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这些衣衫槛楼的不速之客。然而,退伍老兵们似乎并未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为
麦克阿瑟将军曾对他们的一位领袖说过,即使到了不得不赶走他们的时候,他还是
打算让他们体面地撤出。后来有消息说,政府已经派出军队来对付他们了,但他们
还未觉出是件坏事,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新兵老兵一见面,一定会拥抱起来的。
7月28日上午11点多,华盛顿警察局长格拉斯福德乘坐一辆摩托车来到现场,
命令警察把退伍老兵们赶走。双方发生冲突,警察向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们开了枪,
当场打死两人,打伤多人。总统闻讯后,立即招见陆军部长赫尔利,要他出动军队。
赫尔利马上给麦克阿瑟下了一道命令:
你立即把美军部队开进混乱的现场,与现在负责该区域的哥伦比亚特区警方密
切合作,包围受影,向的地区,将肇事者驱散,不得延误。把所有抓到的人交给民
政当局。在你的命令中,要坚持这一点,即对呆在有影响地区的每一个妇孺要给予
关照和体贴,采取一切与本命令的正确执行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早就按捺不住的麦克阿瑟接今后决定亲自执行这次任务。据德怀特·艾森豪威
尔后来回忆说,他曾劝麦克阿瑟不要亲自出马:〃街头打架,将军犯不上插手。〃但
麦克阿瑟不同意,宣称:〃叛乱的苗头出现了,麦克阿瑟决定亲临督战。〃当时他没
有穿军装,便派一名勤务兵到他家里拿。艾森豪威尔不主张穿军装,说〃这是政治
事件嘛〃,但麦克阿瑟认为既然这是一次军事行动,就应该穿军装,并命令艾森豪
威尔和其他人也穿上军装。军装取来了,而且是军礼服,肩上佩戴着四星上将的肩
章,胸前披挂着八排缓带和勋章。在临出发前,他恶狠狠地说:〃我们要打断这些
人的脊梁骨。〃
此时,白宫发布公报说,总统宣布军队将要〃对闹事和违抗民政机关命令的人
进行镇压〃,并声称跟警方发生冲突的人〃纯系共党分子〃。下午4点多,麦克阿瑟指
挥部队浩浩荡荡地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开过来,打头阵的是乔治·巴顿少
校率领的挥舞着军刀的第3骑兵团,紧接着的是步兵、工兵部队,最后还有6辆
坦克压阵。当身穿军礼服、腰系武装带、足登马靴,胸前挂满绶带和勋章的麦克阿
瑟神气活现、耀武扬威地出现在宾夕法尼亚街头时,在那些衣衫槛楼的退伍老兵的
映衬下,立即形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几十名摄影记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
镜头。
巴顿的部队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观者)发起冲击,用刀背无情地劈砍手无寸铁的
男女老少。〃滚开!〃骑兵们吆喝着。围观的群众则高声回敬:〃不要脸!不要脸!〃一
个头发斑白的老兵叫道:〃老天爷,要是我们有枪就好啦!〃另一个老兵则向冲过来
的骑兵责问道:〃伙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在阿尔贡苦战,那时你在哪儿?!〃
紧跟着,步兵也冲了上来。他们向人群投去一枚枚催泪弹,刹时间,一股股烟
雾笼罩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围观者四处逃散。老兵的家属们流着眼泪、喘着粗气、
拖着孩子、拿着炊具,从破烂的木板棚中踉踉跄跄地跑了出来。陆军部长那道关照
和体贴每一个妇孺;采取…切人道措施的命令,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抵抗停止了,老兵们拖家带口地退却了,但后面的军队仍步步紧逼,继续投掷
着催泪弹,像驱赶畜群一样。到晚上9点钟,逃难的老兵已撤到设在阿纳科斯蒂亚
河对岸的大本营。麦克阿瑟想穷追不舍,让部队打过河捣毁老兵们的大本营,但胡
佛总统下令禁止过河。麦克阿瑟对这道命令十分愤慨,认为这是文官干涉军事,并
宣布原定计划不变。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违抗总统的命令,但并非最后一次。
麦克阿瑟下令在第11街桥头架起重机枪,然后率领一支步兵纵队冲过去,艾森
豪威尔则紧随其身边。到了对岸,他们兵分两路,向退伍兵营地包抄过去,并投掷
催泪弹。老兵们及其家眷边喊边跑,并大声嘲笑道:〃胆小鬼!胆小鬼!胆小鬼!”
接着,镇压的部队用火把点着了营地的所有棚舍,顿时火光冲天,火焰高达50英尺,
连站在白宫窗口的胡佛都看得到。艾森豪威尔看到这种情形也不免动了侧隐之心:
〃不论退伍军人应不应来华盛顿请愿,他们毕竟是少吃缺穿,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
看到他们的住所一下子被烧光,人们就更可怜他们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这样的同情心。在洗劫中,一个想从着火的窝棚里救出心爱兔子的小男孩,被一个
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腿;两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瓦斯活活憋死;华盛顿的一些有
钱人坐在自己的游艇上观赏着这百年不遇的夜景。到了夜里11点多,乔治·巴顿少
校率领骑兵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毁灭性攻击。在这次受攻击的人中,有一个叫约瑟
夫·安吉利诺的,此人曾因1918年9月26日在阿尔贡战役中救护战友有功而获得十
字奖章,而那被他救了命的人正是现在驱赶他的乔治·巴顿。
在这次小题大作、虚张声势、近乎残暴的血洗老兵事件结束后,麦克阿瑟的刚
愎自用又使他失去了常人的理智。艾森豪威尔曾劝他避开新闻记者,而让政界人物
去发表谈话。但他不听艾森豪威尔的劝告,竞自告奋勇随陆军部长一起去会晤新闻
界人士。在午夜过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却避而不谈自己违
抗命令的事:〃要不是总统不到24小时就动手的话,局面势必非常严重,可能真的
会发生一场战争。要是拖延一个星期,我看我国的政治制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了。
〃赫尔利补充说:〃这是一个大胜利。道格立了大功,挽回了危局。〃
然而,对曾经为祖国而战的人下毒手,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理所当然受到
人们的谴责,招致全国各地一片声讨。一些州的参议员,特别是纽约州州长富兰克
林·罗斯福,把麦克阿瑟视为〃国内两个最危险的人物〃之一(另一个是路易斯安那
州的民主党人休伊·朗格),一个可煽动人们向右转并夺取政权的法西斯分子,他
所制造的事件乃是一场人间灾难。但麦克阿瑟拒绝承认他有错,直到临终前他还深
信,那些请愿者尽是些〃叛乱分子〃,而不是退伍军人;〃退役金大进军〃是赤色分子
的阴谋。正因为他粉碎了这一阴谋,克里姆林宫才诅咒他是个〃该死〃的人。他的这
种顽固不化的观念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就是〃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
维护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决不可承认自己的错误〃。
〃退役金大进军〃事件后,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的工作能力愈加欣赏,于1933
年2月调他作自己的副官。当麦克阿瑟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要喊一声:〃艾森豪威尔
少校!〃后者就会从隔壁飞跑过来。艾森豪威尔经常为这位参谋长起草演讲稿、信件
和报告,其行文风格以及反映上司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深得上司的赏识,成为麦
克阿瑟推行其陆军建设计划、与国会周旋的得力帮手。在考绩报告中,麦克阿瑟对
艾森豪威尔赞扬道:〃在这一代军官中,没有一个能胜过他,……在精力、判断力
和执行任务等方面尤为突出。〃〃他是军队中最好的军官。当下一场战争来到时,他
应当立即登上领导岗位。〃除了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外,两个人在情趣上也很相投。
他们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生(艾克是1915届,比麦克晚12届),又都是体育爱好者,因
此他们对西点军校橄榄球队的战绩异常关切,每到赛季,两个人便开始热烈讨论陆
海军比赛的前景和结果。艾克对这位上司的才能十分钦佩,并通过观察他的一举一
动来学习他。艾克的传记作者斯蒂芬写道:〃不管自觉不自觉,艾森豪威尔在战时
和担任总统时,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辩论中总是效法麦克阿瑟。〃
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开始在全国推进新政。
尽管罗斯福和麦克阿瑟在政见和观念上有很大不同,但在个人能力上却彼此欣赏、
相互尊重。正如麦克阿瑟本人所表白的:〃无论我们之间有多大距离,我对他的私
人友谊绝不会受影响。〃约翰·根室①指出:〃罗斯福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有许多相
似之处。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心,是真正的贵族派;两人都受野心勃勃而长寿的母
亲的支配,而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