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李宝强排斥当时流行的抽象派画风,尽力回避当时刊物流行的象征意义性质的插图与题图,要求插图和题图都要具有写实性,不要太空泛。特别是题图,对于故事一定要具有提示性。    
      但是,李宝强要求的这种写实性绝不是对于文字故事的图解与描摹,而是一种创造。要求画家都能在内容的启示下进行一种全新的绘画,使其成为文字的一种延伸与发展,使读者能够通过画面去触摸到故事的体肤,从图画中得到文字所无法读到的某种思想。    
      好的题图和插图同时也可以提高刊物的知名度。    
      这就是《故事会》对于美术所要求的独立的审美立场。    
      何承伟很看重这“半亩地”的作用。因为在以文字为主的这本刊物上,美术所起到的作用虽然只能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却是刊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于文字与读者眼球接触的实体。读者接触刊物的第一要素就是形式,就是形式对于他们的吸引,然后才能接触到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往今来绘画与文字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文离不开画,画离不开文。到了一百多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期刊时,就很好地将文字与图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达到图文并茂,相辅相成,当年在上海滩上所办的《生活》《良友》等杂志,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刊物必须图文并茂的这种形式。将图画放在密匝的文字中间,这本身就有它的美学价值,在这里,图画已不再是文字的一种附庸,它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难怪有人建议,将《故事会》上的插图和题图都搜集起来,完全可以出版一本相当有价值的图书了。    
      目前中国所出版的许多故事类期刊,将它们放在一起时,立刻就会发现从开本的大小,到封面的设计,再到一些作品的内容,都会出现许多令人不解的雷同。正是这种雷同,使一些细心的读者看出了这部分刊物的某种模仿性、平庸性和依赖性。    
      在这“第二次浪潮”的冲击面前,《故事会》走的却是另外的一条道路——尽量地摆脱模仿、平庸和依赖,走自己完全独立的发展之路,让自己的特色显现于故事之林。    
      正是这样,《故事会》除了在封面、插图、题图的美术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对这“半亩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在美术创作上与文字一样的严肃认真,精雕细刻,使美术与文字浑然一体,相辅相成。    
      反粗糙,反粗俗,精品化,精致化,于细微处显示出这本刊物超凡脱俗的大手笔。    
      对于每个栏目的栏目图,李宝强都请专家精心设计。这些栏目的图案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使许多仿冒者自叹弗如。例如“东方夜谈”这个栏目,每期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图案,那是在一轮弯弯的月亮上面,坐着两个开怀大笑的人,他们在讲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同时又相互逗引。这轮弯弯的月亮如同一只弯弯的小船,在它的旁边有几颗闪亮的星星,月亮的后面是一层浓浓的夜色。    
      这个小小的图画,会带给人们多少遐想啊!也许你会想起童年时代,在屋后的葡萄架下,奶奶给你讲故事时的情景;也许你会想起学生时代,同学们一起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讲着相互有趣的故事;也许你还会想起与恋人在月光下散步时,讲着各自难忘的经历……    
      一个小小的图案,竟能引起读者如此广泛的想像,诱发其展开刊物的兴趣,这已经足够了!    
      经常看《故事会》的人,经过这几年之后,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故事会》这两年来学会打扮了,浓妆淡抹,变得更加漂亮!    
      采访中,我曾在上海、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的一些书摊上着了一些了解,许多刊物的零售商们都喜欢将《故事会》高高地挂在橱窗前。这种将《故事会》从“柜下”请到“台前”的做法,正说明这本刊物在美术设计和形式改革上是十分成功的。    
      故事事业发展了,故事的报刊增多了,《故事会》也办得更有特色了。    
      经过“第二次浪潮”之后,在生机勃勃的故事大森林中,《故事会》仍然是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桦树——这位森林中的美男子,至今仍在风雨中令人羡慕地傲立着。    
    


第三章背后的大理论 (1)

    编辑在办刊中所遇到的种种事实,将故事理论的研讨提到了一定的议事日程。    
      理论的滞后匮乏,也是一种文化底蕴欠缺的表现。因为理论既承担着追踪的功能,更具有设计、引导的意义。理论的滞后,必将会给刊物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进行对故事认识观念上的突破,就只会导致故事创作和刊物的迷惘与窒息……    
      1.突破“防线”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心态对行为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就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十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十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座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三个人站了起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倍;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千丈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你们愿意现在通过这座小桥吗?”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五个人站出来。“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道。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是对周围环境的畏惧——面对险境,很多人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这是一位名叫靳小鹏的读者,向《故事会》推荐的一则“3分钟典藏故事”,发表在2001年第十二期《故事会》上。    
      这则小故事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呢?    
      那就是在险境中,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直面险情,不要乱了自己的方寸,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也正是《故事会》这本刊物多年以来在中国期刊市场潮起潮落的风浪中所坚守的一贯态度。    
      这种态度说明,《故事会》已走过了她的幼年时期,进入了比较成熟的时代。    
      这个成熟的标志就是围绕着《故事会》这本刊物,故事理论和故事类期刊办刊理论的建立和逐渐的丰富,为这本刊物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用何承伟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小’刊物背后有大理论支撑”。    
      正是有了理论的支撑,《故事会》才能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正是有了理论的支撑,《故事会》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期刊市场上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一切伟大成就的背后,无不包含着理论的创新。    
      《故事会》在创刊初期,定位为一本通俗读物,上面发表的故事,也大都被概括在民间故事的范围之内。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会》上面所发表的故事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如果仍然以民间故事来要求所采用的稿件,这就会限制各种优秀的来稿,同时也相对制约着刊物的发展。    
      编辑在办刊中所遇到的种种事实,将故事理论研讨提到了一定的议事日程。    
      理论的滞后匮乏,也是一种文化底蕴欠缺的表现。因为理论既承担着追踪的功能,更具有设计、引导的意义。理论的滞后,必将会给刊物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进行对故事认识观念上的突破,就只会导致故事创作和刊物的迷惘与窒息。    
      1979年在上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