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注释' 
  1。蘅芜——香草。萝薜——藤萝,薜荔。十七回:“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苑,园林。 
  2。软衬、柔拖——蘅芜院的异草香花以牵藤引蔓为多,所以用“软”、“柔”。写色用“衬”,写香用“拖”。 
  3。轻烟——喻藤蔓延生萦绕的样子,如女萝亦称烟萝。冷翠,指花草上的露水。迷曲径、滴回廊——因为这些植物“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所以这样写。高鹗或者别的什么人大概未注意“垂檐绕柱”等描写,以为“滴回廊”不合情理,改成“湿衣裳”,虽有王维《山中》诗“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可作依据,但这里究竟不是在写山行,且“衣”和“曲”也对不起来。 
  4。“谁谓” 二句——谁说只有写过“池塘生春草”名句的谢灵运才有触发诗兴的好梦呢!用南朝诗人谢灵运梦见其族弟谢惠连而得到佳句的典故。《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谢灵运曾袭封康乐公)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怡红快绿(贾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注释' 
  1。两两——指芭蕉与海棠。上一回宝玉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所以,这一律四联,双起双收,中间“暗蓄‘红’‘绿’”。婵娟,美好的样子,指蕉、棠。 
  2。“绿蜡”句——春天里芭蕉叶还卷而未展。绿蜡,翠烛,此喻还卷着叶的芭蕉。小说中说宝玉草稿上先写的是“绿玉”,宝钗看了说,贵人不喜欢这个词,教他改了;还说“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韩翊”是笔误或抄讹的,这句诗是钱珝的,诗题是《未展芭蕉》,见于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全唐诗》卷二十六存其诗一卷。全诗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句句设喻。可见,这句中“春犹卷”三字亦本此,与“绿蜡”二字原是一起构思的。小说穿插对话,指明出处,为了让人知道“春犹卷”就是“芳心犹怯寒” 的意思。这样,与下一句“红妆夜未眠”就不是单纯写景,实在都是借花木以写人,暗示后来怡红院中的生活。 
  3。“红妆”句——海棠在夜里并未睡着。红妆,女子,喻花。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凭栏”二句——海棠如美人凭栏垂下大红色衣袖;芭蕉倚石而植,使山石如被青烟笼罩。栏边海棠,第二十五回有描写:宝玉寻找小红,“走出房门,只装做看花,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下栏杆旁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为一株海棠花所遮,看不真切”。以绛袖喻海棠,如刘诜《欧园海棠》诗:“玉肤柔薄绛袖寒。”以云烟喻蕉,如徐茂吴《芭蕉》诗:“当空炎日障,倚槛碧云流。” 
  5。“对立”二句——仍以蕉棠收结。主人——题咏时应指元春,以后也就是怡红院主宝玉自己。解怜——会爱惜。 
  杏帘在望(林黛玉代拟)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热,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释' 
  1。“杏帘”二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杏帘”从唐诗“红杏梢头挂酒旗”来,见前宝玉题额注。招,说帘飘如招手。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 
  2。“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水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鹅声茅店月”句法。成群戏水、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鉴赏' 
  《大观园题咏》实际上是朝廷中皇帝命题叫臣僚们作的应制诗的一种变相形式。《红楼梦》这部以“言情”小说面目出现的“政治历史小说”,常常采用这种障眼法来描写他所不便于直接描写的内容,以免被加上“干涉朝廷”的罪名。所以,在这些诗中除了蔑视功名利禄的贾宝玉所作的几首外,大都不脱“颂圣”的内容,这是并不奇怪的。 
  但同是“颂圣”,也因人而异。林黛玉所作就颇有应付的味道,如“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即是。命人赋诗者何尝不知其为了做诗而矫情地粉饰太平,但只要有这样的本领,能说得符合自已的政治需要,就加以表奖,真话假话倒无关紧要。宝钗的诗则可以看出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文风,完全出于她的本心本意。她受到称赞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从匾到诗,还是个性化或暗合人物命运的。迎春为人懦弱,逆来顺受,所以自谓能“旷性怡情”。她缺乏想象力,所以诗也写得空洞无物。探春为人精明,因知“难与薛林争衡”,不如藏拙为是,故只作一绝以“塞责”,但“何惭学浅”之语,与迎春言“羞”、宝钗称“惭”,自不相犯,都表现各人的个性。她题“万象争辉”,写高楼崇阁气势巍巍,和惜春赞美造化神力,又都彷佛无意中与她们后来一个嫁得贵婿、一个皈依佛门等事有瓜葛。李纨,小说中虽说她父亲“不十分令其读书”,但毕竟出身名宦,“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诗者”,非寻常家庭妇女可比,她后来被推为诗社社长,除了因年长之外,也说明她还是懂一点诗的。她作的七律也很符合这种虽乏才情但尚有修养的情况:诗中或凑合前人旧句,或借用唐诗熟事,都还平妥稳当,所题“文采风流”四字,似亦能令人联想到后来贾兰的荣贵,至于“未许凡人到此来”等语,又与她终生持操守节的生活态度切合。如此等等,读《红楼梦》诗词时都是应该注意到的。          
续《庄子·胠箧》文(第二十一回)    
  (原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敗窕僦椋〉敛黄稹7俜歧簦衿颖桑黄识氛酆猓癫徽婚椴刑煜轮シǎ袷伎捎肼垡椤_伊桑寰纳踔煜率既撕浯弦樱幻鹞恼拢⑽宀剩豪胫熘浚煜率既撕涿饕樱换倬成婢兀瑪児呏福煜率既撕淝梢印!
  (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说明' 
  袭人反对宝玉与黛玉接近。她一边拉拢宝钗,叹苦说:“姐妺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边风。”一边对宝玉弄性气撒娇,故意不加理睬,冷淡他。宝玉恼恨之余,饮酒,读《南华经》,有所感触,趁着酒兴,提笔续了这一段文字。 
  庄子,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天才的文学家。他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以后靠编草鞋为生。《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后学所作,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又称《南华经》。《胠箧》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