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庄良勤手捧着这本刊物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一个从小就在水上漂流的木材公司职工,竟然一下子将口头常讲的故事,变成了厚重的铅字,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将自己口头传言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啊!    
      这是又一种类型的作者。    
      这类作者与前面写到的作者完全不同,他们大都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同时还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口头故事讲得也很生动。但是,他们缺乏文字上的表达能力,缺乏对故事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创作常识的了解。只要给他们补好这一课,就有可能从中成长起来一批优秀的故事作者。    
      顾伦、钱舜娟以后就介绍庄良勤参加工人俱乐部的故事沙龙,与一些有创作经验的故事作者经常接触,听他们谈创作的体会和技巧。凡是有故事方面的辅导课都通知他参加。只要有时间,编辑们就会找到他,问他最近有什么新故事,就是没有新作,也一同与他讨论手中掌握的素材,手把手地教他写故事。    
      有一次编辑部举办创作笔会,同样通知庄良勤参加。    
      在这次笔会上,庄良勤听了许多故事作者谈的创作体会,又听了一些高校故事理论专家们上的理论课,对故事创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便同大家一起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创作。    
      那时正是全国上下“清除精神污染”的时期,有人反映上去,说编辑部在这次笔会上大讲“鬼”的故事,大肆宣扬封建迷信。有人就劝何承伟这样的笔会不要办了,或者等风头过了再办也行。何承伟则摇摇头说:“心中无鬼,怕什么,为了培养故事作者,我们要继续办下去!”    
      这件事情给庄良勤以极大的震动,在那个年月里,谁敢担这种无辜的政治风险?如果自己不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故事来,怎么对得起这些真诚而善良的编辑呢!    
      这样的一类作者也能培养吗?    
      这些作者大都是工厂的工人或农村的农民,每天都从事着他们自己的事情。业余时间,他们经常会约几个相好的朋友,聚在一起讲自己见到、听到、或者是口头即兴创作的故事,逗得大家开心一乐。他们的这种口头创作完全是无意识的,但是里面却有着无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    
      刚创刊不久的《故事会》,就把目光盯住了这个特殊的创作群体。    
      现在年已七十的故事作者孙炳华谈起那段岁月,致今仍难以忘怀。    
      孙炳华那时是工厂里的一名工人。虽然文化不高,但因为从小就喜欢文艺,所以只要一有时间,就爱约上几个朋友在一起讲故事,有时也到工人俱乐部去讲。由于他讲的故事精彩有趣,还得过上海市故事会讲的奖励。    
      孙炳华的故事,大都是讲前在脑子里“编”出来的,也就没有一程不变的情节。他经常是根据听众的需要,不断地在脑子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因此他的故事也就越讲越有趣,越讲听众也越多。    
      有一次他讲完故事后,一个女同志找到他,希望他能将讲的故事写成稿子。    
      可是,孙炳华不觉有些为难,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写故事。他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就是写也写不好。    
      过了几天之后,那位女同志来找到他,请他到绍兴路上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去一趟,并明确地告诉他,希望他能去讲几个故事。    
      孙炳华的故事,过去在工厂、学校以及工人俱乐部都讲过,到文艺出版社去讲故事这可还只是头一次,那里全是些有知识的文人,自己一个文化不高的人去能讲好吗?    
      孙炳华到了之后才发现,在他的面前放着一台需要一个人才能挑得动的苏式录音机,这在当时可是一个罕见的宝贝。那位女同志让他坐在话筒前,叫他不要紧张,就照平时一样讲他的故事。    
      于是,孙炳华口头上所讲的故事第一次被录了下来。    
      不久,他就收到了两期不同的《故事会》样刊,他讲的那两篇故事,都被发表了!    
      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几次来找他的女同志,就是《故事会》的编辑钱舜娟。他发表的那两篇作品,都是她根据录音,一个字一字地记录下来,然后又经过她和其他编辑共同的加工修改后才正式形成的。    
      编辑的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孙炳华。    
      以后,孙炳华又曾多次被邀请参加《故事会》的各种创作笔会,听了许多专家的讲课,开始自己动笔从事故事创作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他曾在《故事会》上发表了大量故事和小品,有的在上海市的故事评选中还获了一等奖。    
      就这样,像孙炳华这样一批开始时连草稿都不会写的故事作者,经过编辑部的不断培养和编辑们的言传身教,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登上了故事创作的圣坛,成了《故事会》又一批实力雄厚的“子弟兵”。    
    


第三章培养“子弟兵” (6)

    3.创办“黄埔军校”    
      金秋十月,远在太原的徐洋,突然收到《故事会》编辑部从上海邮来的信件。    
      拆开信一看,不觉喜上眉梢。因为信中编辑部邀请他去福州参加故事创作研讨会。    
      他还未来得及往下看,不觉又犯起愁来。因为他过去写过小说,写过剧本,对于这个圈内的情况太了解了。他过去所遇到的一些研讨会,大都是由作者本人出钱,或者找一个“冤大头”作为赞助单位,明里暗里张落个半死,然后才东拉西凑地请了几桌人,大家在一起排排坐,喝几杯上好的龙井茶,会场上便都是一片赞扬之声。接着就开始碰杯喝酒,一个个面红耳赤,临走主人还得给这些人打点好,吃了之后还得让他们拿一点“意思意思”,这样会议才算是“功德圆满”。    
      而一些刊物所办的“笔会”,除了与会者自己出路费和食宿费之外,一到目的地,开口便叫你先交上数额不低的听课费、资料费、服务费、奖品费等等,令那些自费的与会者汗毛倒立。    
      《故事会》会不会也玩这样的“游戏”呢?    
      可是,等他接着往下看时,不觉一阵高兴。因为这封信中已明确地说明,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一切费用,全部都由《故事会》承担。    
      这真是从天上掉下馅饼来了!    
      徐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自己在《故事会》上还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怎么会有自己参加的份呢?更何况一切费用均由《故事会》来负责,这简直就是有点“天方夜谭”了。于是拿起电话的话筒,立刻给编辑部打电话,询问他们是不是搞错了。    
      那头接电话的是编辑部副主编吴伦,听了后不觉哈哈地笑了起来,连忙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没有错,没有错。”    
      可是,令徐洋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当他赶到福州报到之后,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竟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作者,大家在一起讨论他还没发表的《地震风波》《雇客杀人》《老虎出笼》三个故事。    
      徐洋一下子呆住了,直到会议开了都还未曾反应过来:原来,《故事会》出那么多的钱,从全国各地请来了那么多的作者和专家,都是来给自己开作品研讨会的,而这些作品都是未曾发表过的呀!    
      《故事会》就是这样创办着自己的“黄埔军校”。    
      这对于任何一个刚刚起步的故事作者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通过这种研讨会,使一些有创作潜力的作者在集体的帮助下,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得了一种在孤军奋战中无法得到的收益。    
      编辑部在长期的办刊中深刻地认识到,一本刊物如果没有一批具有很强创作实力的贴心作者,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骨干队伍,再好的创意和构想都无法实现,要想办好一本刊物的愿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随着故事类报刊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场无情的竞争就像打仗一样,谁有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铁军,谁才能有胜利的把握。    
      要想建设一支铁军,关键就是人才。作为一本刊物来说,人才应该是那些能够不断地为自己提供优秀作品的作者,是那些为提高刊物质量不断做出贡献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