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讲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无纪录,与中国孔老夫子讲学一样。佛入灭后,弟子们认为老师在世所说法要,如不整理记录保存,年代久远,可能失传。于是弟子们公推阿难主持其事。阿难是世尊的堂弟,又是侍者。世尊成道日阿难降生。世尊讲经讲了二十年阿难才出家,以前所讲未曾听过,所以当其出家时,要求佛将以前所讲为他重述一遍,佛允之。又一说,阿难修得法性觉自在三昧,能于定中彻了一切法,故结集法藏,必推阿难。当结集时有五百罗汉参加,都是世尊在世时的弟子。订有规约,阿难登座转述佛在世所说经教内容,如有一人对某一言词提出异议,即取消不录,以取信于后世,非少数服从多数。在会中阿难一升座,有佛力加持,其相貌很像佛,参加的人认为佛又出世,或他方佛来,或阿难成佛。俟阿难说出第一句‘如是我闻’,则群疑顿释。凡是经典一开端必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若干人俱等语,如会议记录,谓之证信序;其次述说这次法会发起的因缘,谓之发起序。‘如是我闻’的意思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这么说的,我重复说出来,不增不减。‘一时’,我初学佛时怀疑为什么不把年月日写出来。佛在世时印度尚是部落时代,大小国众多,各有各的历法。中国商周时代亦有许多部落而历法则同。此‘一时’二字乃标机感,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时候,如时间倒流,可以回到过去。智者大师隋朝人,距佛有一千多年。他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时,入定,见到佛仍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听了一座。出定后,告其徒众,灵山一会,依然未散。‘一’是‘一心’,一心是真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佛’是主讲人,讲堂在祇树给孤独园。‘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之理至妙。在大乘经中常讲‘体、相、用’,‘体’是理体,‘相’是现象,‘用’是作用。一而三,三而一。‘如’是永远不变。‘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可见念佛一事是有理论根据的,最崇高、最真实、最圆满的理论依据。如完全通达而无怀疑,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即实相念佛。若还有一丝毫放不下或疑惑,就不是实相念佛而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生到西方再把理搞清楚也不迟。

 

‘实相’即自己的真心本性,古德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与净土是事相,心性是实相。心性是‘如’,弥陀净土是‘是’。我们身体是自性变现的,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唯心所变。芸芸众生,山河大地,皆是唯心所现。真心变现真土真身,妄心变现幻土幻身。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虚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幻’是刹那变化的,‘真’是不变的。西方世界是我们的真心变现出来的,妄想心刹那生灭,所以我们的世界是生灭的世界。禅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念佛亦不例外。法门虽多,殊途同归。实相念佛即是用真诚之心念佛。曾国藩先生在其读书笔记中把‘诚’字下一定义,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念佛心中无杂念,把一切妄源舍弃掉,不必想过去未来,一切都不想,真心即显露。心中有我是妄念,心中若有个无我也是妄念,有与无是对立的。空有也是对立的,两边皆无是真清净。六祖不得已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也没有,什么都说不上,此乃性德全体之显露。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执著这个身是我,人我是非,纠缠不断。佛要住在真实境界,一句话也不说,众生如何能开悟?必须随顺众生而说,大家才能懂。大家都说这个身体是我,佛亦说我,佛是随顺众生而说有我,他并不执著我。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接触外面声音谓之‘耳识’,亦称了别。‘亲聆圆音’即阿难亲自听佛讲的。‘如空印空,名闻’,心地永远清净,‘如空印空’谓之‘闻’。时与空皆非实在,‘时’有过现未,‘空’有四方上下,皆由抽象概念中产生的,列于不相应行法。百法中分五类:(一)心法,即心理现象。(二)心所法,即心理的作用。(三)色法,即物质。(四)心不相应行法,非心非心所亦非物质,属于抽象的东西。(五)无为法,即无生无灭法。‘师资道合’,教学相长,教学相契谓之‘道合’。教是由心性中流露出来的教导,一举一动皆为教学的手段。学生领悟教导的含义,说听周足,机缘相合谓之‘一时’。善导大师说,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缘乃无比的殊胜,上品往生,人人有份。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福德人,世间的财富、权利、名声、地位都是假的,只有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是真的。

 

人生苦短,生死疲劳,亟须自救,且起码亦应救度家人眷属。只要生到西方,无论家属在何世界,落何道中,都能看到,且有能力帮助他们。如不生净土,俟业报身终了时,各随业力流转,谁也帮不了谁。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简故称佛。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即圆满成佛。

 

‘大师’之‘大’字有平等性。佛称大师,对一切众生一律平等,菩萨无明未断尽,不能称大师,只能称大士或正士。对出家人更不能称大师,只能称法师。智者大师是天台宗子孙尊敬他而称之,祖师若知一定要诃斥他们。

 

‘舍卫’,中印度大国之名,梵文音译,义为‘闻物’,即名人很多,文化水准高,物产丰富,波斯匿王之首都。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昔日与他国交战,凯旋归来时所生。匿王有一大臣名须达多,译为给孤独,乐善好施,喜救济贫苦。给孤独长者闻释迦佛是一位有学问之人,想邀请他来舍卫大城讲经说法。世尊的学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需一大场所,最后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很适合,房间亦多,乃向太子商购。太子即向给孤独长者开玩笑说:‘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若把我花园铺满黄金,就卖与你。’给孤独长者信以为真,即派工运金铺地。太子又问其为何购买此园如此郑重?他说:‘我请释迦佛来此讲经说法。’太子一听甚为感动就说:‘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作,园内土地算你的,树木算我的。’故称此园为祇树给孤独园。佛亦未辜负他们,在此处住很久,许多重要大经都是在此园讲的。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此段解文说明与会大众排列的顺序。声闻列为第一位,为佛的小乘弟子,皆出家众,常随佛学,又称为常随众。佛法靠僧团维系承传,特别受到尊重,故列为第一。菩萨众通常代替老师教化一方。在中国供养有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其中只有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其余三位均在家相。中国出家人多数受菩萨戒,具有菩萨身份,与南传比丘不同。菩萨亦代表中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随缘度众。六道凡夫住生死,无法脱离轮回。小乘人证到四果罗汉,超出三界,住于涅槃。天人列后属四众之一,多为佛在家归依弟子,品类很杂,如华严五十三参,其中出家者只有五位,其余均为在家菩萨,其身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均有,所以学佛不妨碍任何行业。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