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
1977年下半年到1978年初,其他一些实验室也接连报告了一批真核基
因是隔裂基因,包括兔β珠蛋白基因、小鼠免疫球蛋白基因、酵母tRNA基因、
果蝇rRNA基因等等。此后,隔裂基因的报告越来越多,终于使人们认识到,
隔裂基因乃是真核基因普遍的特征性结构。以人类为例,迄今已查清的人基
因中,除干扰素基因等极个别的例外,全都是隔裂基因。
隔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即出现于mRNA中的相应DNA序列,称为“外显
子”;隔裂基因中的间插序列,即不出现于mRNA中的相应DNA序列,称为“内
含子”。不同的基因其内含子数目有多有少。人类的各种珠蛋白基因都只有
2个内含子;人类有一种在肌肉细胞内表达的DMD基因 (这个基因突变后会
导致著名的遗传病“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至少有78个内含子,把基
因隔裂成至少79个外显子。一般来说,内含子的长度反而远远超过外显子的
长度。例如,DMD基因总长为230万至240万碱基对,其mRNA(代表相应的
外显子)长度仅为1。4万碱基对。早年估计一个基因约长1000碱基对,真是
需要大大地修正了。
基因转录时,起初是形成一个“前转录物”,那是包含相应于外显子、
内含子的序列都在内的mRNA前体分子,然后,通过“剪接”,即“剪”去相
应于内含子的序列,把相应于外显子的序列“接”起来,形成成熟的mRNA
分子。假如剪接过程有一丝一毫的差错,那怕只差错1个核苷酸,mRNA上的
遗传信息就全乱套了。是什么保证了剪接的精确性呢?香邦和布雷思纳克分
析了当时已发现的90个内含子,发现每个内含子转录物都是从GU(DNA上为
GT)开始,以AG结束,无一例外,从而提出了香邦…布雷思纳克法则即“GT…AG”
法则。“GT…AG”法则保证了剪接的精确性,其突变会导致剪接错误。已经发
现人类的一种β地中海贫血就是由于剪接点的突变造成的。
不同的剪接方式包括不同的转录起始点可使一段 DNA转录成不同的
… Page 90…
mRNA。上面提到的人DMD基因总长230万至240万碱基对,就是因为它在肌
肉中表达时,作为转录单位的基因长230万碱基对,而在脑中表达时,由于
转录起始点比起在肌肉中表达时要更上游10万碱基对,因而总长240万碱基
对。这样,“一基因一酶”或“一基因一多肽”的概念也要加以修正了。
总之,在研究真核基因时,一切都要从隔裂基因这一特征来考虑。
1993年,罗伯茨和夏普因发现隔裂基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
奖。应该说,香邦与布雷思纳克在隔裂基因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是很大的。无论是罗伯茨还是夏普还是香邦与布雷思纳克,都具有“尊重事
实”这一崇高的科学家品质。香邦与布雷思纳克仅仅是因为所发现的事实较
为复杂,一时难以解释,所以虽然发现的时间比罗伯茨和夏普早几个月却未
能获奖。不管怎样,这三个研究小组“尊重事实”的优秀品质,都是所有从
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效法的。
… Page 91…
放大了几十万倍的DNA样品
——马利斯发明基因扩增技术
1983年4月的一个星期五晚上,38岁的马利斯正手把方向盘,在月光下
驾车行驶在通往北加利福尼亚红杉林县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上。谁都未曾料
到,在这3小时的旅程中,他会灵机一动想出一项对人类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的技术,这就是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只过了10年,马
利斯就因此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利斯1945年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1962~1964年在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佐治亚技术学院学习化学,获学士学位。1966~1972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城的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
位。获学位后,到堪萨斯州劳伦斯市的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和旧金山加利福尼
亚大学做博士后。1979年受雇于加利福尼亚州埃默利维尔市的塞特斯公司。
马利斯从小就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的兴趣更为广泛,
还曾涉足于诗歌、散文、小说、摄影、音乐等领域,思维十分活跃。用他母
亲的话说,“他的头脑是超人的。”然而,塞特斯公司雇用他,是要他专门
为用户合成一种叫做“寡核苷酸探针”的分子。寡核苷酸是核苷酸以特定序
列排列的短链,能特异性地结合单股DNA中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因此在以放
射性同位素标记后就可以作为探针去检测DNA样品中是否含有特异性的核苷
酸序列,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具。不过,合成寡核苷酸探
针的工作本身却因为有了自动化的合成仪器而成为一项简单的重复劳动。到
了1983年,马利斯对这项索然无味的工作已经完全没有兴趣了,实验室冰箱
里堆满了自动化仪器制造出来的寡核苷酸分子,马利斯的脑子也有条件可以
去思考许多别的问题了。
那天晚上马利斯在驾车时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改进英国科学家、两次诺贝
尔奖获得者桑格所建立的DNA序列测定技术。他认为他的改进方案十分简
单:加热使DNA双链解开成为单股 (分子生物学上称为“变性”),合成1
对分别与每一单股上某段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并使之与每一
单股按互补序列结合(分子生物学上称为“退火”),在4种三磷酸双脱氧
核苷存在的情况下加入DNA聚合酶,使引物按所结合的DNA模板的序列延伸
其互补核苷酸,根据所延伸的互补核苷酸就可以知道模板上的核苷酸,从而
测定模板DNA上核苷酸的排列序列。马利斯接着思考各种可能使他的改进方
案出现差错的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假如样品不纯,含有游离的三磷
酸脱氧核苷,就会取代在实验时加入的三磷酸双脱氧核苷而干扰实验结果。
马利斯几乎每行驶1英里,就会萌发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但都是一
想出来就被否定了。后来,当他往下驶向安德森谷时,突然产生了一种从美
学和经济学角度都引起他极大兴趣的想法:分两次使用DNA聚合酶,即在正
式反应之前,先用DNA聚合酶预先进行一次假反应,把混入样品的三磷酸脱
氧核苷去掉。
想到这里,马利斯的思路一下子跳跃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分两次使用
DNA聚合酶,进行2次反应,实际上使DNA样品又加倍了!
马利斯兴奋极了!他开始心算2的各次方:他大致记得2的10次方为
1024,2的20次方为1000000左右。他把车停下,拿出铅笔和纸计算,果然,
… Page 92…
2的20次方是1048576。也就是说,1段DNA样品或1个基因,在1对寡核
苷酸引物和4种三磷酸脱氧核苷存在的条件下,经DNA聚合酶的作用,通过
“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这样的20次循环,只需1个小时多一点,
就可以扩增成为百万左右的拷贝。据马利斯自己说:“那一夜,因为DNA炸
弹在我脑海里爆炸而使我无法入睡。”
星期一他回到塞特斯公司后,立即以DNA聚合酶为题进行一次文献检
索。没有发现有关DNA体外扩增方面的文献。1984年他申请了专利,并在塞
特斯公司的科学年会上贴出了一张描述PCR的海报。马利斯说:“分子生物
学家和其他研究DNA的人看到了PCR竟然如此简单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几乎都
是: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PCR技术以后又得到不断的改进。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改进是改用从美国
黄石公园温泉中耐热水栖菌提取的耐热TaqDNA聚合酶。马利斯起初用的大肠
杆菌DNA聚合酶由于高温失去活性,所以20次循环就要加20次酶。改用Taq
DNA聚合酶后只需加1次即可。这项改进使自动化热循环仪的研制成为可能。
PCR的应用实在是太广泛了。1993年在上海举办的东亚运动会是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