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十念成就;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可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有弥陀本愿作依据。佛在观经中所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名相这么多,讲都讲不清楚,蕅益大师在此给我们说出一个最简要的定义: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至诚心、深心、直心、回向发愿心,大悲心统统包含在这一念之中,大师一语道破。不识字的老太婆,什么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有真信切愿,最后她身无病苦,坐著往生。所以大师说:‘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非常重要。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大师说的非常肯定,就是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有信有愿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与自己真心本性相应。纵有感应亦不必欢喜,只把工夫用在信愿持名上就行了。假如持名工夫做到家,而信愿并不真切,也枉费工夫。有人对世间事放不下,儿女亲眷、财富、事业样样舍不得,只要有一点牵挂,就去不了。真正工夫是对世间一切法看清看破,此之谓断德,对西方向往的意志非常强烈,尚有可为。
(三)、正示持名以立行
《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告诉舍利弗尊者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是深信,‘福德’是持名,发心念佛是世出世间最大福德,人天福德少,二乘权教菩萨善根少,半信半疑。有人把此法门介绍别人,认为自己是上根利智,应学经教参禅,对于念佛,不屑为之。世人有信佛多年,肯信亦发愿,而不能往生者,乃放不下世缘,抛不了感情,为世事所累,乃福德不够。净土理论与事实应先搞清楚,多讲多听,一遍两遍效果不大。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这次讲的要解与去年所讲不同,其中有过去从来没有讲过。观察体会一年比一年深刻,一年比一年明了,不是我去年吝法不肯说,去年我也不知道。如今体会到从前道绰禅师讲净土三经一论,讲了两百多遍,可惜他老人家的注解没有遗留下来。今天所看到古大德的注解流通最普遍的,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与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以及蕅益大师的要解。今天能听到这部要解,乃是善根福德因缘同时具足。各位同修过去生中与阿弥陀佛结了很深的缘,其所以未能往生者必是以上三条件缺其一,如果具足则此生为最后身。生在这个时代,听经有录音带与录影带,听几十遍能把我们从迷情中唤醒过来,这是增上缘,善根福德是亲因缘。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里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其标准与一般经典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不同。弥陀经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也就是前面所说真信切愿一心持名的男子女人。‘闻说阿弥陀佛’,‘闻’是闻了之后有强烈的愿望,‘执’是执著,‘持’是保持不失掉,心中只有阿弥陀佛,妄念一生起,马上想阿弥陀佛的像,口中接著就念佛,一心不乱是我们念佛的目标。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心想佛口念佛均无间断,如有杂念,即不相应,杂念妄想起来是正常的现象,不要去理它,专注佛号,妄念渐渐就会少。通常工夫得力在两三年后,每小时有两三个妄念,已经算不错了。妄念不断,总因世缘放不下。现在我们打佛七,是根据弥陀经所说,七天可以成就,只要修到一心不乱,想往生就往生。生死自在,七天念得相应才行,如不相应七十天也没有用。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此段注解大师为我们说明能不能往生的状况,‘菩提正道’,‘正道’即大乘佛法中之真如本性,‘菩提正道’即‘明心见性’,在净宗中说即‘深信’,深信确实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深信释迦佛为我们介绍确属真实不虚,深信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确实不错,这是我们得生净土,一生成佛的亲因。一般讲的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皆属助缘,我们真正发心愿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也全都具足了。一生处世待人接物,有一丝一毫的善心善行都回向西方求生极乐世界,不求今生来世的人天福报,只求往生西方,庄严净土,此心方纯,为殊胜之助缘。古人说:信愿持名为善中之善。此中道理很深。明心见性的菩萨对于这种事理尚不很清楚,若非佛对我们说出来,焉能晓得?凡夫业障习气重,佛虽说明白,还不一定相信,而大菩萨智慧高,闻而憬悟,故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接引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比较容易;世尊在此世界劝我们求生净土难,此法门谓之‘难信之法’。如果听后能信,并接受奉行,即是佛在无量寿经所说的,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否则不会接受,但是这种人究竟不多。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文成印坏’比喻念佛工夫成就,工夫在乎一念,念到纯一,即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及菩萨圣众,为何说‘不来而来’?来与往是从事上讲的,事上确有。从理上讲没有来往。诸佛菩萨是众生心中变现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众生自性变现的,唯心净土,并未离开心外。阿弥陀佛来接引是自己信愿行之感应,信愿行是能感,佛菩萨应现是所感。行人心识往生,非身体往生,身体是我所,心识才是我。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此指凡往生者,多劫善根成熟,无论在家出家,贵贱老少,六道以及胎卵湿化,皆名为善。例如物犹如此中所记载的畜生往生者甚多。倓虚大师说,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住持头陀小庙时一只大公鸡念佛往生,它也可称为善男子。‘闻’是闻慧,闻而信并且发愿求生即用一个‘闻’字代表,即多生劫来的善根成熟。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讲的很透彻,阿阇王子及五百长者,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其善根福德已不小,此世又遇释迦佛,以居士身听佛讲经说法,希望将来自己成佛,要同阿弥陀佛一样,只动了这一个念头,并未发愿求生净土。供养四百亿佛,善根尚未成熟。换言之,这一生中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能信、能愿、一切放下求生净土,他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此种人不多,我们现在劝人念佛,人家不相信,乃是正常的现象。五逆十恶之人,过去世有善根,在这一生未遇到佛法,造作五逆十恶,临终遇到善缘,经善知识指导劝勉,一听就相信,立刻接受,念佛求生,如唐朝张善和之例,乃多生多劫之善根成熟,此善恶之标准不是用平常一般观念来衡量,是要以累世因缘所建立的善因为依据。
《解》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往生是建立在三种不思议的基础上,一、心性不可思议,二、能念之心不可思议,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西方世界是唯心净土。自己的心性与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要专想弥陀,才能把弥陀变成自己,气分交接,真能感应道交。修净土的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至为简易直捷,不必观想参究。所有一切经论应当统统放下,并不需要第二个法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