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继荣的这篇故事随同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故事稿子,一同被邮到了编辑部。面对着这如山的稿子,谁也不知道哪篇是优秀的作品。编辑们在分开看稿时,发现程继荣的这篇故事很有新意,便开始相互传看。稿子后来又传到吴伦的手里,他同样认为不错,最后提出来送主编终审。    
      一篇已经“死”了的稿子,被《故事会》的编辑们从沙海中淘了出来,让它重见天日。    
      编辑们淘出的难道仅仅是一篇稿子吗?不,他们淘出了这本刊物编辑们崇高的敬业精神,淘出了一本刊物的信誉,淘出了一位有着发展前途的故事作者。    
      从此,程继荣便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进行他的故事创作。这些年来,他先后写出了《作家的台阶》《老马迷途》等故事并先后在《故事会》上发表。    
      用他的话来说,每写好一篇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故事会》。    
      这是光靠高稿酬悬赏所无法买到的。    
      作者对刊物的信任,是通过编辑的具体工作来体现的。热情、正直、真诚、敬业,应该是编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发现作者,发现好的作品,应该是一个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但是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真正地要做到却很难,因为这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编辑部将这种精神叫做沙里淘金的精神。    
      《故事会》一批又一批优秀作者,都是在编辑们在这种精神下发掘出来的。    
      这些被淘出来的金子,一粒一粒地构成了一个群体,这个闪亮的群体又支撑着这本刊物,才能使这本刊物在中国期刊的星河中闪闪发光。    
      1993年6月的一天,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一位名叫金一的干部,到市委办公室督查科去送一份材料,与这个科里的同志一起聊起了当前形式主义太严重,举行个集体婚礼还得等领导。大家开玩笑说,这样等来等去,等到举行婚礼仪式时,恐怕有的新娘都挺个大肚子了。    
      金一受到了启发,回来后就写了一篇稿子,名字叫《迟到的婚礼》。    
      稿子写好后,是一篇小小说,还是一篇夹杂着事实的言论,或者是一篇小故事,他自己当时也说不明白。    
      这篇连“自己都有些不明白”的稿子,该邮给哪家刊物呢?    
      金一就在家里与妻子和孩子商量,最后还是孩子拍板:“投给《故事会》吧,我们同学都爱看这本杂志。”    
      7月5日,金一将这篇作品投给了《故事会》。    
      金一是第一次给《故事会》投稿,过去也很少看这本刊物,只是在确定要将这篇稿子投给《故事会》后,才让孩子去买了几本来研究。这样一本与自己毫无一点联系的刊物,是否能采用自己这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投去的稿子呢?    
      金一在焦虑中等待着。    
      一晃,整整半年即将过去。金一的心也慢慢地“凉”下来,他知道,稿子没“戏”了。    
      1994年3月的一天上午,金一照常来到办公室,电话铃响了起来。金一拿起话筒,不觉一下子愣住了,对面传来的是一个讲“上海普通话”的男中音:“你是金一吗?我是上海《故事会》的吴伦哪。因为来稿太多,耽误了一点时间,很对不起呀!《迟到的婚礼》你还往别的刊物投了没有?”    
      金一这时竟激动得语无伦次:“哦,哦,是……没……没有。”    
      吴伦在那头说:“好,我给你写封信,现在就给你寄过去……”    
      几天之后,金一便收到了吴伦的来信。    
      这是一封十分负责和令人感动的信。信中问这位寄去故事稿子的作者,那篇《迟到的婚礼》是听到的,是看到的,是改编的,还是自己创作的?因为这对评判这篇作品很重要。并再次告诉他,请勿再投别的刊物。    
      金一过去也给别的一些报刊写过稿子,但从来未见过如些认真负责的编辑部。于是,立即便回了信。    
      这年四月,金一收到了《故事会》邮来的稿子发排清样,编辑让他自己再认真校对一次。    
      1994年8月,《迟到的婚礼》在《故事会》上正式发表,金一收到了编辑部邮到的两本样刊。    
      1994年年底,金一发表在《故事会》上的这篇作品,荣获“英昌杯全国故事大奖赛”精短故事一等奖。    
      从此,金一就与这本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动加入了“子弟兵”的行列。    
      一篇极其普通的来稿,就是这样被淘了出来。    
      一个有着一定创作潜力的故事作者,就这样地被发掘了出来。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编辑部的所有编辑都默默地做着自己应做的工作,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一篇稿子从收稿到发稿直到最后发表,所必须经过的一切审稿过程。这样经过反复“淘”出来的作品,除了编辑和作者都心中踏实之外,其质量之高,那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章培养“子弟兵” (9)

     5.锤炼高素质的“铁军”    
      编辑部在加强“子弟兵”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将作者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他们不只是在创作上关心作者,扶持作者,培养作者,不断地给他们以艺术的营养,更重要的是编辑们不断地用自己对人的诚实,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去感染作者,并从艺德教育入手,宽容地对待别人,严格地对待自己,帮助作者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正确地对待名利、荣誉和报酬,将作者队伍锤炼成一支高素质的“铁军”。    
      我在前面提到过的,曾获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的张功升,就是这支“铁军”中的一个。    
      张功升原本是一位文化不高的工人,但他热爱故事,经常将自己看到、听到的事情“变”成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逐渐就有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这些感人的故事,大都在自己的肚子里,真要动笔将她们变成文字,对他来讲就有一定的难度。    
      《故事会》编辑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对他实行了“跟踪”。    
      在一次故事会上,张功升一口气讲了几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说,将听故事的人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编辑部早已在“跟踪”中将这些故事都录了下来,然后对其进行整理,请张功升本人再看一遍,很快就发表了。    
      对于张功升本人来说,第一次将自己的口头创作变成了铅字,心里感到十分高兴,从此便在编辑们的指导下,自己学着开始动笔创作故事。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虚心地向编辑和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作者学习,很快就能够自己动笔写故事了。    
      张功升创作的故事不断在《故事会》上发表,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可是不久,他的一条腿因公负伤了,一点都不能动。但是他并没有停止故事创作,有时候有人来请他去讲故事,他也是扶着拐杖,在别人的帮助下坚持去讲。    
      张功升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文化革命”中他就因为讲故事被关过牛棚,可是他在牛棚里还为大家讲故事,他当年讲的故事《选“驸马”》,直到今天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从牛棚里出来后,他更加满腔热情地讲故事,以激励人们建设祖国的热情。就在他的儿子因病不幸去世不到六天,他就在一所学校里去讲学雷锋的故事……    
      对于张功升的病情,厂里领导非常关心,在一次讲故事之前,专门请来医生为他检查。    
      当两位医生检查结束向外走的时候,他听见医生对陪同的厂党委书记说:“这个人左腿的肌肉里,已经有一百多块骨头了,怕是没治了。这种骨化性肌炎是‘不是癌症的癌症’,可他还有心思讲故事。”不料这话让张功升听到,他如同挨了当头一棒,几乎倒下。然而就在这时,讲演大厅里爆发出一阵掌声。他知道该轮到自己讲故事了。于是,他微微站了一会儿,让自己的心情重新恢复了平静。他放下拐杖,整了整衣服,缓缓地走上讲台,一讲就是四十多分钟。    
      他讲的故事,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张功升在各级组织的关怀下,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