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威廉·哈维终于完成了塞尔维特被迫中断的血液循环研究工作。
1578年4月1日,哈维生于英国的福克斯通。小哈维聪明伶俐,16岁考
进剑桥大学,19岁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又进入意大利帕多大学学医,
毕业后获医学博士学位。就学期间,哈维一度生病回家休养。母亲请来了民
间医生,当时欧洲医生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是“放血”。年轻的哈维在多次
接受放血治疗时,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血液为什么能不停地流出来?它在
体内是怎样流动的?
在获得医学博士后,哈维返回了英国剑桥大学,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解
剖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医生。在这儿,他每年都要参加几次死
刑犯人的尸体解剖。每次解剖,他都要做极为详细的记录,一边观察,一边
思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积累,他越来越怀疑自己原来崇拜的偶像盖
仑,认为他的体系的理论与事实相距甚远。长久孕育在哈维心中的反叛精神,
… Page 8…
渐渐地显现出来。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哈维不是在书本上寻找答案,而是到自然界中去找
答案。他提出了“以实验为依据,以自然为老师”的研究原则。
哈维的实验室有着各种动物的心脏,猪的、牛的。哈维一面解剖着这些
心脏,一面自言自语:“估计人的每一心室大约也就容纳2英两血液吧,若
每分钟心脏能跳72次,每次排出2英两血液,则1小时内每一心室可排出
8640英两血液,约245千克,这要相当于四个普通人的体重了”。
盖仑曾说:“血液是肝脏制造的”。可人在1小时之内能制造出这么多
的血液吗!为什么没把人体胀破?这多余的血液又流到何处去了呢?
哈维曾把猪等动物的血液全部放掉,计量一下也不到10千克,由此他推
论人体内的血液也不会太多。这么点血在体内是如何运行的?多少年前被提
出的这个问题,又摆到了面前!
只有认为血液是不断循环的才可解释这些现象。1616年,哈维做了一个
简单而又有效的绷带实验。
他先用绷带在人的手臂上结扎动脉管,很快发现在结扎的上方,即靠近
心脏处动脉明显鼓胀起来,这说明动脉中的血液是来自于心脏的。接着他又
将静脉扎起来,结果在结扎的下方即离心脏较远处,静脉很快胀大,表明血
液是从静脉流到心脏的。
此后,他继续对蛇等40余种动物进行了活体解剖和实验,并做了大量的
人的尸体解剖,越来越坚信他有关血液循环的发现是正确的。
1628年,凝集着哈维20多年心血与革新精神的专著《动物心血运动的
解剖研究》终于出版了。哈维向公众宣布,心脏好像一个“水泵”,在“瓣
阀”的控制下把血压提高,通过“泵”的搏动将血液打入动脉,从大动脉到
小动脉,流到全身,然后由较小静脉流向较大静脉,最后流回心脏。
哈维的心脏血液循环论一句话也没有批判盖仑学说,但却粉碎了盖仑为
首的根深蒂固的旧观点。
然而,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出版后,给哈维带来的却是灾难。一些有名
望的权威群起而攻之。哈维的旧友,著名解剖学家,巴黎医学院院长阿兰最
先起来反对哈维理论。著名的爱丁堡大学教授普里姆罗斯,用 14天时间写了
一本书,强词夺理地说“如果解剖上的事实与盖仑描述的不一样的话,那么
只能说,不是盖仑错了,而是盖仑以后的自然界发生了变化”。为了嘲笑哈
维,他甚至讲:“以前医生并不知道血液循环,也会看病。”
哈维感到最为痛苦的是,他的病人也急剧地减少了,医业开始衰落。病
人认为他是精神失常的医生,不信任他。哈维被讥讽为“循环的人”,这个
绰号并不是由于相信血液循环理论而为他戴上的,而是这个词在拉丁文里是
指“庸医”。那些在大街上卖药的小贩子,以此来辱骂哈维是江湖医生。
幸而哈维当时已是国王的御医,有国王的保护,才没有受到人身摧残。
哈维对来自各方的攻击保持缄默,继续进行研究。由于条件所限,虽然
哈维当时并没有找到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通途径,但他坚信总有一天会证明
自己理论的正确。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1661年,在哈维去世后4年,血液循环的有力证据
终于被发现了。意大利医生马尔比基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一种把动脉和静脉连
接起来的血管。这种血管像毫毛一样细,于是马尔比基把这种血管叫做“毛
细血管”。血液循环理论至此乃告完成。
… Page 9…
在哈维时代,还没有显微镜,他手边的工具,除了解剖刀、剪刀、镊子
之外,只有一个手持放大镜,哈维理论的建立全靠他自己不断的实验,这是
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哈维是近代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他使生理学成为科
学。他敢于冲破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在斗争中确立他的新学
说。这一伟大功绩将永远为后人所崇敬。
… Page 10…
他看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
300多年以前,荷兰一个看守大门的无名之辈,用自制的魔眼,第一次
看到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
在这个五花八门的天地中,生息着千百种微小生物,它们有的像小圆点,
有的像曲线,有的身上长着小毛毛,有的还拖着一条长尾巴……。这是人类
对这个奇妙世界的第一次“访问”,这位勇敢的访问者名叫列文虎克。这次
成功的“访问”,使这位没有上过一天大学的列文虎克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于荷兰的德夫尔特城。他的父亲是一个编箩筐和
酿酒的小商人。不幸的是,未等列文虎克成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维
持家庭生活,16岁的列文虎克离开了学校,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家杂货
铺当学徒。在这里,白天,他面对络绎不绝的荷兰家庭主妇为一分两分钱争
得面红耳赤,耳听现金抽屉中硬币的叮当声;夜晚,店铺打烊以后,他靠着
昏暗的烛光读着借来的各种书籍,书中上至天文,下至生物的知识,引起了
他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杂货铺的隔壁是一家眼镜店,这是列文虎克最爱
去的地方。在这里,他与眼镜店的工匠聊天,他将书中读到的一些有趣故事
讲给工匠听,工匠则教会了他怎样磨制玻璃镜片。这是一门非常有用的技术,
此后,磨制镜片有节奏的沙沙声几乎伴随了列文虎克整整一生。
6年的学徒生涯很快就过去了。这对列文虎克来说,正是充满幻想的时
期,他最强烈的愿望是,如果能制造出一种放大的魔镜,用它来观察自然界
的许多小东西,这该多么有趣啊!
告别了学徒生活,列文虎克又走上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为了生活,他不
得不四处奔走。又过了许多年,他才回到了家乡。在这里,只会讲荷兰语的
列文虎克被人看作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人。在当时,荷兰语被鄙视为渔夫、店
主、挖沟人的语言。有教养的人应该会讲拉丁语,而他连读也不会读。他先
开了家杂货店,最后做了市政府的看门工人,每天打扫门前垃圾,定期爬上
钟楼向全城市民报告时间。工作极为简单,收入也仅够过日子。但列文虎克
有自己的兴趣所在。
他最大的嗜好就是不停地磨镜片。他有着坚不可摧的研究者的好奇心。
他知道,通过透镜看到的东西比肉眼大得多,也非常有趣。他发誓要磨出世
界上最好的镜片。一天天过去,一次次失败,磨呀磨,他双手不知磨出过多
少血泡,他也忘了妻子儿女,顾不得去看朋友和邻居,大家以为他有些精神
失常了。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列文虎克终于磨出了光洁透亮的镜片,
他把两块镜片隔开一些距离,固定在一块金属板上,再装上一个调节镜片的
螺旋杆。一架在当时最为精巧的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