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莱德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部队训练和管理上,布莱德雷主张严格训练、严格管理。早在麦克阿瑟任西
点军校校长期问,布莱德雷就主张不能放弃西点军校的传统,不能放松军校的纪律。
在欧洲战场上,艾伦的“大红一师”能征善战,不可一世,但师长艾伦目无纪律,
全师狂放不羁,布莱德雷果断地撤掉了该师指挥官的职务。在训练方面,布莱德雷
能够身先士卒,起到模范作用。在任第82师师长期间,布莱德雷不顾年事已高,带
头训练,虽然闹出了将军荡秋千落水的惨象,但却深得全师官兵的爱戴。正是这种
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以及身先士卒的优良作风,使布莱德雷率领的部队表现出惊人
的战斗力。
    素有“大兵将军”之称的布莱德雷,十分注重爱护士兵,与官兵打成一片。在
筹建第82师初期,布莱德雷采取一系列温暖人心的措施,给来自各州的士兵一种
“家”的感觉。在诺曼底登陆战出征前夕,布莱德雷不像巴顿在西西里岛战役出征
前那样责骂官兵是“狗杂种”,而是说了一句永远鼓舞人心的话:“祝你们走运!”
当欧洲战争进入攻打柏林阶段时,布莱德雷不贪大求功,主张放弃与苏军争功的机
会,从而挽救了10万美军官兵的生命。
    在作战指挥上,布莱德雷善于策划,能够预见战争态势的发展变化,驾驭整个
战争的局面。从制定“霸王”行动计划开始,布莱德雷就是策划战役、指挥作战的
主要角色之一。圣洛战役、横渡来因河、进军易北河等作战行动中,充分显示了布
莱德雷的策划能力和指挥才能。布莱德雷不喜欢显山露水,不好出风头,也不善制
造戏剧性事件,而总是处在幕后策划、指挥。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级将领
中,布莱德雷不像蒙哥马利、巴顿那样声名显赫,红极一时。不过,在二战美军将
领中,特别是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军将领中,布莱德雷的作用仅次于艾森豪威尔。有
人形容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布莱德雷是思想机器,巴顿是斗士,这一
评价十分中肯。
    布莱德雷在作战指挥上注意组织后勤保障,强调按部就班地推进作战行动,这
也是他屡战屡胜的因素之一。不过,布莱德雷的指挥风格绝不是像蒙哥马利那样谨
慎有余而勇猛不足。在征战中,布莱德雷经常灵机一动,临阵发挥,取得意想不到
的战术胜利。与巴顿那种穷追猛打相比,布莱德雷显得指挥有方、调度自如,而且
绝不作无谓的牺牲和冒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布莱德雷在其一生中也有过令人遗憾和痛恨的缺点。其
一,布莱德雷明知侵朝战争难以取胜,但他还是积极参与和策划了这场非正义战争,
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二,布莱德雷过于深藏不露,城府过深,为维护个人利益,
也常充当“和事佬”的角色。与巴顿相比,布莱德雷显得圆滑有余、直爽不足。当
然,布莱德雷这种大智若愚的个性,某种程度上为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
    布莱德雷在其一生中能取得辉煌的战绩,首先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正
义战争的时代背景离不开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其次,难以否认,布莱德雷
个人的品质、素质和努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头脑、有准备和善于抓住机遇的人。
    本书是一部通俗性的传记作品,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图客观公正、生动形象地
再现布莱德雷五星上将的生平事迹。从而有助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
战这段历史。书稿仓促出手,缺点、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本书第1~22章由吴华编写,第23~26章由于青编写。部分外文资料由周中平同
志翻译。同时,国防大学李德福同志对全书进行了审阅和修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还得到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赖小刚同志、空军指挥学院高级系王明亮同志的大力支持
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吴华  于青
                                                           1994年10月   
   布莱德雷         
      第一章  寒门降世
                     家境贫寒早丧父,孜孜以求学业精;
                     难纳学费暂辍学,命运垂青考“西点”。
    规模空前和残酷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缔造了一代叱咤风云、力挽狂澜、运筹
帷幄的杰出将领。在这场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杀中,一代名将适应潮流
脱颖而出,他们或骁勇善战,威震四方;或羽扇轻摇,驾驭全局;或豪情奔放,挥
戈疆场;或舛骛不驯,傲视群雄;或足智多谋,大智若愚。这些各领风骚的军中豪
杰,统领大军在战争舞台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其雄才大略和指挥才能,谱写出一曲曲
起伏跌宕的战争交响曲。美国最后一位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便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沉着稳健、智勇双全而又大智若愚的伟大将领。
    布莱德雷缺乏巴顿那样的热情奔放和表演天才,也没有蒙哥马利那样的骄横自
负,傲慢矜持,因而他不像他们那样声名显赫,引人注目。但是,作为欧洲战场上
“最伟大的前线指挥官”,他历任军长、集团军司令和集团军群司令,统领过世界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团军群,指挥130万大军横扫纳粹德国。布莱德雷在艾森豪威尔
手下统领巴顿、霍奇斯、辛普森等一代名将,有条不紊地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机器,
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作为一名温文尔雅、大智若愚的高级将领,布莱德雷在战后
历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享有的显赫地位和持久的声誉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包括和布
莱德雷同一时代的许多杰出将领。
    从反法西斯的欧洲战场而言,有一位目光深邃的历史学家恰当地评价了布莱德
雷的重要作用:“艾森豪威尔组织协调,布莱德雷是思想机器,巴顿是斗士。”他
们三人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派往欧洲战场的三架美国马车,为美国及其盟
国驾驭着欧洲战争的巨轮驶向胜利的彼岸。
    1893年2月12日,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
克拉克村的一个普通农夫家里。那一天正是美国另一位伟大人物林肯的诞辰日。
    布莱德雷是英国人的后裔,他的祖先早在18世纪中叶就从不列颠群岛移居美国,
最初落脚在肯塔基州的麦迪逊县。19世纪,为谋求生路,又迁居密苏里州,最后定
居在伦道夫县的克拉克村附近。移居美国并没有改变布莱德雷祖先贫困的命运,他
们辛勤地在土地上耕耘,养家餬口。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布莱德雷的祖父托马斯
·明特·布莱德雷参加了联邦陆军,当二等兵。祖父在战斗中没有什么战功,布莱
德雷甚至不知道祖父曾经是一个大兵。托马斯·明特·布莱德雷复员回乡后,结识
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女儿,名叫萨拉·伊丽莎白·刘易斯,最后他们结了婚。祖父和
祖母一共生了9个孩子,布莱德雷的父亲约翰·史密斯·布莱德雷生于1867年2月15
日,他是祖父的长子。
    贫穷使布莱德雷的父亲懂事很早,他慢慢成为家族中第一个最有出息的人。布
莱德雷的父亲体魄健壮,胆识过人,拥有克服重重困难的身体条件。他为了谋求生
存,不断地拓荒和打猎,并成为出类拔萃的神枪手。生活稍有好转,布莱德雷的父
亲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军,19岁那年他进入克拉克村附近的农村书院,两年后他因
聪颖过人而在乡村学校教书了。在当地,布莱德雷的父亲也算得上是一位知识分子
了,才21岁,他身上便兼备了拓荒者、农夫、知识分子的气质。另外,他还喜欢棒
球运动,成为当地棒球队的明星。
    除了租种田地,打工狩猎外,布莱德雷的父亲主要是在乡村学校教书,在克拉
克村附近的希比镇,他也小有名气,曾执教于方圆十几所乡村学校。父亲酷爱读书,
能见到的书都读一遍,还为学生建立了小图书馆,鼓励他们读书。在那荒蛮的时期,
布莱德雷的父亲还善于调教无法无天的农家顽童,深受农户的爱戴。
    25岁那年,布莱德雷的父亲在费尔维学校爱上了一位名叫萨拉·伊丽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