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体育代表队,其中有足球队、橄榄球队、马球队、篮球队、田径队和游泳队等。
他提出的口号是:
今天,在竞技场上
播下种子;
明天,在战场上
收获胜利果实。
这口号被镌刻在西点体育馆大门的上方。麦克阿瑟还亲自把它谱成曲子,使其
成为西点人人会唱的体育歌。
麦克阿瑟非常重视校际体育比赛,认为这可以增强学员们的竞争精神和凝聚力,
振奋学校的士气。他最感兴趣的是足球和棒球,每每亲临观看练球,并不时出些点
子。在棒球比赛连续三年输给海军学校后,1921年5月,西点重新夺回冠军奖杯。
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学员们不顾校规,在校园里举行夜间游行,并在广场上燃起簧
火,引吭高歌,发表演说,直闹到后半夜。第二天早晨,麦克阿瑟私下里对学员队
队长说:〃昨天晚上你们闹得好凶啊!〃并问:〃几个人受罚了?〃队长紧张地回答说:
〃没有。〃麦克阿瑟听后拍了一下桌子道:〃太好了!队长,你知道吗?我真忍不住想
出来和你们一起庆祝。〃
4.减少体罚,加强传统教育。麦克阿瑟认为,体罚是幼稚无能的表现,这种
作法与其说是一种培养性格的手段,倒不如说是用来对付那些不受欢迎、调皮捣蛋
学员的一种武器。他不相信用肉体折磨的办法能将纪律和服从观念强加到学员的头
脑中去。因此,在他对各种体罚方法进行了调查后,下令取消那些野蛮残忍的惩罚
手段,而代之以向学生们进行传统教育,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学员的自觉性
和责任感,使西点军校继续发扬〃责任、荣誉、国家〃的传统,沿着先辈的光荣足迹
前进。
麦克阿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思路敏捷的判断能力以及口若悬河的雄辩口才,
很快赢得了西点人的敬佩。加诺这样评价他的上司:〃他是一个天才型的领袖人物,
使你敬之如神,同时也使你觉得他并没有忽略你。很快你就会工作得更勤奋,并对
他忠心耿耿。一个领导可以以势压人,但若要别人忠诚,却只能以德服人。所谓忠
诚究竟是什么,是不好下定义的。麦克阿瑟却生来就知道怎样赢得别人的忠心。〃
从1919年6月到1922年6月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麦克阿瑟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
命。他的改革使西点获得了新生。一位传记作者这样总结说:〃在麦克阿瑟的漫漫
人生历程中,有许多方面人们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在这条漫长的灰色战线上,人们
却一致认为,是他而不是任何别人领导西点军校跨进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开始了
现代军事教育。的确,他在美国军事院校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努力,是他对建设现代
军队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来到西点军校的第二年,麦克阿瑟在事业和生活上又交了两次好运,一次是军
阶运,一次是桃花运。
1920年夏,由于军队大幅度裁减,在大战中获得临时高级军阶的职业军官,绝
大多数都降为永久性军阶(巴顿和马歇尔从上校降为少校,艾森豪威尔从中校降为
上尉)。麦克阿瑟一方面由于他所担任的西点校长这一重要职务,另一方面也由于
受到陆军部长牛顿·贝克的器重,而被例外地宣布为正式准将,尽管他的永久性军
阶不过是少校。这项提名正是由贝克首先建议,并得到参谋长马奇的同意,最后由
威尔逊总统宣布的。
紧接着,在这一年的秋天,年届不惑的麦克阿瑟结交了一位离了婚的名叫路易
丝·布鲁克斯的寡妇。
路易丝·布鲁克斯1885年出生于纽约一个有钱的律师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
生父去世,母亲改嫁给费城的一个银行家、亿元富翁爱德华·斯托特斯伯里。1908
年,23岁的路易丝同巴尔的摩一个富有的承包商沃尔特·布鲁克斯结了婚,并生了
两个孩子。大战期间,他们夫妻俩在巴黎过着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他
们与潘兴将军结为莫逆之交,成为美国远征军司令部中的工作人员。有流言说,潘
兴与这位有夫之妇关系暖昧,但实际上路易丝迷恋着潘兴手下一个名叫约翰·奎克
迈耶的军官。1919年,路易丝在巴黎与沃尔特离了婚,并回到国内继续为潘兴工作。
一年以后,她与麦克阿瑟在离西点20英里的一个游乐场的晚礼服舞会上相识,并很
快堕入爱河。
1921年8月,潘兴上将接替佩顿·马奇任陆军参谋长。潘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作为美国远征军司令出尽了风头,有〃铁锤〃之称。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保守主
义者,在陆军建设上与他的前任很少有共同语言。当马奇提议将陆军扩建为一支50
万人的常备军时,他却在国会上作证反对马奇的计划。作为马奇的对头和保守的西
点校友会成员,他也不是麦克阿瑟热情的赞赏者,而反对麦克阿瑟正在西点积极推
行的改革。因此,他在接任参谋长后仅3个月(11月),便毫不留情地通知麦克阿瑟,
在第二年的学年结束之际,他将提前一年结束西点军校校长之职,而被派往菲律宾
执行海外勤务。
这一消息于1922年1月,即麦克阿瑟宣布与路易丝订婚之际公诸于众。顿时,
新闻界热闹非凡,又把昔日关于潘兴和路易丝的流言蜚语抖了出来,猜测潘兴解除
麦克阿瑟的西点校长职务,把他〃流放〃海外,与麦克阿瑟博得路易丝的欢心有关。
闹到最后,潘兴不得不亲自出面,公开否认自己陷入一种同一个下属军官争风吃醋
的三角恋爱关系。他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都是他妈的胡说八道。麦克阿瑟
将军之所以被派往菲律宾,是因为在可派往海外服务的军官中,他是出类拔萃
的。……我非常了解他,他是我所遇到的最杰出的军人。〃
这场风波显然并未影响那一对未婚夫妻的关系。一个月后的2月14日(情人节),
在路易丝的继父斯托特斯伯里位于棕搁海滩的〃向日葵〃别墅,两人正式结为伉俪。
麦克阿瑟的母亲因反对这件婚事而拒绝参加婚礼,并搬出西点,独自住在一家旅馆
里。6月,麦克阿瑟离开了为之奋斗了整整3年的西点军校。实际上,尽管潘兴不喜
欢麦克阿瑟的改革,而代之以比较保守的弗雷德·斯莱顿将军接任西点校长,但由
于大势所趋,斯莱顿上任后不得不保留甚至继续推行麦克阿瑟的改革路线。因此可
以说,麦克阿瑟人虽离开了西点,但其精神和事业并没有离开西点。在斯莱顿的努
力下,西点的名望日高。1927年,西点终于被美国大学联合会所承认。1933
年国会立法,批准西点有权授予毕业学员理学学士学位,并准许西点学员享有
罗兹奖学金候选人资格。
1922年冬,麦克阿瑟把体弱多病的母亲送到正在华盛顿任职的哥哥阿瑟那里照
看后,携妻子及妻子的两个孩子由旧金山搭乘〃汤姆斯〃号邮轮前往菲律宾,就任马
尼拉军区司令(后任菲律宾侦察巡逻旅旅长)。
回到阔别18年的马尼拉,麦克阿瑟自然有一种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加之现任
总督是他的老上司、曾提携过他的前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他们通力协作、配
合默契,更使他对这里的工作感到愉快和安心;而且他还有机会增进与昔日结识的
老友奎松和奥斯梅纳的个人友情,他们现已分别成为国民党党魁和众议院议长。路
易丝则不然,她过惯了闹市生活,留恋国内旋风般的社交活动,而对这里的单调乏
味感到十分厌倦;另外,她对丈夫那种斯巴达式的生活方式和他在工作上花费大量
时间也极为不满,使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有证据说,路易丝仍对奎克迈耶〃
一往情深〃。
他们到达马尼拉不久,便收到阿瑟的妻子玛丽发来的一封电报,说老夫人病重
垂危,恐不久于世。于是麦克阿瑟一家即刻启程回国,于1923年3月赶到华盛顿。
但此时老夫人的病情已大大见好,夫妻俩便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马尼拉。就在这一年
的下半年,阿瑟因得阑尾炎而突然病逝,结果3月份的会面便成了他们哥俩的最后
诀别。
1924年,麦克阿瑟母亲的健康状况继续好转,甚至可以重新为儿子的升迁奔走
呼号了。她再次给陆军参谋长潘兴将军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洋溢、奉承讨好
和推心置腹的语言,恳求他把麦克阿瑟提升为少将,甚至说:〃你大笔一挥就可以
使他得到升迁。〃或许由于潘兴无奈于老夫人的厚脸皮,这封信多少起了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