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疑。这一次,他同样采取了直面挑战的方式。9月,肯尼迪被邀请出席得克萨斯州新教教士和世俗领导人的集会,并且同意回答任何问题。在大休斯顿布道协会举办的这个集会上,肯尼迪发表了一篇扣人心弦的演说——《我是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他在演说中坦陈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他所坚持的“政教分离”的立场。他提醒选民不应因宗教而作出选择,并且坚信美国最终会成为一个结束宗教不宽容现象、共倡手足情深的国家。他郑重承诺:“如果我当选,作为总统,无论我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将根据我的良知,为国家利益作出决定,而不会顾忌到宗教方面的压力和指令。任何势力或惩罚威胁,都不能使我做出另外的决定。……万一冲突真的发生,即我的职务迫使我或者是违背我的信仰,或者是违背国家利益时,那我就辞职。”会上的提问都被他巧妙地一一应对。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肯尼迪从困扰自己已久的“天主教徒”问题中脱身出来。
尼克松的优势就在于他有8年担任副总统的经验,而且获得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全力支持。因此,在竞选中他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和艾森豪威尔这位深得人心的二战英雄联系起来。他提醒选民注意,副总统一职在过去8年里,就其功能而言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曾经在总统生病期间解决了钢铁工人的罢工问题,还与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与肯尼迪注意拉拢与社会下层关系的策略不同,尼克松的支持者主要是工商业大亨和有着强大根基的中产阶级。
尼克松缺乏的是一个真正能够为他谋划大计的智囊团,而且身为国会少数党成员,现任政府又令选民们感到失望和厌倦,他本人也有着在竞争中经常不择手段的恶名。这些都是构成他入主白宫的绊脚石。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势均力敌终有赢家(1)
1960年8月,竞选第二阶段的活动全面开展。起初,尼克松处于有利地位,他可以自由地展开竞选,而肯尼迪却被困在华盛顿参加由约翰逊一手安排的国会特别会议,后者本来指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为竞选大造声势。尼克松于8月26日率先开始了他的竞选旅程,他的首选地是亚特兰大市。6天之后,肯尼迪才从特别会议中脱身出来,刻不容缓地向缅因州进发。
肯尼迪进行的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竞选活动,他在他的竞选班子的安排下最大限度地与公众进行交流,他的亲友扈从也充当了各式各样的竞选角色。他的演讲富有激情,带有传教士般的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无限向往的情绪。一向与他的家族交好的新闻界也一再不遗余力地为他摇旗呐喊,称他为“全美青年的翘楚”。
尼克松因为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在全国远为闻名。在演讲中他反复强调这种作用,并且不断用这样的论据来提醒选民:他和洛奇更有资格担任国家领导的职务,毕竟肯尼迪缺乏行政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他甚至带有讽刺意味地说:“总统府又不是职业训练所。”不幸的是,这位老练的副总统在南方之行的第三天就遭遇了霉运。他在去北卡罗来那州的途中被汽车车门撞伤右膝盖,经医院检查,发现伤口已感染,必须在医院休养两个星期。这可急坏了尼克松,他为失去竞选的大好时光而感到懊丧不已。恢复活动后,他又在圣路易斯得了感冒,嘶哑的嗓子难以承受一连串的演讲。
此后,两位候选人的竞选足迹几乎踏遍全国每一处地方,包括新加入联邦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两州。到9月底为止,尼克松已在25个州向200多万选民发表了演说,行程达到1万5千英里。肯尼迪再次发挥了他的先发制人的优势,他已经到过45个州,举行了500多次演讲和记者招待会。然而,就算是这样,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选民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就在双方都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扩大宣传力度的时候,美国电视联播网主动接洽,想让两位候选人在电视中直接辩论,他们将用全国转播的方式将辩论场面传送到千家万户中去。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进入美国家庭。1950年,全美国已拥有了320万台电视机,1960年则达到5000万台。利用这一先进手段来扩大选举的覆盖面,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见。虽然从林肯时代起,辩论就成为了美国政治中的一种传统,但是通过电视播放的形式在美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无疑,电视辩论将把1960年的竞选活动推向高潮。
9月26日,是肯尼迪和尼克松第一次进行电视辩论的日子。双方都是能言善辩的高手。肯尼迪杰出的辩才已经征服了许多选民尤其是妇女选民的心,而尼克松当年与赫鲁晓夫进行“厨房辩论”的出色表现至今还留在人们脑海中。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分别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尼克松的助手洛奇告诫他要抹去好斗的形象,避免过分攻击对手,那样会使肯尼迪得到公众的同情。肯尼迪同样重视这次全国性亮相,他想向人们展现自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一面。
辩论即将开始,在电视转播室中端坐的两个人都似乎无视对方的存在,只有肯尼迪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句不痛不痒的问候——“你好!”从两人极度冷漠的态度来看,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以为这两位候选人素昧平生,毫无交往。
辩论的主题是尼克松并不擅长的国内问题。肯尼迪自始至终都处于攻势。他列举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种种错误,掌握资料之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尼克松不得不退居守势,集中反击肯尼迪的批评。
两人的较量更多表现在形象上。6年前曾与死神勇敢抗争的肯尼迪表现出勃勃的活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的个人魅力和辩论才能,卓有成效地赢得了公众的好感。然而,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辉煌政治经历的尼克松却显得力不从心,他留给电视观众的印象是面色苍白、疲惫不堪。戴维•;伯纳评论说:“这简直可以说是赫伯特•;胡佛同富兰克林•;罗斯福之间的一场竞争。那可怜的尼克松使人想起了憔悴、疲倦的胡佛的形象——一个对克服大萧条无能为力的胡佛;充满希望的肯尼迪使人回忆起活泼开朗的罗斯福。”
肯尼迪显然更能适应电视辩论的氛围,他知道,他真正谈话的对象应该是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而尼克松凭借他过去参加辩论小组的经验,只是面对他的对手说话,对观众置之不理。辩论结束后,广播听众的印象是双方势均力敌。可是,电视观众包括尼克松的崇拜者都普遍认为肯尼迪的表现要略胜一筹。
在后来的三场辩论中,尼克松吸取教训,集中精力改变外观形象,竭力让自己看起来精神饱满。然而,即使辩题是尼克松所擅长的外交事务,他的得分还是落后于肯尼迪。《纽约时报》的詹姆斯•;赖斯顿写道,“肯尼迪在同副总统尼克松的电视辩论中逐渐转换着角色。他像匹兹堡海盗队的队员一样,开始看来取胜无望,但一旦进入角色,他的舌尖上跳出的特殊消息要比尼克松多得多……尼克松的讲话平淡,常常感情用事;肯尼迪先生的讲话简捷、真实。”大多数电视观众隐隐约约感觉到肯尼迪是胜利的一方。一位妇女尖锐地表示:“我不知道应该投那个也许无所作为的人的票呢,还是应该投那个也许想大干一场的人的票。”大约有7000万观众收看了电视辩论,民意测验表明,肯尼迪的支持率又有所上升,戴维•;伯纳评论说:“尼克松最大的错误证明是接受了这四场辩论。”
肯尼迪还做了一件能够赢得民心尤其是黑人支持的事情。10月19日,也就是在最后一场辩论的前两天,民权运动的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带领52名黑人在佐治亚州进行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不幸被捕入狱。肯尼迪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电话给金夫人,表示关切。他的兄弟罗伯特和有关法官进行交涉,把金保释了出来。尼克松虽然也想在这个时候有所表现,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司法部长认为,身为副总统出面干预这一事件是不适当的,劝他还是保持沉默为妙。肯尼迪的行动令金的家人感动不已。金的父亲是一名新教牧师,他告诉记者说,他过去想投尼克松的票,因为肯尼迪是个天主教徒,现在他改变了主意,“因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