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批评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乏辨证法的于丹教授只能简单、生硬、自相矛盾、形而上学地看待传统文化,只能闭着眼睛唱赞歌,在她嘴中笔下,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盘肯定,孔子成了有适宜温度色彩的儒雅的长者,庄子成了插着翅膀飞翔的仙人,沉重、严酷、忧伤和血腥的中国文化史,被于丹教授编织成充满田园诗味道的童话故事。  
  能选于丹教授上“百家讲坛〃者也可谓慧眼识珠了!稍有文化常识和历史意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专制主义。  
  这是历史的真实!于丹教授不敢说真话。  
  不要谈专制主义而色变,不要象阿Q那样怕别人说“癞〃和“光〃。  
  专制主义是历史的真实,大多数民族都经历过专制,只不过我们的专制经历的时间太久了。  
  于丹说:“探求一种儒道相济的境界。  
  儒是入世治世,是弘毅,是担当,是践道,是地。  
  道是思考,是超越,是飞翔,是天。  
  儒和道就是中国人生活中两套基本的行头。  
  在人生的长河中,它们又象是河的两岸,两岸的形态决定着生命的水量,决定着人生之河的宽度。”  
  (见《解放日报》)儒家在专制主义统治下践了什么道?担当了什么责任?儒家践了专制之道,担当了专制的责任!这是历史发展的常规。    
  《庄子》不可以这样讲再批评于丹(8)    
  中国的历史的真实是:充当专制工具的不是于丹教授说的儒道互补,而是儒法互补。  
  是儒家与法家思想一直支撑着专制主义的殿堂。  
  所以我国历史上一直支撑着“儒表法里〃、“阳儒阴法〃和“内儒外法〃之谈。  
  道教以及传入中国的佛教一直不能取代儒法交用、政教合一的正统地位。  
  于丹教授夸大了道教的作用,赞美了儒家文化的劣根性。  
  我一直认为儒家并不是后来被统治阶级用来搞了专制主义,而是儒学本身就是统治之术的总结,最初就出自“克己复礼〃的目的,这就是劣根性。  
  这种劣根性自然就成了统治者搞专制主义的文化依托。  
  但儒家文化毕竟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思想体系,毕竟曾经为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认清了儒家文化的劣根性,也就认清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  
  只有经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认识,才能消除传统文化的专制主义毒根。  
  那样,我们就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各家)许多优秀的成分。  
  如果用这样的批判与继承的眼光看《庄子》,就能清晰地看到于丹教授显然没有正确全面评价《庄子》,只字不提庄子具有的反叛的批判力量和怀疑精神,只字不提庄子蔑视权贵,拒绝为统治者效力,追求自由和人性解放的理想,只字不提庄子对官方哲学的强烈冲击和否定,只字不提庄子因深化抽象思维能力,以形而上学的、真正思辩的方法论来弥补儒家伦理哲学的不足和缺陷。  
  (四)、拙劣的于丹自序我们先从于丹给这本书写的序开始批评。  
  序言名为《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这个序言给这本书定了基调,也给《庄子》定了基调,已经把《庄子》的精神阉割和歪曲为“遨游〃两个字。  
  在这书里,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蔑视权贵追求精神自由被阉割掉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被阉割掉了;庄子的辩证法以及他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探求被阉割掉了;庄子的反叛的批判力量和怀疑精神被阉割掉了……庄子完全被于丹教授歪曲和改造成了一个“插着翅膀飞翔的仙人。”  
  从于丹教授的序开始,于丹教授的心得就已经完全脱离了《庄子》文本本身,于丹教授仍然象在《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那样,只是借古代经典文本的壳,来制作速成教材,内容不过是宣讲了于丹教授对人生、社会的一些极其肤浅、幼稚的理解。  
  〃打着做文化普及工作〃的旗号,挂着解读经典的招牌,贩卖着于丹教授的个人私货”,这种行为用我们塞外的俗语来说,就是“吃着公粮放私骆驼。”  
  难怪有十位学过《论语》和《庄子》的博士,联名提出要将反对于丹的行动进行到底。  
  鄙人如是博士,也要赶去联名的。  
  可惜我不是博士,只是动不动喜欢批评于丹这样的博士而已。  
  这篇两千多字的序言,处处显露出于丹教授文字功夫的拙劣,修辞不通之处比比皆是。  
  例如开篇第二句话写道:“庄子这个名字藏在我心中很多很多年,蹁跹如蝶,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名字藏在心里,怎么能如蝶飞舞呢?“滞重胶着〃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实在太别扭了!于丹教授似乎是说庄子给了她“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而这个名字原本是藏在她“心中很多很多年的〃,足以从心底发射或放射出“一线光亮〃 ,怎么能说“透进天心一线亮光〃呢?透进天心显然是从外面照射进内心的。  
  这么简单一句话,逻辑关系竟然如此混乱,难怪那十位博士看不下去了!接下来于丹教授又写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我情愿用一生的体温去焐热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不可以这样讲再批评于丹(9)    
  这段话又是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如果用体温焐热庄子的名字,怎么又会出现“渐行渐远〃四字,谁在渐行渐远?如果是于丹焐热庄子“智慧的名字〃之后,离开了庄子,以至“渐行渐远〃,为什么又接着说“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此处的“他〃显然指的是庄子。  
  已经渐行渐远了,怎么又“随着他去〃?到底于丹教授这句话是何意思?我只能用易中天教授上次给《于丹〈论语〉心得》写的序言中的话来回答:“我不知道。”  
  我不是有意挑刺,于丹教授如此妙文有几人能看懂?于丹教授的下一句是:“读大三那一年,中文系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对中国文人而言,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的五岳之尊就是一个成人仪式的圣殿,可以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现我心。”  
  网友们请注意!“ 中文系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又修辞不通。  
  中文系是一个机构名称,不是一个人物,也不是一群人物,怎么能“游〃呢?况且“浩浩荡荡〃乎?这句话类似在说:“体育馆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同样的修辞,同样的荒唐!“五岳之尊〃是一个词组,不是一个地名,所以“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的五岳之尊〃是讲不通的。  
  不能说“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因为秦始皇去泰山是祭祀天地,封禅树碑,他没有权力“封天禅地〃。  
  这句话应改成“秦皇汉武曾经祭祀天地,封禅树碑的五岳之首泰山,很象是一个能够举行成人仪式的圣殿,站在那儿,可以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现我心。”  
  改成这样仍然别扭,但好在修辞通顺了。  
  接下去,于丹写道:“自中路而上,两边的石刻碑文像一卷徐徐展开的大书,古圣先贤端庄肃穆,一重又一重的激励怦怦荡开我们的青涩年纪上正在长成的襟怀〃。  
  这句话后半段明显修辞不通,而“古圣先贤端庄肃穆〃一句又毫无来头,不知“古圣先贤〃来自何处?是来自“石刻碑文〃,还是路上还有“古圣先贤〃的塑像?我听说那路上是没有塑像的,那 〃端庄肃穆〃又用来修饰何物?紧接在后,于丹写道:“因为相信'登山必自',所以我们没有人用拐杖助力,一步步用青春躯体丈量过这条千古立志之路〃。  
  这句话中的“丈量过〃显然是“过去时〃,说的是过去之事,而于丹教授这一整段文字用的是“现在时〃叙述,相互矛盾而造成了修辞错误,若把 〃丈量过〃的“过〃字去掉,才能修辞通顺。  
  下一段于丹教授写道:“下得山来,第二天休整,我心中却隐隐悬着一个不甘的愿望,想去看看传说中的后山。”  
  于丹教授在这里是把“不甘〃当成“不甘心〃来用,但她不知道“不甘心〃如简化成“不甘〃就成为“不自愿〃了,因为“甘〃这个字的字义是“自愿〃和“乐意〃的意思,“不甘落后〃就是“不自愿落后〃,于丹教授的“不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