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批评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阿弥陀佛!于丹教授费了这么大力气,终于提到信念了!原来她这第一部分心得主要是要谈信念的。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9)    
  “信念”二字出来了,于丹教授马上引用了那段“子贡问政”。  
  我在这文章开头的地方,指责于丹教授曲解了“子贡问政”,说她将“民信”说成是“百性的信仰”,将“民无信不立“歪曲成“民没有信仰不能立国”。  
  于丹教授写道:“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字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了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是指:国家如果失信于民就不能站住脚。  
  而于丹教授之所以要曲解成:国民失去信仰,国家就站不住脚。  
  是为了说明“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看来于丹教授用她的书为我们找回来的是一个她假想的孔子,因为孔子从来也没有在《论语》中阐发过“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字凝聚起来”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政者正也”和“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名言,态度鲜明地规范着在上位者应有的作法,指出执政者要正,政治才能正。  
  孔子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孔子是将治国的道德责任完全放在执政者身上,因为他深知百姓随着执政者的安排与命令生活,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于丹教授反孔子之道,将治国的道德责任完全放在老百姓身上,目的是想说明老百姓应该有信仰。  
  于丹教授并不认为如今的百姓已经都有了对真理的信仰,若真有了信仰,就无须这位被称为“小妮子”的教授去找回孔圣人了。  
  于丹教授从国际调查的数据中发现我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在1996年时,已经从1991年的73%下跌到了68%。”  
  于丹教授忧虑地写道:〃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  
  它说明,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如何解决这种〃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呢?  
  是提高物质生活吗?  
  于丹教授摇头,她写道:〃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  
  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依靠物质的丰富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那我们老百姓该如何解决心灵的问题呢?  
  于丹教授说:〃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宽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原来于丹教授是让心灵困惑者向内看心灵,回到内心去,发现内心。  
  《论语》中根本找不到这种“返回内心”的哲学思想,怎么能说这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秘诀呢?  
  于丹教授好容易从《论语》中找到一句话:“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句话并没有提到〃去发现内心〃,于丹教授只好用笔墨去解释一番了。  
  她写道:〃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们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的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这是多么美妙崇高的境界啊! 孔夫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0)    
  于丹教授在书中把这两个人当成了“回到内心”的君子的样版。  
  于丹还要再往《论语》上靠一靠,以显示〃回到内心〃与孔夫子的思想有关。  
  于是她又给回到内心的隐士们戴上了一顶“仁”的高帽。  
  仁者爱人,仁者知人。  
  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既了解别人并爱别人,这就是于丹用她的心得塑造出来的理想人物。  
  于丹读《论语》的第二个心得被她称为〃心灵之道〃。  
  她在这一章的前面,明确地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  
  ” 我从四岁背《论语》(全无与于丹教授攀比之意,与于丹教授相似,纯属巧合)。  
  一直以为《论语》精华所在是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等五项。  
  从不晓得还有于丹教授所说的另一精华:“用平和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  
  我当然要诚惶诚恐地认真拜读下去了。  
  于丹教授先是引用了《论语·颜渊》中的一段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  
  司马牛遗憾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  
  我在这一页的空白处用红笔写道:“好一个小妮子于,真有你的!竟然在孔夫子的书中找到了一件可以拉扯为缺憾的事情。”  
  于丹教授从司马牛与子贡的对话中找到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那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撼,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接着于丹教授讲了一个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位明星就因为没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而丢掉了性命。  
  为此于丹教授警告大众:“一个遗憾能放大到多大呢?  
  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注意!于丹以上所说的〃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价值观,并不是《论语》倡导的价值观,而是于丹教授自己的价值观,是她强加给《论语》的。  
  所以她在《论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论据。  
  但于丹教授毕竟是“为大众找回孔子”的“小妮子”,她想到了一个支持个人论点并能说服大众的好办法:讲故事——与《论语》没一点关联的故事。  
  以故事为论据,这真是于丹教授的独创,今后可不要再说我们的教授没有独创性了!于丹教授先是用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论证了不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致命害处。  
  接着又讲了一个贫穷少女能够用自信心弥补缺撼的故事,以论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的方法。  
  于丹教授讲了两个颇占篇幅的故事之后,一定也觉得离《论语》太远了,甚至南辕北辙了。  
  她是倡导“道不远人”的,当然她要设法把她的心得拉回到《论语》的道中。  
  于是她笔锋一转,写道:“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  
  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那就到《论语》中去找与〃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的孔子语录吧! 至此,我清晰地看出:不是于丹教授从《论语》中学到些什么心得,而是她在用《论语》来证实她不知从何处获得的心得。  
  不是小妮子“为大众找回孔子”,而是孔子为大众找到小妮子。  
  乱套了! 于丹教授从《论语》中先找到的〃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是《论语·宪问》中的话:“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对于仁与智,孔夫子是讲得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与〃淡定与坦然”似乎没多大关联。  
  这一点,四岁就学《论语》的于丹教授还是不糊涂的。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1)    
  所以她只能在“勇”上下功夫了。  
  她就讲开了孔子的学生子路的“好勇”,讲到孔子对子路讲的关于勇的话:“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