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寅恪-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渭笆导桌硌АS肼蘼砣俗钕嗨啤F溲缘赖拢┲厥涤茫痪啃槔怼F涑ごΧ檀诖恕3ご葱奁胫纹街迹欢檀词凳轮Φ檬В鄄旃鳎钤洞笾肌!钡笔惫谛挛幕硕慕〗牵岢觥按虻箍准业辍钡目诤牛土业叵蛞匀寮宜枷胛淼募易逯贫群痛陈桌淼赖驴穑乱∪慈衔骸爸泄易迓桌碇赖轮贫龋⒋镒钤纭V芄湔轮贫仁抵泄瞎盼拿髦保⑶易⒁獾健拔餮笞钣胛峁嗬嗨普撸笔淄乒怕蘼怼F浼易逵韧薄?杉⒉辉蕹梢槐誓ㄉ分泄丛读鞒さ募易逯贫群吐桌淼赖隆6杂谥泄糯苎В乱〉钠兰墼虿桓撸爸寥糁芮刂钭樱滴拮愠啤@稀⒆枷肷懈撸槐戎鞴苎浚蚯陈痢薄D敲矗跹植怪泄澄幕亩檀腿醯隳兀砍乱∪衔枰饫次幕〕げ苟蹋佑《仁淙敕鸾淘蛴任匾胺鸾逃谛岳碇etaphysics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缺失,而为常人所欢迎”。他的识见确实比当时一般学人深邃、高明,他发现古今中外“盖天理(Spiritual Law)人情(Human Law)有一无二,有同无异。……吾国旧说与西儒之说,亦处处吻合而不相抵触”。在他看来,天理与人情便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契合点,于是否定“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亥,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 
  陈寅恪的真知灼见对吴宓启发很大。他不但完全赞成陈寅恪的观点,而且回国之后还在他主编的《学衡》杂志上,撰文具体阐述如何建设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张。吴宓说:“原夫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变,东西皆同。”他把新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似西洋之文化之别名”。在这个前提下,他指出“西洋真正之文化,与吾国之国粹,实多互相发明互相裨益之处,甚可兼蓄并收,相得益彰”。他坚决主张把“吾国道德学术之根本”的孔孟人本主义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下的哲学融会贯通,撷精取粹,以使“国粹不失,欧化亦成”。公证地说,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时代,功德无量,但他们的主张并非没有偏颇之处。陈寅恪与吴宓等人的看法,也不是全无道理。虽然他们的观点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从不同的方位、在不同的西方文化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同的途径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和建设的问题,这种精神是应当肯定的。   
  四、居德苦读(1)   
  在哈佛攻读三年后,陈寅恪离美赴德,到柏林大学继续攻读梵文和多种东方文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是柏林大学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特别是它的东方语言文字学研究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1921年9月,陈寅恪进入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受业于路德施(Lueders)教授。路德施教授是著名的印度学家,毕业于哥廷根大学。其师基尔霍恩以研究梵文语法和碑铭著称。路德施1903年起就职于罗斯托克大学,1908年转赴基尔大学任教,1909年后则到柏林大学任印度学教授,同时自1920年起还担任了普鲁士科学研究院的常务主任。其主攻方向为巴利文和梵文佛教文献,尤其致力于吐鲁番佛教义书的考释与整理,成果颇受国际东方学界的重视。后来季羡林先生1935年到德国留学,其指导教授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就是路德施教授的高徒。在柏林,陈寅恪还时常听柏林民俗博物馆馆长缪勒(Mueller)讲授佛经文献阅读课程。缪勒与著名的中亚考古学家勒柯克齐名,是德国第一流的东方学家。他不仅精通多种东方古文字,而且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佛学专家。本世纪初,德国探险队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及库车地区调查发掘,获得古文书文物甚多。缪勒和路德施一样,是最早对这批材料进行研究的学者。在研究所,陈寅恪还听过海尼斯(Haenisch)、佛兰科(Franke)两位所长的课。这两位教授都是梵文和比较语言学的大师,海尼斯对蒙古史、元史的研究,佛兰科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几位教授身上所体现出的德国学术特有的理性思维习惯及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对陈寅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后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德国学者的影子。 
  其一,德国学者特有的对“精确性”的追求,在陈寅恪后期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有充分的展现。1936年2月在“魏晋南北朝史”课上,他回答学生有关李商隐诗写作时期考证诸问题时,曾自述所用的考证方法是:先确定“时”与“地”,然后核以人事。合则是,否则非。“时”与“地”之交叉点,犹如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后来他晚年在广州对助手黄萱说,人家研究理科的,是分秒不差;而他的文史研究,是年、月、日不差。也就是说,他写的某人某事,在历史上是发生在何处、何年、何日,是不会相去太远的。这些话都可以说是他在学术上追求“精确性”的自白。而这种对“精确性”数十年不懈的追求,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陈寅恪的留德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与德国学术“精确性”之间的某种关联。 
  其二,德国学者固有的对“彻底性”的偏爱,在陈寅恪后期的论著中也时时有所显露。以他对唐代诗人元稹的《连昌宫词》考证为例,从1933年发表《读连昌宫词质疑》到五六十年代数次修订《元白诗笺证稿》中的有关章节,方法未改,结论未变,而论据则不断增加,论证过程也更为细密;甚至为了进一步确证该诗非元稹亲赴连昌宫写实之作,而徵引了植物学与气象学的论据。诗文考证亦采用如此穷极底里的方式,这在近现代的中国古典文学考据论著中是颇为少见的。而追根寻源,似仍不能不联想及德国学术方法中“彻底性”一面的影响。 
  当时德国的历史语文考证学派和史学界的主流学派——兰克学派,对陈寅恪的影响也很深。众所周知,西方近代史学几乎无不受德国的历史语言考证学派的影响,这一学派对于语文水平有极高的要求,维也纳大学史学研究法教授鲍瓦(W。Bauer)在二十年代于《历史研究入门》一书曾对此下了两个标准:“第一,最上乘,应当多识外国文,……除古代语言(拉丁文、希腊文)外,学历史的人,至少能随时互译现代几种通行世界的语言(如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和用这些语言写成的历史著作。第二,其次须通达研究范围内有关系的各种语言,能运用这些语言作史料研究的补助,以便解决与自己研究有关的问题。”倪不尔(Niebuhr)和洪保得(Humbodlt)是德国历史语文考证学派的两位大师级人物。倪不尔的贡献,主要在于推进信史的建立。他主张把神话和不实的记载,排除于史著之外,使隐晦的真相重新建立起来。倪氏能使用二十几种语言,所撰《罗马史》等著作,颇具考证批评的风格。洪保得对于德国历史语文考证学派基础的奠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出了史学致知的两大步骤:首先,确定历史事实,发现事实之因果关系,且将这一关系从整个历史背景中去了解,然后进而追求史实背后的思想和意义。继洪保得和倪不尔之后的兰克则是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兰克(Ranke)早年从事语言研究,后来志趣转向史学,创立了兰克学派,成为西欧“科学的史学”的开拓者。兰克标榜客观主义,竭力主张写历史要客观公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力求不夹带个人任何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兰克治史,极重视史料。在兰克史学的治史方法中,寻求史料与考订史料是其全部史学的基石。在这位19世纪德国史学巨匠看来,撰史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可信的历史。因而,他笃信原始史料,主张用档案文献(主要是官方的档案文献)、活动者的记录、来往信件等来编写历史,尤其重视目击者的记录,并视这是“最高见证”。他不仅崇尚史料,而且十分强调对它们进行考证与辨析,并确立了“内部考证”与“外部考证”相结合的方法。而兰克学派方法论的核心在于通过个体直觉地理解整体精神,以揭示历史的本质,这也是兰克历史主义方法的重要特征。陈寅恪受兰克影响,十分重视史料,重视考证、纠谬、校勘、补遗、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