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皮层的活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1924年,巴甫洛夫75岁时,前苏联科学院为他新建了一个生理学研究
所,后被命名为“巴甫洛夫生理学研究所”。1929年,他80岁寿辰时,又
在前列宁格勒城附近的科尔村为他建设了一个像城镇似的,世界上独一无二
的生理学研究中心,这个村后被称为“巴甫洛夫村”。
高尔基说:巴甫洛夫是“一位经过坚强锻炼的和精雕细琢的极其稀有的
人物,这种人物的经常功用就在于探索有机生命的秘密。他好像是自然界为
了认识自己本身而特意创造出来的一个极其完整的生物。”
… Page 60…
揭开输血反应的谜底
——兰茨坦纳发现人类不同血型
人体内流淌不息的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体失血过多,就会有生命
危险。现在人们都知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只要输入同血型健康人的血
液,就可以挽救生命,输血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输血作为一种治疗
方法的历史还不到一个世纪,然而人类认识输血却经历了漫长的道路,甚至
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很敬畏地看待血液,认为它是生命的源泉,并试
图用血液来延年益寿或者是挽救濒死的生命。在古罗马的角斗场里,得胜的
角斗士会把对方的血液喝下去,以期获得对方的勇气和力量。饮血疗法,也
曾在世界上风行一时。据历史记载,1492年罗马教皇生病,喝了3个男孩子
的血,结果连他在内4个人全部送了命。在医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不可能
真正利用输血治病。1616年,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为输血奠定了
科学基础。1667年,有人成功地在狗之间进行了输血。同年,法国人丹尼斯
首次把羊血输给一个贫血病人,病人的病情似乎好转了。后来,他又把羊血
输给精神病患者,发现病人陷入休克状态,他又继续给病人输入羊血,结果
病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输血在法国被禁止了,这个禁令甚至被扩大到几
乎整个欧洲。在这以后的150年间,输血进入“黑暗时代”。
直到19世纪,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才重新尝试输血。他发现了动物
血输给人的危险性,主张用人血相输。1818年,他成功地用输血救活了一名
产后大出血的产妇,成为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的第一例。接着,许多医生循
着布伦德尔的足迹,对输血的方法和器械作了各种改进,使许多濒临绝境的
病人,在接受输血之后,重新恢复了健康。
然而,在大量的输血临床实践中,事故却接连发生:有的病人在接受输
血后,会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头痛胸闷、呼吸紧迫和心脏衰竭等症状,甚至
会死亡。开始人们认为这也许是输入的血液发生凝固造成的。但当有效地解
决了防止血液凝固的问题以后,输血反应仍经常发生。人们又猜测,可能是
输血过程中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然而严格采用了无菌术后,危险依然时常发
生。
为什么有的人接受输血后可以完全没有反应,而有的人却发生致命的反
应?难道是种族差异造成的吗?事实作出了否定的回答。那么是否性别差异
或血缘差异的缘故呢?也不是,因为父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同性别输血,
有时也会发生致命的输血反应,只不过比例小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
看来,显然是血型不合造成的输血反应,但当时的人们不了解这些,输血重
新陷入了“黑暗时代”。血液被生理盐水替代而输入人体,差不多持续了半
个世纪。
为了揭开输血反应之谜,人们进行了种种探索和研究。其中,奥地利医
生、病理学家卡尔·兰茨坦纳首先揭开了谜底。
1900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工作的兰茨坦纳正在研究发热
病人血清中的溶血素,这些溶血素能溶解正常人的红细胞。可是研究结果表
明,溶血素与发热病人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他却注意到正常人血清中存在
一种凝集素,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于是他想到了输血反应。输血反应
… Page 61…
的原因,是不是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与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缘故呢?
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于是他召集来实验室里的五位同事,同他们谈
了自己的设想,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作一次实验。同事们很支持他。
于是他小心地从每个人的静脉里抽取了一小管血液,再抽出自己的血,然后
把它分离成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清和鲜红色的红细胞盐水悬液两部分。接着,
他把来自同一个人的血清,分别滴在6个载玻片上,又把从每人的血液中分
离出来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几个载玻片上的血清滴入红细胞后,呈现均匀的
淡红色;而另几个载玻片上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红色的凝集块散布在
淡黄色的血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点意思。再看看第二个人的情况。兰茨坦纳又把第二个人的血清一一
滴在6个载玻片上,再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血清上,结果,同样出现
了上述两种情况。
兰茨坦纳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团的,用“+”号表示,不
出现凝集团的,用“—”号表示。当他把六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的方法试验
一遍后,就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这张著名的表格,包含着现
代血液分型的一些基本原理,又被称为“棋盘法”:
红细胞
Dr。 St。Dr。 P。Dr。 S。 Dr。 E。 Z。 L。
血清
Dr。 St。 — + + + + —
Dr。 P。 — — + + — —
Dr。 S。 — + — — + —
Dr。 E。 — + — — + —
Z。 — — + + — —
L。 — + + + + —
(表格中的外文字母为各实验者的代号)
兰茨坦纳对这张表格着了迷,一连几天,他对这张表格凝神思考,苦苦
分析。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而不
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
那絮状团块就会堵塞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反应。这一点充分证实了他原先的
猜想。他抑制住内心的兴奋,继续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六个人的反应恰
巧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和第六例,全部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兰
茨坦纳把它们划为A型;第二和第五例的凝集反应相同,划为B型;第三和
第四例也相同,划为C型 (即现在的O型)。
根据上述结果,1901年,兰茨坦纳正式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
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产生的凝集,是导致输血反应的真正原因。他指出,
这一发现对于临床输血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他还用A型和B型的血清,制成
用来测定人类血型的标准血清。只要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
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1902年,狄卡斯德罗医生对155名正常人重复了兰茨坦纳的实验,发现
151人的反应类型与兰茨坦纳宣布的血型反应完全相同,而另外4人的红细
胞,除了和自己的血清不发生凝集以外,对其他人的血清都发生凝集,这说
… Page 62…
明还有第四种血型存在。由于这种血型的人较少(约占人群的1/10),兰茨
坦纳只做了6个人的实验,所以没有发现它。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