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喜爱这么一则故事呢?    
      这里,除了故事的曲折生动之外,故事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和传统理念,也是使这则故事受到欢迎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这正是《故事会》多年以来所尽力提倡的。    
      一个民族在他自己生活的地域内,由于内部、外部以及自然环境等各种原因,他们各自形成了相对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道德和审美情趣,这种民族的道德观和审美意识,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所永恒不变的做人标准。这个标准引导、规范和支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理念,对各自行为进行相互的规范和约束。这种经过世世代代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在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后,便成了一种衡量是非、曲直的准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步,这种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标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人类在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总是不断地纠正昔日一些错误的东西,并以此形成更加进步,更加先进,更加适合人类自身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意识,这种新的意识和理念,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人所能臆造出来的,他是人类集体在自生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约束和制约的新的意识形态。    
      《故事会》编辑们在自己多年的办刊中,逐步地对这本刊物的内容进行了固定,那就是将传统与现实进行了熔铸,每篇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讲做人的基本道理。    
      前面所讲的《第三个条件》,当时在社会流传的故事与《故事会》所发表的故事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在实行“第三个条件”时,刘长明竟一口咬掉了沈玉霞那个漂亮的鼻子。如果说作品照这样发表,在读者中会引起一种什么样的反响呢?对读者会起来一种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编辑部反复的考虑这个问题,认为照此发表,只是起到一种猎奇的作用,而对于读者并无任何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读者,在如何正确地对待婚姻、家庭以及人生等方面,都没有积极的意义。于是,编辑部从众多相同的来稿中,选发了上面一则与众不同的结尾。    
      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将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了改造,在大的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将最后对于“第三个条件”的处理上作了改变,这一改,全篇作品顿时生辉。很快便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强烈的反响,刘长明那种“以德报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行为,成了很多人做人的准则,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美德如河流,水静流深。    
      《故事会》作为一本以弘扬本土文化为主的期刊,集中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道德、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永恒性的一面。一本刊物如果在文化上没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当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在风浪中受到波动和影响时,人们就会感到一种精神家园的失落,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一本体现了一个民族永恒文化的刊物,就如同一种持久而稳健的心跳,使每一个手捧她的人永远年轻。    
      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期刊的发展,很多曾经名重一时的刊物,现在却处在一种困境之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刊物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和读者的需求,作品的空泛和理念的遥远,使它们逐渐地成了空中楼阁。    
      但是,作为刊物基础的读者,其思想认识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又是千差万别的。至少也要分为较高、中等和较低三大类。编辑部在分析借鉴其他刊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认识到,《故事会》要想拥有广大的读者,就必须和人民群众中最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刊物才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支持。    
      这种做法,不可否认会使一些有独到见解、独特思想、独立个性的作品,因为不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理解而不能发表。但是,更多的却是适应时代,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作品得到了一个相对比较自由和更加广阔的发表天地,刊物通过这种适应并以此引导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审美情趣,逐渐提高读者的阅读品味。    
      要使刊物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    
      《故事会》上发表的大量新故事,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民间故事的主题思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给人们讲做人的基本道理。大家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说的是做人不要骄傲;《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做人不要说谎……这样的主题,无论你是京城的显贵,还是乡野的草民;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沿街要饭的乞丐,都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也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故事会》正是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传统,坚持在所发表的作品中不讲大道理,而是坚持民间文学一贯的主题思想——讲做人的基本道理。    
      无论有多少新潮的“思想”,多少先锋的“理论”,但只要有人类存在,这个主题就永远不会过时。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普通人的人性之美,支撑着一个民族。    
      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故事会》所发表的故事中,绝大部分的主题思想,都是阐明做人的基本道理。编辑部在选用稿件时所确定的这个原则,是根据当前读者的结构情况,使自己所办的刊物,能与广大读者从思想认识水平上保持一致而形成的一个特点。由于发表的这些作品,从主题思想上适应面比较广,同时又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这些故事的流传面也就会很广泛,读者的队伍也就会逐渐地得到扩大。例如前面所举到的那个《第三个条件》,这个故事体现的不单纯是一般的婚姻、家庭问题,而且赞扬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以德报怨”,这种做人的优秀品质。因此,无论走遍天涯海角,这个故事都能为每一个中国人所接受,所喜爱。    
    


第四章永恒的魅力 (2)

    《故事会》在不断发掘着这口民间文学深“井”的同时,又很注意结合现实,对其进行很好的熔铸,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中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核反应”,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引起震撼,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与这一特点相联系,《故事会》发表的作品中,有着不少与之相似的主题。何承伟在一次创作笔会上给学员们所讲的两个例子,很能够说明《故事会》在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时,对于传统与现实所作的继承、探索与嫁接。    
      一个传统民间故事中的《咬娘奶头》的故事,说的是父母对儿子教育不严,以至使自己的儿子最后犯罪,被判死刑。临刑前,法官问她的儿子还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说,还想吃母亲一口奶。这位母亲答应了儿子的要求,没料到儿子在吃奶的时候,把母亲的奶头给咬了下来。    
      在《故事会》上曾发表过一篇名叫《赖婚记》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木匠,生有两个女儿。有一天,木匠在干活时不幸被砸伤。送到医院治好后,家中无钱付医疗费,只好向村长借钱。村长满口答应,但要木匠嫁一个女儿给他的儿子。村长的儿子很傻,但为了交医疗费,木匠的小女儿答应嫁给村长的儿子。村长连忙办了订婚酒,但小女儿说,现在年龄还小,得三年以后,再嫁过去。三年后,村长来找到木匠,木匠本不愿这门亲事,但想到自己说出的话,也就同意了。小女儿说:“你们不放心,干脆到乡政府去登个记。”结果,乡政府要他们去医院作婚前检查。医生检查后坚决不同意他们结婚,因为村长的儿子有精神病。可这一切,却是木匠的小女儿原先就想到的。    
      由此不难看出,《故事会》上所发表的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民间故事是多么的相同。但这些作品所选择的事件和塑造的人物却不同,尤其是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都有各自的时代气息,采用的艺术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一种对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很好结合。    
      《故事会》对于所发作品在主题思想上所出现的这种状况,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只要我们认真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有很多故事的主题是不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