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玫健ジ锩ㄖ父憬准抖氛┥狭耍慵睦吹慕滩奈铱床欢以诙淌奔淠谝膊豢赡芸吹枚耍蠢吹贝笱Ю鲜κ敲挥邢M恕!毕钠艉甑墓ぷ鞯鞫怀桑椭缓昧粼谠ノ还ぷ鳌A粼谠ノ还ぷ鳎率虏凰常苡腥擞胨蝗ァ:罄矗钠艉晖环⑿脑嗖。谰任扌懒耍漳�52岁。
常启先生对他的学生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你在这个单位待得伤心了,或者不愿意在这个单位干了,就应该调到一个新单位去工作。不是说‘树挪死,人挪活’吗?你能挪得活吗?如果你能挪得活,你就是个人物,挪不活,你就是个废物。人物和废物差在什么地方,差在能力上。”
常启先生接着说:“我在那家设计院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愿意在那里工作了,就调到了这所大学来工作,当了教授。靠什么,靠的是我的能力。我既没有钱也有没有权,也没有关系,我的两个孩子在国内拿了硕士学位之后都去了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靠的也是他们的能力!结果呢?工作、生活并不比那些有权、有钱、有后台的人家的孩子差!”
事例3:去争剩下的那两个
在城市里工作的人都知道,以往涨工资、提职称、分房子是最敏感的几件事情。每到涨工资、提职称、分房子的时候总有人找领导,讲述自己如何够条件,别人如何不如自己;总有人认为领导不公平而闹情绪,还有的人气得生了病,甚至还有人自杀。常启先生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说:“遇到这种事,找领导和闹情绪是没有用的,唯一有用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假设有十个名额,八个被*掉了,你们就去争剩下的那两个,争上了算你们有本事,争不上算你们窝囊。工作之后涨过多少次工资,我不记得了,为涨工资我一次也没有找过领导,哪次也没有落下我。为了提职称我一次领导也没有找过,副教授和正教授我都是破格晋升的。单位从1982年到1995年共分过4次新房子,哪次都没有落下我。”常启先生对孩子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爸有能力,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二章 使孩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三、使孩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我在前面曾多次提到能力的重要性,但都没有细说。下面详细地讲讲这个问题。
(一)人的生存能力
人的生存能力是人能够存活下来的能力,包括初级生存能力和高级生存能力两个层次。
“初级生存能力”是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能力。“高级生存能力”是遇上前面说的“残酷”时能存活下来并更好地生活的能力。可能有人会说,解决衣食住行这么简单,还值得另外提出来吗?怎么也能活下来了!我看没有那么简单。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唯我独尊、动不动就发脾气,谁也说不得半个“不”字。这样的孩子感情脆弱,生活能力低下,会经常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一般人来说算不上什么的困难)。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够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靠了父母或其他人的帮助,真的让他自立生活,还真有点难!为了使读者对我所讲的有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讲两个事例。
事例1:大学毕业不会买火车票
1968年,一名家住天津市、天津某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被分配到四川省成都市工作。这位身高一米八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听到要把他分到成都时,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号啕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成都这么远,怎么去呀?”
同学们说:“坐火车去呀!”
听到这里,这位大学毕业生哭得更加伤心了,他大声地哭诉道:“到哪儿去买火车票呀?……”
同学们都为这位大个子同学今后如何生活捏了一把汗。
事例2:大学毕业不会回家
一位家住天津市的男性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天津市一所大学报考研究生,报名之后竟然不知道怎么回家了。他急中生智去向警察问路,警察告诉他怎么走之后,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回家。警察无奈,只好给他钱让他坐公交车回家,可这位大学毕业生竟然说他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无奈,警察只好打电话给这位大学生的父亲。这位大学生的父亲来到警察这里之后,对警察解释说:“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上学都是大人接送,从来没有自己出过门,也从来没有单独坐过公交车,所以不知道怎么回家。”
这样的大学生就是研究生毕业了,能自立生活吗?
(二)人的发展能力
人的发展能力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初级发展能力和高级发展能力两个层次。初级发展能力又叫常规发展能力,高级发展能力又叫超常发展能力。常规发展能力是自我完善、使自己越来越好的能力,是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的能力。超常发展能力是使自己获得超常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能力。为了使读者对常规发展能力和超常发展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下面举一个事例。
事例:他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人
有一个山村,村里人都以种粮食为生,收入很少,家家日子过得都不富裕。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人开山取石,把石头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城里修马路的人。卖石子比种粮食收入高,这些卖石子的人比仍然坚持种粮食的人收入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村里有一位青年人与众不同,他在山上寻找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运到杭州,卖给城里的花鸟商人。三年后,这位卖奇石的青年人比村里卖石子的人赚了更多的钱,成了村里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后来,为了保护环境,政府不允许开山取石了,于是村里的许多人转种果树,这个山村成了果园。因为这里的水果果汁浓、果肉脆、酸甜适中,销路很好。于是,来了许多水果商人,把堆积如山的水果成筐地运往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再后来,那位卖奇石到杭州的青年人发现,来这里的水果商人不愁买不到上乘水果,却发愁买不到装水果的筐。于是这位青年人砍掉了自家的果树,种上了编筐用的柳条树,然后用柳条编筐卖。5年后,这位青年人成了村里第一个在城里买房子的人。
上面这个事例说了三种人。第一种人,依然种粮食,既不砸石子卖也不种果树。第二种人,先砸石子卖,后种果树。第三种人,别人都砸石子卖的时候他捡奇石到城里卖,别人都种果树时他种柳条树编筐卖。这三种人的能力不同,结果也不同。第一种人穷也不知道思变,只有生存能力,没有发展能力,结果依然不富裕。第二种人知道穷则思变,有常规发展能力,结果比第一种人富裕了。第三种人与众不同,有超常发展能力,结果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人。
第三章 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 一、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八种品质(1)
社会活动就是人在社会上的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学习活动、科研活动、人际交往、游乐活动,等等。人在社会上活动,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会受到社会条件、自然条件、技术条件、人为因素和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使孩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就是使孩子从事社会活动时能尽量多地克服不合理限制,做成他想做的事情。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有多大权力,也不是有多少金钱,而是有能力摆脱社会和自然造成的不合理限制,成为自由的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成想做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不是最终目的,它是为“使孩子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更多地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服务的。“使孩子更多地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家庭教育的最高目的。
有人说,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官员、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的事,一个小小百姓成不了社会活动的主体。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小小老百姓应该并且能够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遗憾的是;许多人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拿前面讲的武汉某大学那位自杀了的研究生来说,如果他知道他应该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就应该向学校保卫处提出,对被盗现场进行勘察、对盗贼留在门上的字条进行字迹鉴定,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明,不能无原则地怀疑人穷就是小偷。如果这位研究生这样做了,他就成了这个社会活动的“主体”。如果他成了社会�