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灰尘污渍的工作服,在烟雾弥漫的院子里,从事她的提炼工作。她描述当
时的情景:“我一次制炼20公斤材料,棚屋里塞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
瓶子。我搬运承溜器,倒出溶液,并且连续几小时搅动冶锅里的沸腾材料,
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镭的含量太少了,要把它从与它密切的混合的
矿渣中分开似乎是不可能的。时光一天天流逝,玛丽一公斤又一公斤地提炼
铀沥青矿的残滓。此时的她具有多重的身分,既是学者,又是技师,还是工
人;既要进行脑力劳动,又要从事体力劳动。这个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多么
巨大的力量啊!比埃尔看到妻子费尽力气,得到的结果微乎其微,便产生疑
问:为什么不暂时放弃对纯镭的提炼?为什么不等条件好些再重新开始工
作?因此他劝妻子暂时休战。但是,性格倔强的玛丽却不肯就此罢手,她想
要做成的事,无论困难多么大,也要去做!正像她多年前给哥哥信中所说的
那样:“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
须做到。”
1902年,玛丽经过4年英勇奋斗,终于打赢了这场持久战:她以非凡的
毅力提炼出1克纯镭,并初步测定这个新元素的原子量是225。
这是怎样的4年啊!居里夫妇在这4年中,不仅要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
行研究,还要为生计而奔忙。比埃尔每月500法郎的工资,过去是可以维持
家用的。可是自从女儿出生后,增加了一个女仔和一个保姆。这使他们的开
支大大增加,他们一年需要有二三千法郎的收入才能维持家庭的开支。为此
他们进行一种笨拙的努力。这两个天才的科学家,从来不懂如何运用心计为
自己谋取利益,所以他们的努力注定毫无结果。他们的生活没有改善。比埃
尔希望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唯一“成功”的是,玛丽
请求到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执教之事有了令人满意的答复,该校副校长
很快便给她送来骋书,这虽然使他们的经济收入情况有所好转,但却占用了
玛丽的不少时间。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使居里夫妇的身体状况明显下降,比埃
尔常常因四肢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而被迫卧床休息。至于玛丽,4年的艰苦
生活使她的体重减轻7公斤,她的脸色苍白。一位青年物理家不得不写信给
比埃尔,郑重地劝他爱惜妻子的身体,同时自己也应该保重。为了他们所喜
爱的科学研究,他们付出了全部心因,他们在用生命去书写新的科学报告。
1902年5月,玛丽的父亲因病去世,她火速赶回波兰参加葬礼。10月又
同丈夫返回巴黎的实验室,一方面继续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动手撰写提炼纯
镭工作的结果。镭的神秘特性逐渐被学者所认识,而它最伟大的功用则是可
以治疗一种残酷的病症——癌肿。这就使提取这种新元素不仅有理论价值,
而且可以造福人类。制镭工业即将诞生,而居里夫妇是这一工业的先行者。
… Page 15…
他们从八吨铀沥青矿滓中提炼出1克镭,玛丽将它赠给自己的实验室,而正
式出售镭的价格是:每克75万法郎。1902年,理科博士院给居里夫妇拨两
万法郎补助金,“用以提炼有放射性的材料”。不久,一些想在美国创立制
镭业的技师,寄信给居里夫妇,询问制镭的具体手续,请求给予指导。这无
疑是个极好机会,居里夫妇完全有理由以发明家的身份,申请此项技术的专
利权,并获得大笔财富。当比埃尔向妻子提到这个问题时,玛丽立即表示“不
能借此求利”,因为那么做“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最后他们一致同意不取
报酬,毫无保留地公开发表研究结果及制镭手续。
1903年6月25日,在索尔本的一间小教室里,玛丽·居里出色完成了
关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荣获巴黎大学授予的物理学博
士学位。1904年,法国实业家阿尔麦·得·李斯罗着手创办制镭工厂,他邀
请居里夫妇合作,为医院生产治疗恶性肿瘤的镭制品。同年12月6日,玛丽
又生下另一个女儿:艾芙。随着镭的诞生,荣誉也接踵而来。1903年11月,
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将该会最高奖赏戴维奖章赠予居里夫妇;1903年12月10
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科学院宣布: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一半赠予柏克瑞,
另一半赠予居里夫妇,奖励他们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但居里夫妇
因为身体欠佳未能参加这次光荣、盛大的聚会,法国公使代表他们由瑞典国
王手中领取奖状和金质奖章。居里夫妇一时间声名大振,各种宴会邀请应接
不暇,美国还建议他们前去作工作讲演。新闻记者更是穷追不舍,不仅居里
夫妇成了报纸上的新闻人物,连家里的小花猫的照片也刊登在报纸上。各式
各样的信件更是不可胜数,这就扰乱了他们的宁静生活。为了逃避名声带来
的麻烦,居里夫妇不得不“化装”出门。如果住旅店,也用假名登记。一次,
某位聪明的美国记者跟踪居里夫妇来到浦罗居,在一间渔家房舍门前,看到
了光脚坐在石阶上的玛丽·居里,他如获至宝,急忙掏出记事本,准备采访
这位著名女学者个人生活的隐密情况。结果玛丽用严肃的、富有哲理性的语
言结束这次访谈:“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就应该注意人。”
1905年 6月,居里夫妇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去作诺贝尔讲演。同年7月3
日,比埃尔被选为理科博士学院院士,他开始有了三个合作者:实验室主任
——玛丽担任,还有一个助手和一个工人。玛丽从此正式进入丈夫的实验室,
这一对亲密的伴侣又开始了伟大的合作,玛丽为自己有这样“差不多是绝世
无双”的丈夫而感到无比幸福,而比埃尔也时常对他挚爱的妻子这样说:“在
你身旁,生活是甜蜜的,玛丽。”但谁又能料到,一年之后,一件意外的事
故竟残酷地破坏了这对伟大学者的“天作之合”。
六、独自奋斗
1906年4月19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天空昏暗,阴雨连绵。
清晨,比埃尔要去参加理学院教授联合会的聚餐,在匆忙中,他没有顾上与
妻子道别,便推门走了出去。到了下午,大雨仍继续不停,比埃尔撑着伞走
在人声鼎沸的多非纳路上,他跟在一辆出租马车后面向诺夫轿慢慢走去。他
似乎在沉思,当他走到这条街同码头交叉的地方时,他想穿过马路走到那边
的人行道上,于是他移动脚步,离开了前面马车的保护,就在这时一辆载重
货车疾驶而来,比埃尔被撞倒在地,一场惨剧发生了。玛丽得到这个不幸的
消息,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尊重挚爱的丈夫怎么会突然离她而去?
一连几个星期,玛丽陷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她沉默着,脸上毫无生气。比埃
… Page 16…
尔的突然去世使世界各国为之震惊,无数悼念的文件像雪片似的飞到玛丽的
住所,签名的有国王、部长、诗人、学者及各类不知姓名的人。玛丽提议将
比埃尔葬礼提前举行,她不要送葬队伍、代表、演说,她决定用最简单的仪
式将丈夫安葬在他母亲的墓地里。葬礼后的第二天,法国政府建议给玛丽和
孩子一笔国家抚恤金,但被她拒绝。为使比埃尔留下的研究工作继续进行,
理学院一致同意将比埃尔留下的位置以“代课”名义交给玛丽,法国最高教
职第一次破例授予一位妇女。
1906年11月5日是玛丽首次登台讲课的日子,索尔本有史以来第一次
有女子讲课。这位女子是天才的科学家,不久前她荣获诺贝尔物理奖,她还
刚刚失去丈夫,所有这一切都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而报纸更是起推波助
澜的作用。因此,索尔本的教室、走廓挤满了好奇的人们,他们希望看到这
位著名而又不幸的女教授怎样开始她的第一次课?是感谢当局给了她这个位
置?还是按惯例称赞她的前任?而她的前任又恰巧是她的丈夫。这是多么令
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