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尼茨海军元帅在开始撰写他的著作时,除了根据他的战争日志外,还借助了他女婿京特·黑斯勒海军中校在战后头几年利用部分德国档案为英国海军部所写的调查报告。黑斯勒海军中校从1940年开始担任潜艇艇长,后来在潜艇部队司令的参谋部任首席海军总参勤务军官。报告中把潜艇战划分为8个阶段,这种划分在50年代的专业文献中已得到广泛的承认。这8个阶段间的转变都是与当时某个有重要影响的战役变化相联系的,有些则是因为采用新技术兵器而引起的。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为潜艇战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只有极少量的潜艇在英国周围水区和比斯开湾海域单独行动。开始只有部分同盟国和中立国家的商船以护航运输队形式编队航行,因此潜艇可捕捉大量单个目标。1939年10月、11月和1940年2月最初几次关于集群作战的尝试,虽然证明了作战指挥机关的计划是正确的;但由于潜艇数量太少以及鱼雷失灵等原因,这些尝试几乎毫无成效。
占领挪威和法国西部使潜艇得到了新的有利基地,在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的第二阶段中,潜艇从这些基地出发,采用集群或“狼群”战术对付往返于北海峡前方海域的护航运输队,并取得了重大战果。由于敌方把驱逐舰派去防御对方可能的入侵行动,这些护航运输队的护航兵力很弱。在这个阶段,德国重型水面舰只也参加了北大西洋的经济战。
1941年春,英方认为要缓解入侵的危险必须集中反潜力量,尤其要集中北海峡前方地区的近岸引导飞机。这样,潜艇不得不在1941年3月至12月的第三阶段向大西洋纵深地区转移,在那里潜艇配置成侦察幕在辽阔的海面上大范围搜索从6月份起在哈利法克斯…英国航线和弗里敦…直布罗陀…英国航线上航行的护航运输队。在这个阶段,美国海军也开始逐步参与海上作战。
1941年下半年潜艇战战果大为减少,此后随着美国的参战,潜艇在1942年1月至7月的第四阶段,在打击美国东岸海区无护航的往来船只的历次作战中,开创了它们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鉴于敌方在西大西洋采用了护航编队,潜艇部队指挥机关被迫把作战重点重新转移到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的航线上。在1942年7月至1943年5月的第五阶段中,那里的潜艇群与拥有海空护航兵力的护航运输队展开了决定性的搏斗,这场搏斗的胜负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发展的水平。在1943年3月同敌护航运输队作战中取得最佳战果(当时同盟国总体战略的支柱——护航编队遇到危险)之后,1943年5月潜艇战却出人意料地很快失败了。潜艇战失败的原因是敌护航舰只和飞机装备了新型9厘米波雷达和在北大西洋加强了空中掩护力量。
第六阶段(1943年6月至8月)之后,单艘潜艇规避到一些较远的海域,以寻找敌兵力薄弱之点。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同盟国企图封锁比斯开湾海域的潜艇,于是开始了潜艇战的第七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和新武器(雷达探测装置、高炮、音响目标搜索鱼雷),潜艇部队指挥机关打算先使北大西洋,后使直布罗陀航线上的战局再次出现转机。但在取得了短暂的初期战果之后,尝试又失败了,使本来想通过扩大潜艇战尽量牵制同盟国强大海空兵力的意图无法实现。
最后,第八阶段从同盟国1944年6月入侵诺曼底开始直至1945年5月战争结束。在这个阶段,德国海军力图使用装有通气管的潜艇在平静的近海海域实施水下作战,给同盟国的补给品海上运输造成损失,并尽量牵制敌强大的护航兵力,但主要目的是为正在建设中的新型快速潜艇部队的使用积累经验。然而同盟国实施战略空战的结果,使我方大大推迟了新造潜艇计划的执行,最后在同盟国东线和西线军队的冲击下我方前线出现了崩溃的局势,这样一来,任何企图采用新型的,能抵消同盟国优势的技术来重新恢复潜艇战的想法都成了泡影。
通过对黑斯勒的研究报告和潜艇部队司令的战争日志的分析,人们得出的印象是,潜艇战发生决定性转折的主要原因是敌方在探测手段方面因装备了9厘米波雷达而出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其它因素都是次要的。这种雷达能使潜艇在夜间攻击护航运输队时照样被发现,并迫使潜艇在敌空中掩护区内日夜潜伏在水下。于是,德国的狼群战术或集群战术(这种战术是德国在北大西洋主战场的战略基础)便无法得到运用。这个观点象一条红线贯穿在英美直至50年代中期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因此没有理由对这种评价加以怀疑。
在作出上述评价时,下述事实无疑起了作用:对大西洋战役的分析首先是集中在同护航运输队的作战上;在这些作战中不是潜艇击沉大量商船,就是护航运输队的护航兵力使潜艇遭到重大损失。因为从1943年起,在打击护航运输队的战术阶段,护航舰只和飞机的雷达事实上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参战双方在回忆中特别强调这方面的因素是不难理解的。但是这种定位雷达的使用是可以很快被察觉到的。由于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雷达测位上,使其它两个因素几乎被忽略,这两个因素导致避免了同护航运输队的作战。
由陆上潜艇部队司令的中央指挥所操纵的用以对付护航运输队的狼群战术,其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首批驶近护航运输队的潜艇能否有正常地发出保持接触的信号。潜艇部队司令利用这些信号则可把集群中的其它潜艇引向目标。对于发出这种保持接触的信号,开始人们还有顾虑,但后来终于毫无顾忌了,因为1940年和1941年的经验证明,从陆上测定的这些信号的方位显然是太不准确了,因此不能作为护航舰艇实施反潜作战的依据。技术部门在答复我们的询问时说,同盟国要成功地制造出一种小型的、在护航舰艇上使用的、在几秒钟内能准确测出短波信号的测向仪,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同盟国经过坚持不懈和目标明确的研制工作,竟然达到了这个目的,并从1942年起越来越多地在护航舰艇上安装了这种设备。后来的事实证明,几乎所有被潜艇发现的护航运输队都测出了潜艇发出的第一个保持接触的信号或第一批保持接触信号中的某个信号。这些护航运输队由一艘或几艘装备HF/DF型短波测向仪的护卫舰护航,沿着定向射线行驶的护卫舰有规则地把潜艇逼迫到水下,使之与正在改变航线的护航运输队脱离接触。这时,由于敌方唯一的一艘装备有HF/DF型测向仪的护卫舰常常落在后头,因此便于另一艘潜艇及时地跟上,并与敌保持接触。如果另一艘潜艇不能及时跟上,那么敌护航运输队就会逃走。于是,许多护航运输队虽已被潜艇侦察幕发现,但还是逃之夭夭。
另一方面,在详细研究1942年7月至1943年5月与护航运输队作战的过程时,人们发现,对那段时间之前的雷达的实际作用估计过高。直到1942年年中,大多数同盟国的护卫舰还装备1。5米频率的雷达,在能见度正常、风浪较小的情况下这种雷达只能捕获从潜艇指挥塔到护卫舰桅尖或烟囱这段目视距离之内的潜艇,这样在敌人发现潜艇之前,潜艇就先发现了敌人。只有在能见度很差或大雾弥漫时以及潜艇什么也看不清的情况下,护卫舰才能“看清”潜艇,而且经常给潜艇带来严重后果。直到1942年底,由于英国护卫舰采用了9厘米波长的雷达(加拿大护卫舰到1943年才装上这种雷达),同盟国的护航形势才略有改善。但是,同盟国舰船上的天线安装得太低,因此在能见度正常和稍有风浪的气象条件下,雷达对潜艇的探测距离还没有潜艇的目视观察距离远,如美国的护卫舰艇就是那样,它们的天线全都安装在桅杆顶端。
1943年5月潜艇战出现转折之后,这种雷达才在飞机上发挥强大的作用,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原来飞机使用的1。5米波长的雷达虽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很有效,但只要有一点风浪,便很难捕获到潜艇。随着1943年2月采用9厘米波长雷达后,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但在1943年5月以前只有少数飞行中队装备这种雷达。
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在德方过高估计敌雷达作用这件事上,下述事实显然起了作用:潜艇艇长们关于采用“零位”直接驶来的驱逐舰或者来袭飞机的情况报告,极易被雷达截获;实际上这是HF/DF型测向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