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讲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果是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入圣流,虽尚有八十一品思惑未断,仍在三界内修行,但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即出了三界。如第七次到人间来,遇到佛,一定证阿罗汉果,无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谓之独觉,即辟支佛。初果到人间投胎,入胎清楚,出胎就忘记了。菩萨的智慧断烦恼工夫大都超过小乘,惟仍有隔阴之迷,在生死轮回过程中,菩萨与初果圣人都作不了主,何况凡夫,怎么可能有侥幸之理,必须要靠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佛慈悲愿’即指四十八愿,愿愿均已兑现,念佛人临命终时绝不会像一般凡夫手忙脚乱,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无颠倒,自在往生。众生临命终时,往往有颠倒错乱之苦,即随其业力,堕于恶趣,苦不堪言。如人临终时脑筋清楚,他虽不学佛,未求往生,亦不会堕三涂。佛看到此种情况特别清楚,为我们说出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法门。且在此经一而再,再而三,特别提示,殷勤再劝发愿,保任我们往生,以愿能导行,有强烈的愿望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解》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佛在经中常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既然自己的心是佛,为何不说自性佛而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师答说:此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他与自是一不是二,说一是从体上讲的,性上说是一,从相上说是二。‘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对事实真相未搞清,必须破除疑问,否则必有障碍。纵然勤于修持,也只能生到边地疑城。应知此法门与华严一样,且超越了华严,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是圆顿大法,本经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惟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有二心,即生障碍,如有疑问即变成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的妙。初见印宗,印宗问他,闻在黄梅得法,五祖平常说法有无谈到参禅方法?六祖答说,真正佛法是一,佛法是不二法门。所以把自他两边忘掉,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统一,其他知见、分别执著均无,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此才能入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一真法界,全在了他即自,如说他佛,则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则我见颠倒。金刚经说:‘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前半部讲四相,后半部讲四见。见比相讲的更深刻。如不能‘了他即自’,似难契入一真法界。

 

《解》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释迦牟尼佛时以四悉檀为施教之依据。‘悉檀’是普施义。前已详细言之。此四悉檀的利益若用在净土宗念佛往生上说,就是接引众生之总纲领,大小乘佛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走这个路子是最稳当,一心用在事持,理不懂没关系,许多斋公斋婆,念佛往生,预知时至。问他净土经典,他不懂,生到西方,他就都懂了。事持恳切,心定,信愿坚固,佛来接引时,先用佛光一照,他的业障消除,智慧开了。从事持就达到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见到佛了,即是本性明显,这种智慧现前,一为念佛功德,一为佛光加持,乃其他法门所无。生到西方,天天与阿弥陀佛在一起,西方六尘说法无有中断。见佛闻法成就慧身,智慧之身即是报身。此种境界等于圆教初住菩萨。在世间修一般法门到此境界,要修满一个阿僧祇劫,第二个阿僧祇劫开始即证得圆初住果位。九法界众生很难以自己智慧能力彻底了解西方世界之事理,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妙在带业往生,一品烦恼未断,生到西方即圆证三不退,这是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这两句话是对一般通途修行人说的,‘戏论’指教下,‘意见’指宗门。此法门是一心执持名号,不要分别思量所以破尽一切戏论,‘戏论’即教下对净土宗种种批评,无论怎么说都不相干。‘斩尽一切意见’,‘意见’即分别。此无上甚深圆顿妙法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马鸣龙树均为印度人,都求生净土,龙树在中国称之为大乘八宗共祖。智者永明是中国人,智者是天台宗祖师,永明由禅归净,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们没有分别意见,直下承当。其余聪明才智之士以及通儒禅客,尽量去想,愈想愈离谱,等觉菩萨若非佛威神加持,也搞不清。聪明才智之人反而不如愚夫愚妇,下愚之人不分别执著,老实念佛就把自己妄想执著念掉了,能得念佛三昧,工夫深的达到理一心不乱,智慧开了,与如来果地上的智慧相应,暗合道妙,所以中等根性的人反而不如下愚。佛见到这样殊胜的利益,故将此千真万确的事实,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往生,我们岂敢违抗,若善顺佛的教诲意愿,就同马鸣、龙树、智者、永明诸大师一样,完全接纳过来,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学生。四悉檀最圆满究竟殊胜的利益,我们现前统统得到了。本经正宗分到此为止。

 

三、流通分

 

《解》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大师对于本经的分科,与古来大德所分不同,他把六方佛作为流通分,一般都把六方佛纳入正宗分,为什么如此分,大师有个说明,我们看解文。‘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圆收’即竖论此经,由浅及深,与其他一切法门相同。一切法门皆有浅深次第,如四土三辈九品,又有事持理持。‘圆超’是横的,了生死出三界证大菩提,与一切法门全不一样。其他法门是循序渐进,断见思烦恼,入圣流,断尘沙烦恼,达到菩萨境界,断一切无明,证法身大士,一般经论上均如此说。此经不必断烦恼,只凭信愿持名,带业往生,横出三界,与一切法门迥异,何况西方净土,虽有四土差别,一生一切生,此为其他法门所无。此经既是无问自说,谁能担任提倡承传流通的使命?弥陀经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宇宙人生之真相,唯有诸佛才能明了,等觉菩萨都无能力流通,至于流通之责任,唯佛与佛方能肩起。‘流’是流传万古,‘通’是通达无碍。

 

(一)、普劝

 

1、劝信流通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解》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佛叫著舍利弗,提醒他特别注意,下面有重要的话要说,如我今天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此‘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是什么?大师在解文中详细提出,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应知三界即六道,三界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五欲,财、色、名、食、睡,事上断掉没有用,若仍有念头,仍在欲界,生不到色界,色界靠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共十八天,再上去无色界,有四空定天,再往上到九次第定(全名灭受想次第定)即超越三界,成阿罗汉,乃竖出三界。我们这个法门,不必断惑,从旁边出去,谓之横超三界。(二)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均有四土,四土各别,不相连属。而西方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不须渐进,如娑婆世界,见思烦恼断尽了,超越三界,三界之内是凡圣同居土,超越了是方便有余土。再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