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 -邓拓1095-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创作的灵感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个艺术家的灵感来说,只有在平日对于实际生 活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接受某种偶然的刺激,或者由于某些事物的 启发,引起某种联想,因而触动了蕴藏已久的灵感。但是,这和偶然的灵机一动是迥然 不同的啊!至于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之类的传说,那只能作为谈笑笔的 资料罢了。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一个故事来了。据唐代的朱景玄编的 《唐朝名画录》记载:“吴道元……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开元中驾 幸东洛。吴生与裴旻将军、张旭长史相遇,各陈其能。时将军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 于东都天宫寺,为其所亲将施绘事。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受,谓旻曰:闻将军旧矣, 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旻因墨缞,为道子舞剑。舞毕,奋笔俄顷 而成,有若神助。张旭长史亦书一壁。”
  这个例子说明,裴蠊将军的舞剑,对于吴道子和张旭的书画创作的灵感是有启发作 用的。但是,这种启发作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创作的灵感。真正的创作灵感,只能来 源于现实生活,这是毫无疑义的。

  燕山夜话(四集)  这是不是好现象
  每次经过王府井大街,我总要走进新华书店门市部和东安市场旧书门市部,看看有 什么新书和罕见的旧书。
  这些门市部几乎每天都相当拥挤。有许多人走来走去,又有许多人站着或者蹲着看 书。我只怕妨碍了别人,所以每次都只匆匆忙忙地向业务员问一两句话,或者赶快买一 部书就走出来了。
  但是,毕竟因为接触的次数多了,我对于这些门市部的顾客们,逐渐有所了解。在 我的印象中,他们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人是来逛的,另一种人是来读的。那些走 来走去的人们,就属于来逛的一种;而那些站着或者蹲着看书的人们,则属于来读的一 种。
  这两种人的情况,如果详细分析,当然还很复杂。逛的人有各种各样,读的人也有 各种各样。特别是逛的人,情形最为复杂,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好几种。不过,那样细 分是没有必要的,笼统一些也没有关系。比如,象我这样的人,列入逛的一种,也是完 全可以的。
  历来逛书店的都有许多种人。起初没有新式的书店,只有玻璃厂那样的旧式书铺。 逛书铺的不但有许多贫苦的读书人,还有不少知名的学者。他们经常去逛书铺,寻找他 们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名叫王渔洋,他常常到宣武门 外下斜街的慈仁寺去逛旧书摊。有人要找他,去他的家里往往找不见,到慈仁寺书摊里 反而很容易碰见。在《古夫于亭杂录》中,他自己写道:“昔有士欲谒余不见,以告昆山徐司寇。司寇教以每月三、五,于慈仁书摊候之。 已而果然。”
  《桃花扇传奇》的作者孔尚任,有一首七言绝句,就是记载这个情形的:“弹铗归来抱膝吟,候门今似海门深。
  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
  原诗末尾有作者的一则注解,他说:“渔洋龙门高峻,不易见。每于慈仁寺购书, 乃得一颜色。”
  象王渔洋那样逛书摊的人,在当时非常惹人注目,因为在那个时候,能够去逛书摊 的,只是极少数人,而他又是极少数人中的突出人物。现在我们广大的群众,都有条件 去逛书店,都有力量随便选购各种图书,这真是古人梦想不到的事情。
  有人认为现在逛书店的人太多,恐怕秩序会很乱,不好管理。其实,这是多余的顾 虑。应该完全肯定,现在逛书店的人空前增多,是大好现象,管理秩序等等只要努力跟 上去,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
  还有的人对于在书店看书的现象,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要看书就应该到图书馆去, 不该到书店里看,妨碍书店的营业。我觉得这个意见也不一定对。
  不是我爱拿古人的事来做比,我总以为我们现代人的一切,都应该远远地超过古人。 而古人站在书摊边读书的可是不少啊!大家都知道,汉代有一位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大 学者,名叫王充。据《后汉书》《王充传》载:“(充)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从这个简短的记述中,我们不难设想,距今一千九百年前,在洛阳城里的书摊旁边, 有一位年青的读书人,时常站着或者蹲着看书。他看了一本又一本,日子久了,差不多 把书摊上的书籍全都读完了。凡是读过的书,他常常都会背诵。这个青年人后来成了一 位著名的学者,就决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如果能够学习王充的精神,勤 苦读书,又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我并不提倡在今天有大规模的图书馆存在的条件下,偏偏不去图书馆,而要 到书店去读书。但是,有些书籍在各处书店的门市部里就能找到,不必老远跑到图书馆 去,那末,在书店里读书不但是应该允许的,而且应该承认这还是一种好现象。

  燕山夜话(四集)  变和不变
  许多国画家近来正在谈论:某人的画变了,某人的画还没有变。听见他们的谈论, 在我们这些外行人心里,总不免觉得有点纳闷。究竟他们所说的“变”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要“变”?怎样“变”才好呢?
  仔细一想,这些实际上不只是国画家所遇到的问题。在其他文学艺术的创作领域中, 人们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正如其他文艺作家一样,每个国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必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 风格。风格相同的画家又必然会逐渐形成一个画派。这里所说的风格,内容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仅指的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和艺术传统,而且还包括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 会生活的特征,包括画家所属画派特有的艺术色彩,以及每个画家个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每一个作品所体现的内容和形式等等。任何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 会条件,更离不开画家本身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
  当然,任何风格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 在它已经形成之后,仍然会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决不可能完全停止不变。
  这样看来,现在国画家们所谈论的“变”或“没有变”,只能是就某些风格而言。 但是,风格既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显然也不是地朝一夕就能变的。风格的变和不变, 并非徒托空言或光凭勇气所能奏效。
  石涛和尚在他的《画语录》中说过:“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 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 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这是石涛论 变化的一章中最精辟的见解。历来论画的著作很多,与此相同的意见似乎也有,但是没 有石涛说得透彻。我们从石涛的言论中可以理解,中国画是有它的特殊技法的,正如其 他艺术创作有自己的技法一样。但是画家不应该被这些技法所束缚,而应该善于变化运 用这些技法,创造新的技法。
  从前听说齐白石“晚年变法”,面目一新,大家都很佩服。画史上还有许多画家 “变法”成功的例子,也常常受到称赞。看来,他们的“变法”都是自然而然地如水到 渠成似的。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地乱变,急于求变,以至于为变而变,那恐怕就 不对头了。变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如果仅仅满足于变,以变为目的,不管怎么变,只 要变了,就以为都是好的,这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所有的国画家虽然画的都是中国画,有他们的共同点。可是,不同的画派 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上的特点。这些不同的风格或风格上的特点, 总是在不断地形成中,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换句话说,任何画派和任何画家,无时 不在形成着一定的画风和画法,也无时不在发展变化中否定原有的画风和画法,而创造 新的画风和画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化总是有的,只是多少不同,快慢不同,有的明 显,有的不明显罢了。因此,用不着揠苗助长,硬要它变。
  尽管有的人宣称,他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