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立三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行。这种极不正常的领导方式,必然导致中国革命的失败。    

 


第五部分落难苏联的十五载春秋(1) 

  在王明手下的七年,是不堪回首的七年……    

  一个偶然的机缘,一个名叫丽扎的俄罗斯姑娘    

  走进了李立三的生活 ;    

  从此,他们开始了数十年的患难与共……    

  一、王明利用一切机会“批判”李立三    

  根据共产国际的通知,李立三于1930年10月下旬到达莫斯科。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随即召开了一系列针对李立三的批判会。在这些批判会上,李立三态度诚恳,反复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态度,获得当时在共产国际任职的大多数人的好评和赞许。如萨活洛夫在发言中评论说:“立三先在东方部承认并忏悔了错误,第二次进了几步,今天到了最高点。”库西宁当即表态说:“立三在这里很勇敢地实行自我批评,这是很好的……我应当说,立三的自我批评是给我一个很好的感想,这里的确没有两面派的手段。”    

  但有匈牙利的列宁之称的伯拉昆,在发言中却表示不相信李立三已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他讥讽李立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那么轰轰烈烈地反共产国际,如今又表现出这么忠诚地拥护共产国际,一夜之间,判若两人!他以自己为例,追述他从前犯过错误,经过好几年的深思熟虑,才有相当的了解。他要求李立三作深刻的反省,不只口头承认错误就算。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曼努依斯基对李立三的检讨做了这样的结论:“尽管李立三自我批评精神很好,但他还是一个很坏的布尔什维克。为着惩罚立三同志起见,要他在这里进一进布尔什维克的学校,要他了解自己错误的实质,不是随随便便的速成,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去学习。我想(中共)中央虽然只叫他来做报告,可是现在他不用回中国去。立三同志应当在这里留这么几个月,同着共产国际纠正自己的错误。”    

  至此,共产国际对李立三的批判宣告结束。李立三遵照共产国际的决定,留在莫斯科,以研究生的资格进入列宁学院学习。    

  但是,靠反对“立三路线”起家的王明,在时过一年抵达莫斯科以后,仍不放过对李立三的批判。因为对李立三的继续批判,一则可以借以抬高他自己,二则可以对其他持不同意见者以恫吓,可谓一箭双雕。    

  王明以他的特殊地位,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共代表团和共产国际东方部等处,没完没了地继续召开批判李立三和“立三路线”的会议。即使是其他内容的会议,也要在开始时加一段批判李立三的内容作为前导。    

  本来王明在1930年11月下旬在国内赶写的《两条路线》意见书,没有批判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而是批判李立三“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大批瞿秋白和六届三中全会的调和主义错误,提出了新的“左”倾路线的理论与纲领的,为了批判李立三的需要,王明到莫斯科后不久——1932年3月把《两条路线》改名为《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加以出版,补充了反“立三路线”和反罗章龙的斗争内容。同年11月7日又再次加以翻印。继之,又在《革命的东方》刊物上发表了《反对中共党内的李立三主义的斗争》。    

  图07:1931年,李立三在苏联    

  虽然中共中央曾经决定李立三同时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但王明公开批判李立三的活动,没完没了,一直搞了三四年,直到1935年秋,才把李立三安排在共产国际主办的国际工人出版社担任中文部主任,后来又指派李立三主编《救国时报》。但即使在这时,李立三仍然不时受到王明的指责。    

  二、李莎传奇    

  众所周知,李立三后来的夫人是苏联人,在中国的名字叫李莎。李莎嫁给李立三,正是李立三在苏联落难的时候。    

  李莎的原名是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古老的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父亲为她取的乳名叫丽扎。丽扎的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前妻为他生了六个子女,因肺病离开了人间。丽扎的生母,是在十一岁时成为孤儿到其父亲家里当佣人。在父亲64岁丧妻后,由佣人续弦。随后又生下了丽扎与她哥哥兄妹二人。丽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八。这个小宝贝疙瘩,特别受家里人的宠爱。她那美好的幼年是在草原地带的农村度过的。    

  但是,美景不长。正当她睁大眼睛向人们露出微笑时,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战争的硝烟,一下子撒满了伏尔加河,弥漫了晴朗的天空。田园荒芜了、花儿凋谢了。父亲于19l9年病逝,家庭破产了。    

  1920年,苏俄的内战结束了。但是,国民经济的烂摊子,加上几个月不下一滴雨,粮食颗粒无收。长期的干旱蔓延到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形成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灾荒伴随着饥饿,萨拉托夫省的广大农村饥荒四野,人们只能以野草树叶充饥,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为求生存,1920年秋,丽扎的母亲不得不痛心地把童年的儿子送到一个富农家里当牧童,带着年仅6岁的丽扎,背井离乡,迁居到莫斯科投靠亲友。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有摆脱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包围及经济封锁,生活物资供应相当困难,每人每日只有300克黑面包配给,连土豆皮也舍不得扔掉。房间没有暖气,要去野外拾柴回来生炉取暖做饭。    

  为谋生计,母亲只得进一家缝纫工厂做工。艰难的童年生活,把丽扎磨炼得很坚强。她,什么也不挑剔,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    

  1922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情况逐渐好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星照耀下,小丽扎开始上小学念书。就在她上小学二年级时,学校成立供销社。丽扎凭着她的聪明睿智和活动能力,被推举为学校供销社的小“经理”,跟随着老师从仓库里领来铅笔、钢笔、笔记本、橡皮等学习用品,在小门市部出售,她管理得井井有条毫无差错。    

  她在学校里是活跃分子,参加体操组、合唱团,游泳、滑冰,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锻炼。刚满十一岁就加入了少先队。她们穿上队服:白衬衣、小蓝裙子、鲜红的领巾,整齐地排好队,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军号来到莫斯科红场,参加隆重的全市性入队仪式。在庄严的列宁墓前,面对克里姆林宫的高墙下革命烈士安息之地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丽扎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她系上红领巾后,全校选举学生会主席,无数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异口同声地喊着基什金娜——基什金娜!她啦,11岁的小“主席”,脸儿涨得红红的。她知道,这是大伙对她的信任;她懂得,这是“革命”的需要。当她唱着歌,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里时,常常被一件事情搞得心绪烦恼。就是:不信仰鬼神的苏维埃人,大家都在为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努力奋斗。可是,妈妈偏偏还信奉着那个给谁都带不来任何好处的“上帝”。一天,丽扎见到妈妈又在面对墙上的圣像祷告,便高声地喊道:“妈!咱们家再也不能挂圣像了,同学们知道了会笑话我的!”妈妈闻声惊异地望着女儿,痴情地盯着墙上的圣像,眼睛黯然无神。半晌,才嗫嚅道:“那、那就依你的……”    

  小丽扎把圣像摘下来了,妈妈却依旧呆呆地注视着原来挂着圣像的那面墙壁,好久好久。    

  11岁的小“主席”、“经理”充满了胜利的欢乐。    

  1928年,丽扎艰难地念完了初中。凭她的成绩,本来可以继续去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但是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命运不能由她摆布。当时,还处于新经济政策时代,整个苏维埃在经济上都还比较困难,她不得不放弃升学的机会,转到劳动部门去登记,寻求一个半工半读的学校学习。这样,既不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还可以为家里增添一点经济收入,补助母亲的不足。经劳动部门介绍,她终于去投考了由国家出版局举办的一所半工半读印刷技术专科学校。从此,她开始了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上午学习装帧设计和排版,下午分散到各出版印刷单位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