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讲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地藏经上说,世人临命终时,看见已亡的家人眷属,不是真的,皆是冤家债主冒充家人来接引此人到恶道中去,以作报复。念佛人临终时佛来接引,会不会是魔变的?大师说:‘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多指参禅之人,他们平常不念佛,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如果临终佛来接引,并非其所期,恐是魔事。念佛人不然,念佛见佛乃是相应,临终佛来接引是佛的本愿。楞严经讲有五十种阴魔,每种又有若干,时时刻刻环绕在修行人身边,但是对念佛人,魔亦无可奈何。

 

《解》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间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我们平常打佛七,克期取证,求一心不乱,有人怀疑,如得到一心不乱之后,又复起惑造业,该当如何呢?大师解释说,果能得到一心不乱,是永远得到,不会再失掉,否则功力脆弱,经不起诱惑,心又乱了,乃是当初并未得到一心不乱。又有人问,无量寿经讲十念,宝王经讲一念,究指平时还是临终?大师答复是‘十念通二时’,工作忙之人早晚课用十念法,每日早晚不缺,亦符合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临命终时念佛的心恳切,忏悔心重,力量特大,所以临终一念十念得以往生,如张善和之类。或有人说十念一念均可往生,何必平时念佛?大师说,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一念十念?一般人最后十念决定往生,但此机缘不多。有人临终时业障现前,即不能念。不得善终乃是福薄,平时要修福。临终忽然遇到佛法,闻后即发心求愿往生,乃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现前,绝非偶然。所以我们不可存侥幸之心。何况临命终时遇到善缘,必须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临终神智清楚。第二、遇善知识,劝其念佛求生净土。第三,他一听就接受,同时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此事万中无一。净土或问一书在净土十要中,对此事讲的非常清楚。希望大家阅读,才不会存侥幸之心。

 

《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此疑西方与此地距离遥远,何能即达。大乘经讲十法界均是心性变现之物,心性是能变,十方诸佛刹土是所变。能变的心性无量,所变的刹土也是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距我们娑婆世界,佛说只有十万亿佛土,若比无量心性乃是很短的距离。所以经上说,念佛人往生西方在一弹指间就到达了。阿弥陀佛也是我们自性之内的阿弥陀佛,绝非自性外还有一个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再加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威神加持接引,往生有何困难。如把此根本道理搞明白,大小乘经典所有的道理都可迎刃而解。又如以一面镜子照外面山水,不会近的先照,远的后照,镜中景物,实无远近。诸佛菩萨尽虚空遍法界,想到那里立刻即到那里,华严经将此事说得清楚,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不能契入这种情况,若无妄想分别执著则远近大小都没有了。

 

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讲往生,佛与圣众,不来而来,不去而去。说去来是从事上讲,说不来不去是从理上讲。‘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此经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海’比喻广大,外面境界都照在海面上,比喻心性,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形容森罗万象与景观均照在大海之中。从事上说,大圆镜圆光普照,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法不现。‘海印三昧’表心性之体,‘大圆镜智’表心性之用,其用无所不知,无法不现,说明本经字字句句均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此二句总结,说明此经在整个佛法中之崇高地位与重要性。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精华,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的详说。所以我建议大家专念无量寿经。现代人根性劣,阿弥陀经单看文字,如神话小说,尝不到味道。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持名判行行’是蕅益大师所判,‘信愿’判作‘慧行’,‘行’判作‘定行’,所以念佛中有定有慧。不少人对净宗没下工夫,毫无认识,说念佛是小乘。其实念佛是大乘的大乘,明理,念这一句佛号是大乘;不明理,念这一句佛号也是大乘。他的成就所有一切大乘菩萨都比不上,极圆极顿。信愿是慧,持名是行,就是定慧等学,句句佛号充满了定慧。而且是圆定圆慧。‘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为了说话方便起见,说信愿行。此三资粮在一心当中,在一念之中,一句佛号与信相应,与愿相应,与行相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此之谓相应,如念佛号其中无信愿,不具足三资粮,即不相应。无愿行非真信,无信行非真愿,无信愿非真行。若一心持名,一心即真心,真心即圆满具足信愿行。一心念佛的人少,而三心二意念佛的人多,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此为三心。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此为二意。凡夫若用‘三心二意’之心念佛、持咒、研究教理,均不相应。

 

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就是本经所说的‘一心’。每一声佛号圆满具足三资粮、三学、三慧,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说,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果善根福德不多,如何能除罪如此之多。读此经后,如觉此说似有过分,则看念佛时用何心态,若用三心二意去念,当无显著之效。

 

《解》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闇消。称洪名。万罪灭。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有人问:临终时念头猛,心愿恳切,持名容易达到一心,平时心中散漫,精神力量不能集中,不如紧要关头遇危难时之认真,悠悠泛泛,亦能除罪否?大师答覆用比喻说,如太阳出来,一切黑暗都没有了。念佛洪名,一切罪障均可消灭。但须注意此人所问:平日至心称名,亦能除罪否?至心就是一心,当然除罪。又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此散心即非一心。大师答称:用三心二意的散心念佛,亦可除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