,便可一目了然。1951年,台湾国民党党员仅仅只有 30 万人,此后直到 1974 年蒋介石时代结束,平均每年发展党员 3。7万人。按此推算,至马英九入党的 1968 年,国民党党员也就是70万左右。这些人中,大概有至少 20 万年龄已大,属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那种,大概也有差不多 20 万并不属于精英的那种。如此一来,马英九便是 30 万分之一了。再因为他的父亲为蒋经国工作不遗余力,他本人既是精英又是先进分子这样一些优势,又增分不少。
  进入高中之后,台湾的学校便开始分科。而当时马英九所读的班级,并不是文科班级,是偏于理工的。这也有一个历史渊源,台湾的学校,并不是像大陆那种按编号分班,也不是按科分班,而是按字分班,按序分组。每一级的班,分别编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温良恭俭让礼智诚勇谦真善美乐”,这些班,又分甲乙丙丁组。中国人讲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理工仍然是最多学生的首选,甲组自然就偏于理工。
  这种组并不是学生自己选的,而是入校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编的,一般考分高而且理科成绩好的学生,优先进入甲组。马英九在整个高中时代,读的就是甲组。但到了高三时,如果继续在甲组读下去,联考便只能选择理工学科。马鹤凌希望儿子毕业后从政,因此,做他的工作,希望他转到丁组,主攻法政。
  马英九的兴趣极其广泛,各科成绩也都非常冒尖。但受父亲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涉猎了很多名人传记一类书籍之后,对从政开始有了浓厚兴趣,因此,便很乐意地遵从了父亲的意愿,成功转组。
  1968年,马英九高中毕业,在联考中胜出,成功地被第一志愿录取,成为台湾大学法律系学生。这为他今后进入政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台湾人口少,为了防备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军事训练抓得很紧。台湾的大学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同时也养成一种纪律性。集训集中在一个地点,即台中县乌日乡的成功岭训练营。这次训练的时间是很短的,仪式却非常隆重,所有受训的学生,都要受到蒋经国的接见,每年,蒋经国都亲自出席这个仪式,并且向学生授枪、讲话勉励。
  第一天是开训典礼,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仪式。为了这些学生将来忠于国民党的领袖,无论是蒋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