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的读者所接纳。    
      上海滩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而各种刊物都有其理论支撑着的立场。仅以邹韬奋所办的《生活》周刊为例。1926年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这本杂志,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韬奋先生派人明察暗访,终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准备将来信发在该刊的“读者信箱”栏。王伯群知道后大惊,派人送来十万大洋到《生活》周刊编辑部,表示对这种经费不足的民办期刊的“赞助”,但被韬奋先生一口拒绝,表示绝不背叛《生活》周刊办刊宗旨。来信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里我们除了赞扬韬奋先生的骨气之外,对于他作为一个办刊人在理论和信念支撑下坚定的立场,不能不倍加赞赏。    
      作为上海的一本刊物,应该说《故事会》较好地继承了前辈办刊的传统,在不断加强编辑队伍的理论建设上是下了功夫的,每一个编辑都力争自己能够成为故事方面的“特殊理论家”,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编辑工作,对这本刊物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创造。如果说这些编辑们仅仅只把《故事会》当成自己谋生的手段,那么这本刊物就绝对只能是对别人的模仿,而不可能具有理论上的超前性,也很难形成刊物本身所具有的灵魂。    
      提倡编辑从事理论研究,使《故事会》的发展充满了后劲。    
      从中国期刊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不难看出,一本刊物要做到一段时间发行量很大,或者是在某一种情况下出现发行量猛增,这都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是,要使一本刊物在二十多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里,其发行量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获得一种经久不衰的局面,那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    
      《故事会》依靠理论先行,理论支撑,理论武装的作者,以及编辑这个特殊理论家队伍,使这个困难得以突破,将许多刊物梦寐以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为了建设这支独特的理论队伍,何承带头进行故事理论研究。在多年故事研究的基础上,他先后写成了《故事的理论及其发展简史》《新故事的基本特征》《新故事的创作》等数万字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在主编的带动下,编辑部对故事理论研究蔚然成风。编辑们都在各自钻研的基础上,分别写出了《新故事的历史和现状》《新故事的基本特点及其社会作用》《新故事的体裁特征》《口头性与新故事的情节特点》《新故事怎样运用传统表现手法——三迭式》《从行动中见人物》《故事也应该注意场景描写》等几十万字的理论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的发展和刊物的走向进行探讨,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编辑工作。    
      将编辑都培养成为特殊的理论家,用大理论来统率“小”刊物,这就是《故事会》找到的生成支撑点。    
    


第三章背后的大理论 (7)

     4.带出一门新学科    
      1996年1月25日上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专程到《故事会》调查研究。她听取了当时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江曾培、副社长兼《故事会》主编何承伟的情况汇报,对这本刊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陈至立说:“这么多的杂志中,我们这个杂志能够一枝独秀,你们说是小草,我说是奇葩,它是非常鲜艳的,就是说定好位,办出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讲故事。但是你们有很多理论指导,新故事理论等等,等于带出了一门学科。”    
      陈至立的讲话,画龙点睛地指出了《故事会》在中国新故事理论研究上所作出的贡献。    
      其实,自1949年以来,故事这种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国的一些城市和乡村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新故事讲述活动。其间不但组织有关人写故事,还组织有关人讲故事,并把那些讲故事的人称做故事员。到了1963年,由于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级文化部门都抓新故事的编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新故事的发展。可是十年“文化革命”,“左”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故事的正常发展,甚至还有人妄图将新故事纳入其阴谋文学的轨道。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事这种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才重新获得了新生。    
      然而,与中国新故事创作相比,故事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在目前众多的故事类期刊中,像《故事会》这样下力气、花功夫地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理论研究的刊物更是寥若晨星。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故事会》终于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故事理论。    
      当前,在中国的学术界,已有人将《故事会》称为一个学派。    
      在国际上,《故事会》同样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日本就有一位民间文学专家名叫加滕千代,专门撰文评介过这本刊物。她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985年由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文学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学报《今日中国民间文艺》特集上。加滕千代在这篇论文里,专门谈到了《故事会》编辑所写的《新故事的属性》这篇文章,同时还就《故事会》所提倡的口头性特点作了介绍。    
      为什么海内外竟有那么多专家如此地关心《故事会》呢?    
      这里,除了这本刊物办得生动活泼,读者众多,影响较大之外,她对于自身发展中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创建有别于传统民间文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这门全新的学科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呢?    
      这里主要包括:    
      新故事发展简史,新故事产生的历史原因,新故事的属性,新故事的基本特征,新故事的基本功能,新故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新故事的创作规律,新故事对传统民间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继承和发展,新故事与其他文学形式例如小说 、评话等的区别与联系,新故事的写作技巧,以及故事心理学等等。    
      对于上面所提到的一些理论,虽然有的目前还存在着某些争议,有的还在争鸣之中,但正是这种争鸣,才使得新故事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新故事理论的发展,又为无数从事故事创作的作者,提供了用科学的思想指导通俗的新故事创作的武器,更为《故事会》的编辑提供了促进刊物发展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在采访中何承伟告诉我说,这是一门在全世界都很少有人专门进行研究的学问。正是由于这样,我们才更应该花力气去研究它。只有将通俗故事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真正地研究透了,《故事会》才能够办得好。复刊后的《故事会》一开始就是有目的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比较系统地建立起这方面的理论,使其成为一门对故事创作和编辑故事类期刊都具有一定价值的学问。    
      我在前面写到的《故事会》复刊不久,在上海文艺会堂召开的首次故事研讨会,就是这种理论探索和学科建立的开始。当然,那时还是无意识的,主要目的还是正本清源,为《故事会》未来的发展“把脉”。这次会议在《故事会》的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1986年,由编辑部集体编写,何承伟担任主编,并有部分高校专家、教授加盟,在原有故事理论的基础上,对前一阶段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编写了六十万字的函授教材,题为《故事的基本理论及其创作技法》,并在每期举办的故事创作会上,对故事作者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又不断地进行了充实、提高和完善。    
      1993年6月,在热心的故事界朋友敦促下,这部用于故事创作函授的教材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将书名定为《故事的基本理论及其写作技巧》。这里将原来的“创作”改成了“写作”,涵盖面就更大了;将“技法”改成了“技巧”,说明新故事的创作并不是一些一层不变的“方法”,而是一种艺术的技巧。与函授教材相比,整本书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开拓和发展。    
      这部长达六百四十页的理论专著,可说是第一部对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