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讲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惑亦有五大类即贪、嗔、痴、慢、疑,此疑是专搞对圣教怀疑。此五种加上前面所说五种见惑,总称为‘见思二惑’。小乘人断见思二惑,佛说如断四十里流,非常困难。经中说见惑断掉,证小乘初果须陀洹,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断掉。人间寿短,天上寿畏,多长时间才能断掉,实无法估计。经中说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要由断见惑日起算,见惑一断就是圣人,虽未出三界,不会堕三途。小乘初果须陀洹名为‘入流’,入圣人之流。小乘修学不如大乘巧妙,尤其禅宗,禅宗虽巧,亦得有巧人,必须上根利智,非一般人所能学,因此远不如净宗。

 

上面提到天界,佛经中讲的最详,兹再略为补充。例如四禅天、四空天在三界之内,虽然寿命很长,而仍有生死。有人认为生天即得永生,这个概念与佛法中入涅槃相似,应知四禅四空仍有生灭,并非究竟。佛说天有二十八层,每层之因不同,果也不同,单修上品十善,可生四王天忉利天,若再往上到夜摩天,单修十善不行,还得有定功,欲界有财、色、名、食、睡,初禅以上五欲不但事没有,念头也没有,如果还有念头,其定功叫作‘未到定’,不能到初禅,只能在欲界的上面四层,如明白此种事实,禅实在难修,若还有五欲的念头,色界都到不了,四禅四空那有份儿呢?四禅八定乃世间禅定,凡夫定还得不到,又焉能得到声闻菩萨的定功呢?佛家讲上根利智能断烦恼是学禅的材料,如伏不住烦恼,学禅是空谈,净宗带业往生,烦恼不要断,只要暂时伏住就能往生。这是佛亲眼看到的,所以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三界,一生中圆满无上菩提,只有这个念佛法门。如不肯接受,虽对佛法精进,不知那一生才能得度。今生有缘遇到佛法,乃无量劫的善根福德深厚。如这一生错过,可能无量劫后再遇到这个法门。生死轮回太苦了,何必受这些冤枉罪呢?(二)圆净四土。这个利益太殊胜了,一般菩萨与别教都没有,别教的佛都未圆净四土。圆净四土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别教的佛等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圆教八地差远了。念佛人带业往生,生到西方即圆净四土,此真难信之法。如此殊胜果报,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三)直至不退位尽。‘尽’是圆满义,三不退达到圆满为等觉菩萨。这些利益一生到西方即能得到。所以我常劝同修们,早晚课诵,早课念四十八愿,熟知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对净宗建立信心,愿力也随之发展出来。四十八愿如西方世界的宪法,只要生到西方均能与阿弥陀佛享同等受用。我们生到西方是沾到阿弥陀佛的光。

 

《解》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前面的解释说明往生西方世界的利益,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生西共同的利益。这一段所讲的只限于地球上的众生,特别是人道。一般说来,人人都想生活好,希望能生在富贵之家,一生享福,但是在生死关头,随业受报,自己作不了主。念佛人在临终时,心不颠倒,脑筋清楚,佛来接引,乃是有大福德之人。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持戒念佛,福慧双修。圆瑛老法师晚年住在上海圆明精舍,他从二十五岁起就致力于楞严,曾创办一所楞严专宗学院,讲堂名曰‘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他教遵楞严,行在弥陀。我们念佛也是福慧双修。信愿持名,福慧均在其中。

 

《解》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顽修’讲世间聪明人,不如法修持,自作聪明,盲修瞎练;‘狂慧’指天资聪明对大乘经论亦能理解,能言善道,说的天花乱坠,惟缺乏行持,落入狂态。此二种人到生死关头完全没用,不能了生脱死,谓其么罗无功,即没有功夫,没有成就。‘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此种情况在历史上有例子,如草堂青禅师,有解有行,禅宗一代大德,信徒中有一位曾姓妇人,常常来供养禅师,草堂很感谢,常怀报恩之心,死后竟托生为曾妇之子,有智有福,少年得志作了宰相,即曾鲁公。‘操履潜确之人’是指持戒精严者,大家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三生石讲圆泽禅师与李原居士的掌故。李原卸了官职,住在圆泽庙里,有一天二人商量想朝峨嵋山,李原主张走水路,圆泽想走旱路,最后依李居士从水路行,走到一个小镇遇到一位怀孕妇人在河边洗衣,圆泽一见就落泪不已,李居士问其故。他说:‘我之所以不愿走水路,就是怕遇见她,她已怀孕三年,等我分娩。今天已逃不掉,三天后请你来妇人家,我见你一笑为证。十五年之后八月中秋在杭州灵隐再见一面。’后来一一皆验。圆泽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尚逃不了投胎轮回,只因习气未除。世间作大官发大财的,过去世皆是大修行人,习气未除,不肯往生西方,多年苦修换来一生荣华富贵,落得三世怨,殊不值得,可叹!

 

《解》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

 

永明延寿大师是五代末吴越王钱俶时代人,嗣天台韶国师,殁于宋太祖开宝八年,享年七十有二。历史记载,他未出家前作小公务员,管税务出纳,常有金钱过手,他以公款放生,被上级查到,报告文穆王,判死刑。王特谕行刑时如其无畏惧心,放了带来见我。当送至法场时,他面不改色,问他,他说:‘我以一条命换了千千万万条命,值得。’后来带见文穆王,王问他,日后欲作何事,他说想出家。王即成全他并作他的护法。有一天王打千僧斋,平等供僧,斋堂中排有首席座,大家谦让,忽有一衣服不整之出家人竟高踞首席。斋后席散,王问永明大师,今天斋僧有无圣贤来临?他说有,定光古佛来应供。问,那一位?他说就是坐在首席座位的和尚,王一听马上派人去找,在一个山洞中找到。侍者请其回宫应供。和尚说了一句‘弥陀饶舌’就入灭了。侍者回报皇帝,和尚已圆寂,临终只说了一句‘弥陀饶舌’。皇帝想到永明大师必定是弥陀化身,定光虽圆寂而弥陀仍在,派人速请永明进宫。不意此刻突有人来报,永明大师已圆寂。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度化众生,不会露身份,身份一露就得走。如露了身份不走乃是冒充的。永明由禅宗大彻大悟,到晚年专修净土。他说了最有名的四料简,其第二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在当时禅宗很盛,大家轻视净土,他为了度禅和子,所以才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引导他们回归净土,禅净双修,乃是不得已对参禅人一种权巧方便的说法。有的修禅修的很好,为免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说禅也很好,如再加点净土就更好了。说真实话,修净土可以往生,修禅很难成就。‘有禅有净土’,注意‘有’字,‘有禅’是大彻大悟,‘有净土’是一念中具足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前面讲的圆泽禅师,是有禅,能知过去未来,尚且投入轮回,古来如圆泽者不少。‘阴境若现前’,‘阴境’有二义,一为定中有魔出现,五阴魔出现,楞严经有五十种阴魔,现在有人告诉我,有人在打坐时,手动无法控制。他们以为是好境界,这是招魔。定是静的,不是手舞足蹈。第二为中阴身,人死后,神识离开身体,还没有投胎,这段时间谓之中阴身。中阴绝大多数存在时间为四十九天,家庭眷属在此期间内,诵经念佛为其回向,他能得到益处。但其投生何处,仍随业流转,自己作不了主。有禅无净土,没有佛力加持,完全靠自己的定力,一旦定力失掉,由业力控制。强者先牵,一世修行,好的换得来生富贵,不好的流转三涂。仔细观察,不往生西方麻烦大了。

 

《解》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初果是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入圣流,虽尚有八十一品思惑未断,仍在三界内修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