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作家的‘黄埔军校’。    
      “‘军校’是速成的。可是很精彩,很水平,很亲切,教员都是编辑,实例教案一掴一个血痕,掌掌着肉。而那几位故事大家的开讲,让底下的学员欣赏到了故事所具有的别一样美妙。后来,还安排了一次‘实战’——一篇小小说改造成故事。记得一位教授身份的老先生改编这篇千字短文从傍晚一直到了凌晨——可见写故事也非易事。那次,我很露脸,公布实战名次,我竟得了第一。    
      “这几年,我颇写出了几篇让读者喜爱的故事,名字前头也被套上了‘名家’之类的冠词。只是,凡笔会时碰到许多故事高手,大家不约而同都会说起,哟,都是‘黄埔军校’的同学!    
      “此时,我感到一种荣耀。现在当这篇文字到结尾时,心里忽然冒出的惟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黄埔军校’你好!谢谢!”    
      《故事会》每年出资创办“黄埔军校”,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编辑部通过这种形式,将故事理论有意识地贯穿到故事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将原本比较抽象、概念的理论,变成了实实在在能够指导创作,不断提高作品质量的活的灵魂。讲课从来都很少那种空洞的理论和教条,总是结合作品来探讨,真是“一掴一个血痕,掌掌着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故事作者有着一种指导意义。使从事实际创作的作者,得到了一种理论的提高;又使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得到了来自实际的感受。这样,凡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同学”,理论就会越研究越深,故事就会越写越好。这些作品和理论,回过来又丰富了《故事会》的内容,才能使这本刊物的质量多年来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种形式的另一方面,就是既团结了广大作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又使得处于散兵游勇的故事创作有了一个向心力。据参加的人员反映,他们每次都是获宝而归,而不像有的研讨会,不重研讨,而在乎于“山水之间”。    
      新陈代谢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作者队伍不断发展的规律。一些老作者由于各方面原因,创作势头已不如从前。编辑部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些老作者在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上都得进行更新,才能适应故事创作飞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断地有新生的、有创作实力的作者加盟故事创作,其中包括一些搞“纯文学”的作家。应该说他们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但他们走的又往往不是故事之路。如果不加选择地发表他们的作品,那么《故事会》也就会逐渐地丧失个性,变成一本不伦不类的刊物,那将是一种可怕的后果!    
      为此,编辑部则要做到发现新作者,不忘老作者。“君子不忘其旧”,那种“喜新厌旧”的事情,以发现文学上的某种“人类”或“神童”为荣,以达到刊物促销目的行为,《故事会》都不屑一顾。紧紧依靠老作者,让他们在克服自身创作缺陷的同时,充分发挥骨干和桥梁的作用,带好新作者。    
      为了使那些曾为《故事会》发展做过贡献的老作者感到温暖,同时帮助他们更新观念,跟上形势,编辑部近来已将一年一次的“黄埔军校”,改成了一年两次,新老作者分开授课,分开研讨,集中解决不同作者群中存在的问题。对新作者则是有意识的在“黄埔军校”里灌输与故事有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加快他们成熟的周期。同时,创造适当的机会,让新老作者坐在一起交流思想,交流信息,交流感情,互相促进,将每期的“黄埔军校”,真正地办成一个交流中心,使新老作者都从中获益。    
      从复刊后的1979年至今,《故事会》已举办了几十次这样的故事创作班和研讨班,花去资金近百万,而其中所获得的收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故事会》编辑部就是这样用他们诚挚的热情,创办着自己独特的“黄埔军校”,从这里放飞出一批又一批充满希望的故事作者。这些作者不但成了推动这本刊物发展前进的生力军,同时也成了这本刊物构建未来大厦牢固的基石。就是这些从《故事会》的“黄埔军校”里走出的“子弟兵”,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关爱着这本刊物的作者和读者,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使这本期刊成为中国期刊发展百年历史的银河中,一颗耀眼灿烂的新星!    
    


第三章培养“子弟兵” (8)

     4.沙里淘金    
      归依玲同以往一样,打开办公室的大门,然后准备工作。    
      她的办公室是编辑部紧靠着过道的一间,要找编辑部的人,首先得从她那间办公室的大门走过。    
      她刚坐下,一个风尘仆仆的青年人走了进来。    
      当那个青年人听了她的回答,知道这里就是《故事会》编辑部时,就从身边拿出一只人造革提包来,迅速地拉开,“哗 ”的一下将里面的东西都倒在了归依玲的桌子上。    
      归依玲一看,竟是些花生和红枣,连忙上前制止。    
      那个青年人忙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这是我奶奶让我带来的,叫我一定要感谢你们这些好心的编辑。”    
      原来,这个风尘仆仆的来人名叫张少英,是河北省柏乡县的一个农村青年。他的一篇故事作品编辑在阅稿时发现不错,因此通知他来上海参加笔会。这个消息在村子里一下子传开了,临走时全村的老少都来送行,他年老的奶奶听说孙子要到很远很远的上海,竟然还是去参加“开会”,是去改稿子,来去的路费全都由别人给包了,这在村子里可是一件很露脸的事情。因此,老人在临走时,硬要他带上一点家乡的土特产,一再地嘱咐他,到了上海一定要好好地感谢那些“好人”。    
      昨天晚上到了上海之后,这位农村青年一下子傻眼了。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见人来车往,深更半夜的,到哪里去找人呢?    
      张少英根据通知上的地址,左寻右问,终于找到了绍兴路上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可是,夜深人静,大门早已关上。这位憨厚的农村青年便在大门外整整地蹲了一夜,刚到上班的时间便直奔编辑部来了。    
      当张少英看到在这间办公室的桌子上、地板上到处都堆满了一捆一捆如同小山一样的来稿时,不觉惊住了。《故事会》每天竟有这么多的来稿,这是他所未曾想到的。在这浩如烟海的来稿中,编辑竟然发现并肯定了自己的稿子,这就如同在大海里面捞针一样,那真是不容易啊!    
      编辑们做的是一件沙里淘金的工作。    
      程继荣的心里真是高兴极了!    
      他不停地看着手中的那封信,这是他连做梦也未曾想到的事情,他写的那篇名叫《小屋里的秘密》的故事,《故事会》已经准备发表了!编辑吴伦在回信中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肯定,对他首次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作品表示祝贺。与此同时,还随信邮来了稿子小样,请他自己认真校对一次。    
      程继荣的高兴不光是自己这篇作品即将在《故事会》上发表,更重要的是他从心眼里佩服这本刊物的编辑,因为他们“识货”。    
      用程继荣的话来说,他这篇故事,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写的,自我感觉也不错。可是,当他将这篇作品送给有关的权威人士看时,竟然被“枪毙”了。他不服,又投了几家杂志,可是却更惨,人家连回信都不给一个。这时,他不觉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这篇他自认为不错的故事表示怀疑起来。    
      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将这篇故事投给《故事会》再试试,如果同样石沉大海,或者编辑回信同“权威人士”指出的一样,那么这就说明自己不是这块枓,他就从此心甘情愿地不再写故事了。    
      许多故事作者开始都是从自己生活的土壤里,去挖掘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善良和真诚,摒弃并指责那些丑恶、狠毒和虚伪,教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但是如何在这些看似雷同的来稿中,发现出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这对于编辑来说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的检验。    
      程继荣的这篇故事随同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故事稿子,一同被邮到了编辑部。面对着这如山的稿子,谁也不知道哪篇是优秀的作品。编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