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惨死,父亲被害,儿子拥兵叛父,大陆沿海百姓流离疾苦,这一连串的打击,对这位钢铁般的英雄,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十几年的征战,落得如今局促在东南的海岛上。郑成功心力交瘁了。
五月初一,郑成功得了风寒,一下病倒了。开始时,他还强挣扎着起床办公,与文武官员议论国事,以至于大家竟未发现他有病。他还是照常每天登上将台,用望远镜暸望澎湖方向,盼望大陆能有船来。到了五月初八,郑成功照旧登台暸望。回到书室后,他命人取出冠带,端端正正穿好,又命人取出《太祖训》,放在案上,然后恭敬地向《太祖训》行礼。
《太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的一部书,书中为子孙后代规定了许多禁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为的是大明皇朝长治久安,万年永固。如今大明江山已落入清人之争,复明路程极其渺茫,面对《祖训》,郑成功真是百感交集。
他坐在胡床上,让人上酒,他翻开《太祖训》逐章阅读,读一章就喝一杯酒。读到第三章时,郑成功长叹一声:〃自从国家飘零以来,我枕戈泣血17年了。现在即将离开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啊,天啊,为何忠臣如此难当 ?〃郑成功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他把别人送给他的药抛在地上,顿足抚肩,大呼而逝,死的时候双手捂着脸。
这一年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
郑成功死时双手覆面,表现出其感到无颜去见九泉下明朝先祖的心情。
一代将星殒落了。郑成功一生短短39年,从一个年轻士子成长为一代名将。他本来可能在和平环境中成为一名文士,或以文采名扬四海,或以政绩显赫官场,也或者碌碌无为而老死牖下。而时代将他呼唤了出来,使他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军。
他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企图力挽狂澜,扶起倾颓的明朝大厦。他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才干创造出了辉煌的事业。但这辉煌如同长天中的一道闪电,转瞬即逝了。郑成功南北转战17年,但他的事业却似乎刚刚开始,然而却嗄然而止了。
郑成功可以取得一个个局部的胜利,但整体的失败几乎是在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朝的天数已尽,气数已绝,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这大势是众多因素决定的,它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偶然的因素。
历史大势造就了郑成功这样一代英雄,又注定他的必然失败。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留下了壮丽的故事、不屈的气节让我们去品味、感叹,他用自己的崇高品格树立了一个人间楷模。
郑成功逝世后,郑经继承父业苦心经营,但内讧不断,清廷又不断进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经被迫放弃厦门,退至台湾。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郑经死于台湾,其长子郑克爽监国,但不久被郑克爽发动宫廷政变,郑克爽继延平郡王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清靖海将军施琅率兵攻打台湾。台湾战败,郑克爽下令剃发降清。八月十五日,施琅进至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明朝尾声的最后一个音符至此终止了。
郑成功及其子孙与清军作战数十年,但清廷对郑成功等人的人格却极为敬重。康熙三十九年,清圣祖下诏说〃郑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他敕令遣官护送郑成功及其子郑经两柩回福建归葬南安,建祠祭祀,并拨给守墓人户。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因牡丹社之事赴台,与台湾进士杨士芸等上疏清廷请求为郑成功在台湾建祠,并列于祀典。清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追谥郑成功为〃忠节〃,在台湾建祠。
沈葆桢亲自为祠堂正殿撰写对联: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在延平郡王祠里还有这样两首楹联,一是台湾巡抚唐景崧写的:
由秀才封王,拄挣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另一是台湾巡抚刘铭传写的: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臣,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业,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郑成功短短一生的壮举,激励着后人,留名于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